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要上轧钢厂厂史的(3k)(1/2)
第155章 要上轧钢厂厂史的3k “5个!
这个年轻人一个人就占了5个!”
“该不会是有什么问题吧?”
“问题?
你看那几个全是的项目,能有什么问题?
谁敢有问题?
胆上生毛了?”
“有两个项目甚至只有他一个完成人!”
“要是有问题,谁敢这么明目张胆?
只能说,这个高振东是真的厉害。”
“尿素钢啊,化学研究所的向总他们向我们求援很久了,可是惭愧,一直搞不出来,没想到被他解决了。”
“尿素钢,尿素.”
“我就好奇这几个到底是个啥?”
“少好奇,当心。”
“不能说,不能说,懂的自然懂,不懂的解释一句都是犯纪律。”
“你说我们如果有难处,能不能找他求援。”
“应该可以吧,听京钢厂的人说,这个人很热心的。”
当然,也有知道高振东底细的,就更奇怪了。
“诶?
djs59不算吗?”
“装甲?
火炮?
石墨材料?”
“可能不是我们部的,我们部不好越俎代庖吧。”
“嘿嘿,这回十二机部可能要难受咯。”
一共八个奖,理论上可以有24名获奖人,可是台上却只有16个人。
而这里面,年轻的高振东无比耀眼。
和其他人不同,他手捧5本获奖证书,炽热的灯光照在他的脸上,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没有过多的介绍,大家只知道这是第三轧钢厂的高振东,甚至连他的获奖项目,好几个都是语焉不详。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十七机部系统里,出了这么一号人物,系统层面再有人提起“高振东”
三个字,不论是否有重名,但是指的肯定是这个人。
十七机部的领导颁完奖,笑着对高振东开玩笑:“振东啊,你可是大大的减轻了我颁奖的工作量啊,哈哈。”
这个话高振东不好接,只是笑着道:“您辛苦,您辛苦。”
领奖下来,京钢厂的谭厂长还特意过来和他聊了半天,这可是行走的奖项制造机,自己厂的人,拿到的一个一等,一个二等,可都是跟着这位拿的。
陈总也跟着拿了两个一等,看着自己徒弟,笑着道:“没想到还没几个月,就反过来要伱照顾我了啊,哈哈。”
“瞧您说的,师父,后面要您担待的日子还长着呢。”
老陈自认创新是不如自己徒弟了,但是别的事情还是能给徒弟遮风挡雨的:“哈哈,你放心的去干,只要还有可能,我会一直挡在你前面。”
至于研究室的几位一直跟着高振东从热电偶开始干的,也是各有收获,过来祝贺高振东的同时,也表示衷心的感谢。
不说和高振东五个一两个二相比吧,但是一二各一个的还是有的。
梁发明是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还有今天,他自问自己没什么创新的能力,也就是实际经验丰富一点,而且执行力不错,原本也就是想在9级基础上,能再进一步也就好了。
没想到现在眼看明年,7级有望了。
他找到高振东,感激的道:“高主任,别的我也不说了,反正以后,你怎么说,我就跟你怎么干!”
说完,觉得这话好像有点不对劲,又补了一句:“科研上。”
高振东被他这老派谨慎的做法搞得哈哈大笑,谨慎点好,谨慎点好啊。
中午在部里一起聚的餐,等下午大家一起回到厂里,厂门头上早已红色横幅拉上了。
“热烈祝贺我厂科技工作者在烈火科技奖评选中勇夺五项一等、四项二等、四项三等!”
第三轧钢厂还是有些底子的,除了高振东牵头的成果之外,历年来的各项成果累积起来,也夺了一些二等和三等。
看见这个横幅,走过的工人都在笑,集体荣誉感在这个时候那是真的强。
有了这个横幅,别说十七机部系统内部,就是外系统,提起一声“我是京城第三轧钢厂的!”
,那也是倍儿有面子。
很多场合下,这玩意甚至在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威慑力。
你别管我在这方面牛不牛,我的单位牛啊,不服?
不服我摇人!
还有人在议论:“诶,这个奖是不是三等最高啊?”
“可能是,你看这一等比三等还多,那肯定就是一等最低了。”
一位参加了早上颁奖大会的人笑他们:“哈哈哈,你们瞎扯什么啊,就是一等最高,这么多年的成果,一等总共也就只有八个。”
“八个?
那我们厂就占了5个?”
“4个半吧,有一个京城钢铁厂那边要算一半的。”
“嘶我们厂这么厉害?
这事情要传出去,我们厂的小伙子找对象都比别的厂有优势。”
“你们这就不知道了吧,是技术处的高主任厉害,我们厂的奖里面,他带头的就占了5个一等,2个二等。”
“啊?
那不是一等全都是他干的?
我滴个乖乖,不得了,真不得了。”
这事儿一传,厂里的姑娘们又酸了,下手太晚了,肥水都流到外人田里了。
在厂里工人姐妹圈里,高振东可是热门话题,所以娄晓娥在厂门口接高振东的事情,从昨天到今天,就已经差不多传遍了。
高振东一路接受着人们热情的注目礼,回到了办公室。
刚到办公室,就接到了厂办的电话,厂办要派宣传口的同志们过来,拍摄高振东的所有获奖证书。
这是要上厂史的。
就这七奖齐聚的盛况,就算放到一二十年后,拿出来那也是第三轧钢厂响当当的成绩。
在宣传口同志的安排下,高振东和自己的七个证书合了一个影,然后他们仔细拍下了每一个证书。
—— 旗国aiee期刊编辑部,克拉默副总编收到了三位审稿人的回复。
意见非常一致:“同意录用。”
这篇论文的本体并不长,因而三位审稿人的审稿速度都很快,其中,应该也有一些期望这门新的语言快速面世的想法在里面。
意见中对c语言不吝赞誉之词。
其中一位写道:“从这门语言叫‘c’来看,也许它还有叫‘b’或者‘a’的前辈,在我看来,即使这些‘b’或者‘a’,也完全具备录用的资格。”
想多了,和原本的c是从bcplbc发展而来不同,这个世界的c,没有这个过程。
而另外一位就直接得多:“我需要这个语言的标准的更详细的说明,我想在我的项目里马上就用上它,但是现在这份标准实在是太难懂了。”
没办法,英文版的标准是经过二次简化,再汉译英的,能看懂已经算是本事了。
第三位的抱怨则与众不同:“你们复制的标准文件质量太差了,很多污渍导致我没法第一时间完整的研究这门美妙的计算机语言。”
克拉默有些心虚,没办法,从垃圾堆里翻出来的,是有些问题,但是至少你们手上的,比我手上这份儿还带着披萨味儿的还是强多了。
不管怎么说,对于这篇论文的刊载,所有人都是持积极态度的,唯一的问题是,这份论文的附带标准实在是太长,克拉默决定向总编建议,以副刊或者增刊的形式刊载这份标准。
克拉默开始给自己的东方朋友回信:“.
我们决定刊载这份论文,这是它应得到的待遇。
我唯一的希望是,如果这篇标准的原作者zhen dong.
gao先生写出有关这份标准的更多的成果时,你能及时的向我分享。”
—— 就在高振东在国际上的第一篇论文即将发表之际,海河口1761研究所做硅单晶项目的俞工赶到了十七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