第十章 蟑螂(2/3)
宿舍里瞬间安静下来。
麦苗接过仔细看,上面详细记录了食堂虚报开支的证据.....
青菜写成肉价,本地米充泰国香米......
“告他们去!”
秋红气得直跺脚。
“咋告?
咱又不会说本地话。”
另一个姑娘嘟囔。
麦苗突然想起马得福送她上车时说的话:“到了外面,权利要自己争取。”
她翻出笔记本,开始用蹩脚的普通话写联名信。
姐妹们你一句我一句,折腾到后半夜才写完。
信送出去的第三天,厂长亲自来宿舍道歉,承诺补发伙食费。
姑娘们欢呼雀跃,只有麦苗注意到厂长临走时,意味深长地看了她一眼。
但是麦苗并不后悔,因为退让只会让坏人得寸进尺,只有反抗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不是好欺负的。
春节过后,宿舍里流行起擦雪花膏。
福建潮湿,姑娘们的脸开始脱皮。
林姐推荐的本地货要五块钱一盒,相当于半天工资。
秋红买了一盒,却舍不得用。
“留给俺闺女。”
她把雪花膏藏在枕头下。
三月的一个休息日,麦苗收到了马得宝的信。
信很短,只说他在厦门电子厂干活,很想家。
随信寄来一张照片......
马得宝站在海边,身后是巨大的轮船,人晒得黝黑,却笑得很灿烂。
麦苗把照片压在枕头下,每晚睡前都要看一会儿。
有时她会想起金滩村的沙枣树,想起白老师的算盘声,想起马得福站在电线杆下挥手的样子。
1998年的春天,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吹进宿舍阳台。
麦苗站在窗前,望着远处波光粼粼的海面,突然意识到......
这片曾经陌生得令人恐惧的蓝色,如今已经成了日常风景。
而在千里之外的西海固,马得福正带领村民栽下新一批树苗。
风吹过黄土高原,扬起细小的沙粒,其中一些飘得很远很远,最终落入大海,消失不见。
西海固水花服饰的总经理办公室里,李水花盯着桌上的文件出神。
窗外春光明媚,院子里新招的女工正在排队体检,清一色的花头巾、红脸蛋,眼神里透着拘谨和期待。
文件是县政府刚送来的,《闽宁劳务协作第二批人员选拔通知》,上面用红笔圈出了四十多个名字………………… 全是车间的熟练工,其中就包括她的得力助手马兰。
敲门声响起,车间主任王桂芳抱着考勤表进来,脸色不太好看:“李总,又有三个女工交了辞职信,都是要去福建的。”
李水花接过表格,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那些熟悉的名字。
这些姑娘是她一手带出来的,从不会穿线到能独立打版,最长的已经跟了她两年。
但是西北的孩子对大海的憧憬是难以想象的,所以这种事情根本阻止不了。
“按正常程序办吧。”
她轻声说,“该结的工资一分不少。”
王桂芳欲言又止,转身时“不小心”
碰开了抽屉,里面赫然躺着厚厚一叠辞职信。
李水花假装没看见,只是走到窗前。
楼下培训室里,新招的女工们正笨拙地练习踩缝纫机,时不时传来针头折断的声响。
“水花。”
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苏宁不知何时站在了门口,西装笔挺,手里拿着几份报表。
自从公司做大后,他们见面的时间越来越少,偶尔交流也多是公务。
毕竟如今的苏宁已经是扶贫办主任,有些事情只能是靠李水花自己经营。
“听说你在为劳务输出的事烦心?”
苏宁走到落地窗前,阳光给他的轮廓镀上一层金边。
李水花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指向窗外:“看到那个穿蓝布衫的姑娘了吗?
马兰的表妹。
昨天刚来应聘,连缝纫机都没见过。”
苏宁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
一个瘦小的女孩正惊恐地看着突然冒烟的机器,吓得直往后躲。
“新员工培训周期至少三个月。”
李水花继续说,“而马兰她们一天能完成五十件成品。”
“我明白。”
苏宁打开手中的文件夹,“但你看这个......”
那是份市场分析报告,显示水花服饰在东南沿海的销量增长缓慢,主要原因竟是“缺乏地域认同感”
。
“福建消费者更认可本地企业。”
苏宁指着数据说,“如果我们的员工中有福建人熟悉的宁夏面孔......”
“所以你是为了市场?”
李水花打断他,“让这些姑娘背井离乡,就为了多卖几件衣服?”
办公室里的空气瞬间凝固。
苏宁叹了口气,放软语气:“水花,这是国家政策。
闽宁协作不只是企业行为,更是政治任务。
而且强行阻拦也是毫无意义。”
李水花转身从柜子里取出一件样衣……………… 这是马兰上个月独立设计的回族风格连衣裙,领口绣着精美的缠枝纹。
“苏宁,我教会她们手艺,不是为了送走她们。”
她轻声说。
苏宁沉默片刻,突然问:“你还记得咱们结婚时,你爹说的话吗?”
李水花一怔。
那个用女儿换水窖的老人,当年曾趾高气扬地说:“丫头片子学再多本事,最后还不是要嫁人?”
“现在这些女工的父亲们,想法和你爹当年差不多。”
苏宁的声音很柔和,却字字诛心,“如果不让她们走出去,她们永远只是“谁家的闺女”
、“谁家的媳妇”。"
李水花的手指紧紧攥住连衣裙,布料发出细微的撕裂声。
下午的车间巡视比往常安静许多。
机器仍在轰鸣,但少了往日的说笑声。
经过质检台时,李水花注意到几个女工飞快地把什么东西塞进了口袋。
“拿出来。”
她轻声说。
女工们面面相觑,最终掏出了皱巴巴的报名表......
正是县里发的劳务输出申请表,已经盖好了公章。
“李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