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295章 桃源村牛马车站

你要是跟他讲可以先用公账垫着。

那谢里正绝对会觉得你是在侮辱他的人格。

“公账是公账,私账是私账。

买砖的银子,我得自己一点点攒。

怎么可以公账私用呢?”

谁能想到,掌管着如今桃源村“巨额”

公账的里正,自家盖房子买砖,也得像普通村民一样,精打细算,一步一步“熬”

呢?

这就是谢里正能服众的最大原因——公私分明。

村里的钱,必须用在村里的发展上,任何人,包括里正,都不能随意挪用或享受特殊优待。

也正是这种绝对的公正,让全村人都对理事会、对公账的使用心服口服,干起活来也格外有劲。

从谢里正那里离开后,谢长河就去找了谢广福拿主意。

谢广福在桃溪村忙活了大半天,又是开会又是勘察地形,回到自家竹楼时,他刚在茶室坐下,端起一杯温热的茶水,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就听见谢长河略带急促的声音。

“广福叔!

广福叔你在家不?

我有点急事找你商量!”

谢广福无奈地笑了笑,放下茶杯,扬声道:“在呢,进来吧。”

“广福叔,不好意思,你这刚回来就来打扰你。”

“没事,坐下说。”

谢广福示意他坐下,“看你这样子,是村里又有什么新情况了?”

“是牛车的事!”

谢长河在谢广福对面坐下,将手里那张桃源村备份地图铺在桌上: “十六头牛和板车暂时安置在砖厂闲置的厂房,里正爷让我赶紧来找你,定下建牛棚的位置和样式。

这牛多了,可不能像以前那样随便找棵树拴着了,说是得有个像样的地方安置,还得考虑以后使用方便。”

谢广福点点头,这确实是个紧要问题。

他沉吟片刻,脑中飞速运转。

“牛棚的位置……”

谢广福缓缓开口,望向桌上的地图,“关键要考虑到便利性和未来发展。

长河,你觉得村头那棵大榕树附近怎么样?”

谢长河眼睛一亮:“大榕树下?

那里地方宽敞,而且是我们村进出、等车歇脚的自然聚集地!”

“对。”

谢广福肯定道,“就把牛棚建在大榕树东边那片空地上。

那里地势略高,排水好,最重要的是离咱们田里的水渠也不算远,取水方便。”

他拿起谢长河的炭笔,在地图上简单勾勒起来:“牛棚不能只想着关牛。

我们要未雨绸缪,把它建成一个集饲养、停放、调度于一体的‘交通枢纽’。”

“交通……枢纽?”

谢长河对这个新词感到好奇。

“嗯,你可以理解为类似……嗯,类似县城里的车马行,但更规整,更符合我们村的需求。”

谢广福一边画一边解释,“你看,牛棚主体结构要牢固,顶棚挑高,保证通风透气。

内部用木栏隔成一个个独立的牛栏,方便管理和清扫。

旁边要连着建一个结实的草料房,存放干草、豆粕等饲料。”

他的笔尖移动:“在牛棚前面,平整出一大块场地,用碎石夯实,作为牛车停放和调度的广场。

所有村里的公用牛车,不用时就整齐停放在这里,便于管理和维护。”

接着,他的笔在靠近村路的位置点了点:“这里,靠近大榕树,设置一个明显的‘候车区’。

搭个简单的棚子,摆上几条长凳,以后村里人去县城赶集,就在这里等车、上下车。

大榕树底下阴凉,等车的人也舒服。”

谢长河听得连连点头,飞快地记录着。

谢广福继续规划:“还有,别忘了将来。

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牛车。”

他在牛车场边缘画了几个桩子,“这里预留出位置,埋设一些坚固的木桩或者石桩,作为以后拴马之用。

等村里条件更好了,说不定会有马匹和马车,或者有客商骑马来访,都需要停靠的地方。”

谢长河忍不住赞叹:“广福哥,你这想的也太周到了!

连拴马桩都想到了!

这哪是牛棚,这简直是我们桃源村‘牛马车站’啊!”

谢广福笑了笑:“既然要做,就尽量一步到位,免得以后反复折腾。

关于牛车的运营,我也有些想法。”

“广福哥你说。”

谢长河竖起耳朵。

“首先是赶集专线。”

谢广福说,“现在条件有限,云槐县每逢二、五、八赶大集,我们的‘公交牛车’一天往返一趟。

早上辰时从村里发车,末时左右从县城返回。

这样既能满足大家赶集需求,也不至于让牛和车夫太劳累。”

“车夫人选呢?”

谢长河问。

谢广福早已考虑过:“村头的王老五,你觉得怎么样?”

“王老五?”

谢长河想了想,“他腿脚是不太利索,但年轻时确实给大户人家养过牛、赶过车,经验是有的。

而且为人老实本分。

要不是那一年上山被摔断了腿,家里也不至于那么难,这些年他一个人带三个儿子,确实不容易。”

“对。”

谢广福点头,“他虽然坡脚,但赶车、喂牛这些活计影响不大。

重要的是他有经验,责任心强。

你再去问问他的三个儿子,王耿、王川、王也,都是踏实肯干的小伙子。

如果他们愿意,可以让他们家试着承包这个活。

王老五负责总体照料牛只和调度,三个儿子轮流赶车。

这样既给了王家一条稳定的生计,我们也放心。

工钱就按之前议定的,从公账出。”

谢长河一边飞速记录,一边说:“好!

我明天一早就去王家问问,他们肯定乐意!”

“嗯。”

谢广福补充道,“牛马车站的建设,尽快安排人手动工。

材料就用村里现成的木材和青砖,把基础框架搭起来,具体的建造细节,你可以让三河帮你,他最近跟我学了不少,正好实践一下。”

“太好了!

有三河帮忙,我心里更有底了!”

谢长河高兴地说。

他现在对谢广福佩服得五体投地,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精妙的规划,更是因为他对村民生活的细致关怀和村里建设的深谋远虑。

“广福叔,你休息吧,我这就去按你说的准备!

材料到位后我直接找三河帮忙,然后全力建牛马车站!”

谢长河卷起长桌上的地图,信心满满地告辞了。

谢广福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喝了口已经微凉的茶,脸上露出一丝疲惫的笑容。

这一天天的,可要操心死他了,还好现在家里建房有锋哥儿盯着,清川桥也有谢长河和谢三河能顶半边天。

不过这些点点滴滴的规划与建设,仿佛是在亲手绘制一幅桃源村未来的美好画卷。

虽然忙碌,但看到村子一天天变得更好,村民们的生活更有盼头,这种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

他再次揉了揉眉心,心想:等忙过这阵,新房子盖好,也许真能轻松些吧?

不过,看着眼前这蓬勃发展的势头,这种“忙碌”

,反而是一种甜蜜的负担。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