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三十八章 明升暗降(1/2)

等到迅速的摆平了吐蕃这边的事情之后,困扰大唐的外部问题也就是暂时解决了,至于南诏那些小国家真的是不值一提,以大唐目前的实力对付他们就是如同秋风扫落叶。

此时长安的大唐朝廷也是彻底惊呆了,就连洛阳那边的女皇也都是目瞪口呆的状态,实在是没想到苏宁和安西雇佣军竟然是这么的强悍,竟然这么快就让回纥政权亡族灭种了,并且还和吐蕃的佛教组织联手摆了吐蕃王室一道。

此时哪怕是洛阳的女皇也是不得不佩服了起来,认为就算是当年的太宗皇帝也没有这样的成就,要知道太宗的“天可汗”

仅仅是建立在灭亡突厥的基础上。

可是等到长安那边还没有从震惊里面反应过来的时候,吐蕃境内却是发生了突然间的剧变,吐蕃王室竟然自请归顺大唐朝廷,并且愿意举族搬迁到长安定居。

此时太极殿龙椅上的唐玄宗李隆基满脸亢奋的说道,“哈哈,太好了!

真的是太好了!

真是天佑我大唐,困扰我大唐许久的吐蕃竟然这样解决了。”

只见丞相姚崇上前一步看向李隆基提醒了一句,“陛下,此事当真是可喜可贺!

根据武威侯的奏折得知,接下来将会是万邦来朝,我们最好还是要做好准备工作,另外回纥王室和吐蕃王室也是要安顿好。”

“嗯,姚相公说的非常有道理,这件事情就交由鸿胪寺负责好了,另外将城东的平康坊改建为王室居所。”

“是!

陛下。”

“陛下,臣宋璟有本奏。”

“宋爱卿,何事?”

历朝历代想要成全别人可以说是千难万难,但是想要毁灭一个人可谓是非常容易,“安西都护府大都护,武威侯苏宁不尊朝廷命令,肆意向回纥和吐蕃进兵,理应被朝廷下旨革除一切职务。”

“什么?”

此时大殿之内立刻就是混乱了起来,很多人都是忍不住窃窃私语了起来。

可是抬头看向龙椅上一副老神在在的李隆基,很多官员都是意识到这是李隆基故意为之,很明显还是苏宁的成就让李隆基认为有些功高震主了。

虽然宋璟的奏报说到了自己的心坎里,但是李隆基依旧是想要保持面子上的好看,“宋爱卿多虑了!

其实朕早就知道了武威侯的计划,同时也是朕准许他招募安西雇佣军的。”

“陛下,臣的意思是兵部和朝廷这边对此一无所知,何时进攻和最终达到什么目的都是没有报于朝廷,另外武威侯起初和陛下说的仅仅是进攻吐蕃,并没有说要去进攻和大唐关系要好的回纥,为此北庭都护府还送来了对武威侯的弹劾奏章,另外安西都护府的二十万雇佣军远超大唐的承受范围。”

“嗯,这样看来武威侯的行为确实是太令人费解了,等到武威侯班师回朝之后,那就让他好好的解释一番好了。”

接着宋璟就是顺着李隆基的心意继续说了一个建议,“陛下,现在洛阳那边的叛军风头越来越盛,朝廷派遣几次大军围剿都是不理想,既然武威侯如此的勇猛异常,不如就调遣武威侯率军平定洛阳?”

“嗯,此计甚妙!

可调武威侯回来平叛之后,何人可以接替武威侯任职安西都护府?”

果然宋璟的这个建议让李隆基接受了下来。

“臣认为寒州大都督陆仝最为合适!

毕竟陆仝曾经在金吾卫大将军的位置上任职多年,虽然以前也是出现过一些轻微的过错,但是陆仝对陛下您和大唐的忠心是毋容置疑的。”

“可!”

苏宁自然是早就料到了李隆基会忌惮自己,毕竟现在的李隆基还没有晚年的那么荒唐,自己也没有安禄山那样的会拍马屁。

所以等到知道了朝廷里关于自己的谈论之后,却是没有任何顾虑的继续返回了长安,随行的自然是那些吐蕃和回纥等小国的王族。

这一次的万邦来朝可谓是非常的成功和盛大,南诏等小国果然是忌惮大唐军队的势力,当真接受了安西都护府使者的召唤前来了长安,并且同样放弃了军权接受大唐军队的驻守,并且驻守唐军的一切军费和花销都有各个属国负责。

当日的长安城可谓是万人空巷的盛况,一身甲胄的苏宁自然是如同太阳一样耀眼,本就热情奔放的大唐百姓都是疯狂的高呼着,认为苏宁就是他们心目中的那个无双战神。

……大唐盛世,万邦来贺,在唐朝乃至华夏历史是有多么的重要,完全可说就是繁荣昌盛的代名词。

说到唐朝,人们脑海中不禁会浮现出开元盛世几个字,而这也是唐玄宗李隆基最为得意的成就。

在华夏古代的历史文化中,唐朝在国人心中的地位都是极高的,对于世界的影响力也是远超世人想象的。

后世远在国外的华人和华侨都是自称为唐人,还建立起了繁华的唐人街,不光在国外传扬着中国最为璀璨的文化,同样还吸引着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的向往之情。

后世唐朝虽说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逝去了上千年了,但是人们依然忘不掉唐朝那繁荣的景象,以及对那时候的盛世憧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以后世唐朝的文化还在影响着我们,最近汉服的流行和大唐不夜城的爆火,又是刷新了人们对唐朝风情一轮的赞赏。

在大唐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横扫各国,唐军所到之处莫不称臣,引得万邦来贺,皆称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



那时候的唐朝国力强盛,而且唐军好战,纵观唐朝整个历史,可以说不是打仗就是在打仗的途中。

这样的国力和骨气灭亡了一个又一个强敌,突厥、高句丽、薛延陀和吐蕃等国都是成为了历史名词,所以这帮异族不敢反抗大唐只能俯首称臣,只能是尊奉大唐皇帝为“天可汗”



再从疆土上来说,唐朝的国土面积在几千年的历史上,除了元朝以外就是唐朝了。

元朝面积2000多万平方公里,唐朝面积按最少层次的算也有1200多万平方公里,原因我们也知道元朝的名族性质。

在唐朝国都长安的北门旁有个路牌,上面就写着的意思就是从这里往西走九千九百里路都是属于大唐的国土,也是间接的表明了唐朝的疆土有多大。

还有就是唐朝的文化,在鼎盛时期,各国来访,学习唐朝的法律、文化、工艺等各个方面,充分说明唐朝的发达在那时的社会是处于领先水平的,这一点从现在的几个岛国就能看出来。

而且影响深远,直到后世,在很多国家也能看出当年唐朝的影子,比如那个让国人恨得牙痒痒的倭国就是以唐朝衣钵正统自居。

最后再从通关文牒来说,也就是现在的一个“护照”

,在《西游记》中我们会经常看到,玄奘法师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拿出通关文牒,让该地国主盖上章,而各国国主见到后也是立马奉为上宾,不敢怠慢。

虽说是影视剧,但是现实中玄奘也确实去天竺取经,后被小说夸大而已。

从这也可以看出唐朝的强大,要不然谁会理睬玄奘呢。

从这几点就能看出唐朝是多么的繁荣昌盛了,武力领先、法律领先、文化领先、工艺也是领先,这一切都能体现出那个时代霸气的一面。

而作为最为尊崇唐太宗李世民的后世子孙,李隆基自然是想要达到太宗时期的威势,也想成为像太宗一样的“天可汗”

唐玄宗李隆基为何前后期用人风格差别很大?

大多数历史学家眼中,唐玄宗李隆基的前半生英明无比,后半生则昏聩不已。

而导致他变坏的主要原因,不是他宠爱了杨贵妃,就是错用了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奸臣,似乎皇帝晚年犯了错误,那是因为他被身边的奸佞小人给蒙蔽了,被狐狸精给带坏了。

特别是李隆基会不会用人这个问题,千百年来一直争议很大,有人说,李隆基早年之所以缔造了开元盛世,是因为启用了像姚崇和宋璟这样的一代贤相,而晚年引发安史之乱,则是让李林甫、杨国忠和安禄山这样的坏人和恶人大行其道,为什么同样一个皇帝,前后用人的风格和喜好差别这么大?

作为一名封建帝王,会不会用人,都用些什么样的人,是看他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坐标。

汉高祖刘邦和唐太宗李世民都是历史上会用人的典范,汉高祖不仅亲手打造了国祚延续了三百多年的大汉王朝,而且在后来吕后专权,吕家独大的不利局面下,刘氏皇族集团还能实现拨乱反正,很重要的一条因素就是汉高祖会看人、识人、用人,让周勃和陈平两大忠臣潜伏下来,伺机而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局面是如何出现的?

离不开房谋杜断,这可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也离不开魏征的不断进谏,要知道魏征可是李世民不共戴天的政敌哥哥李建成的部下,没点胸怀和气魄,唐太宗怎么会听得进魏征的逆耳忠言?

可是,作为既开创了开元盛世,又引发了后来安史之乱的唐玄宗,他的用人问题一直争议很大,虽然他早年启用过一代贤相姚崇和宋璟,也曾打造过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太平景象,但李隆基在换宰相方面的频率有点像换衣服,今天这件不喜欢了,那就换一件喜欢的。

对待宰相也是,昨天还惺惺相惜,你侬我侬,第二天起来突然觉得宰相不合心意了,那就毫不犹豫的换掉,着名的姚崇宋璟,包括后来的张说张九龄,在宰相的位置上基本上都不过三五年,这是李隆基用人第一个被人诟病的地方。

至于第二个地方那就人所共知了:有口皆碑的贤相他三五年就撤换,反倒像李林甫和杨国忠这样的奸相,他一用就十年二十年,诸葛亮曾经提醒后主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

,这样才能做一个好皇帝,可李隆基偏偏反过来,“亲小人远贤臣”

,安史之乱能不爆发吗?

李隆基执政初期为何要不停的换宰相?

他这样做究竟是情绪化之下一时冲动的决定,还是制度化之下的通盘考虑?

关于这个问题,历史学者,《百家讲坛》曾经的主讲人蒙曼有过一个论断,她认为唐玄宗上台后一直采取的是宰相专任而不久任的制度,宰相专任而不久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唐玄宗以前,无论是唐太宗也好,还是武则天乃至唐中宗、唐睿宗也好,同一时间任用的宰相都非常多。

多到什么程度呢?

中宗一朝号称三无坐处(宰相、御史、员外郎)。

宰相多到连坐的地方都没有,这么多宰相在一起各抒己见,谁也管不了谁,那到底谁做决定呢?

当然是皇帝。

这样做的好处是皇帝可以驾驭宰相,可是,也有坏处,就是对皇帝的要求非常高。

皇帝既要当国家元首,还得当政府首脑,事必躬亲,这就需要皇帝精力过人才行,而且还得非常敬业,安史之乱前只有两个皇帝做到了这两点,一个是唐太宗,另一个是武则天。

只有这两个政治强人才能一边当皇帝,一边再兼着宰相。

可是到了武则天以后,无论是中宗还是睿宗,就都不行了。

所以唐玄宗李隆基也是看到这个问题了,他要改。

怎么改呢?

就是放弃多相制,采用专任制。

同一个时期,只有两个宰相,一个是中书令,另一个是侍中;而且这两个宰相之中只能有一个起主导作用,这样就使得宰相的权力集中了。

相权集中,就可以委任责成,皇帝也就不必事事亲力亲为,这是专任的好处。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