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逼宫政变(3/6)
言谈之中。
句句不提太子,句句又都是太子。
「陛下……」
先前被咬一口,正处于愤怒状态的孟去疾附和道:「严大人所言不假,臣不久前确实收到过一封信,但是臣绝对没有理睬!」
「高大人。」
隆庆皇帝先是喊人,停顿数个呼吸后,才似笑非笑地说道:「你要不要看看,给朕也封个什麽官儿当当?」
「陛下,臣丶臣绝无此言啊!」
高渤连忙解释道:「臣下就是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说出这种话来,严大人这是疯了,他想用这种栽赃陷害的方式,来掩盖他贪赃枉法的事实!
「去年,他们工部光是修战船,就花费上千万两银子,结果最后就造出来四艘船,给的藉口,是出海的时候沉了!
「这一沉就是十艘,这不是骗傻子的话吗?
「还有前年修贺州运河,也是他们负责的,结果修好不到半年,就被一场洪水冲垮!
「还有南方的丝绢案……
「如此种种!
「臣敢打赌!严大人家中的银子,只怕是比我大盛朝的国库都要多!」
「你放屁!」
严茂兴丝毫不顾斯文,在朝堂之上破口大骂:「你说的这些,每一条损耗都写的都清清楚楚,对得上帐!」
「是啊,对得上。」
高渤冷哼道:「查粮仓就起火,查土地就死人,怎麽可能会对不上?」
「高大人,你休要血口喷人,顾左右而言他!」
严茂兴意识到话题偏移,急忙说道:「今日我等再议论是谁行刺谋逆!」
「父皇!」
八皇子齐王开口:「儿臣忽然想到一个可怕的事情!如今父皇和一众文武大臣都在紫薇山,负责卫戍的兵力主要有三,孟将军的镇东军,虎贲军,和金吾卫!在这种情况下,高大人拉拢孟将军的镇东军,意欲何为啊!真要是让高大人成功的话,他一声令下,岂丶岂不是十万大军就能包围紫薇山!」
「朕听明白了。」
隆庆皇帝睁开双目,他身子微微前倾:「你们是不是想说,朕的儿子想杀朕?」
此话出口的瞬间。
方才还热闹非凡的养心殿,一下子安静的落针可闻。
这话。
一群的大臣可不敢说。
「父皇。」
这时,齐王开口道:「其实,这件事情也未必跟大哥有直接的关系,儿臣和四哥,都相信大哥绝对没有谋逆的心思!」
「对对对。」
秦王附和道:「严大人,你也不要太过激进,太子殿下以仁孝治天下,他是断然不可能做出如此悖逆天理之事的!只是……」
他顿了下,「但大哥手底下管着的人太多太杂,就算太子殿下没这个心思,他手底下的人未必没有这个意思!」
「四哥说的好!」
齐王跟他一唱一和:「这些人居心叵测,自己想在朝廷上更进一步,就瞒着太子殿下胡作非为!」
「说的就是你,高渤!」
严茂兴丝毫不拐弯抹角:「高大人不仅仅想当内阁首辅,他甚至曾经在酒醉过后,放话想要让我大盛朝恢复相制,他想当宰相!
「只是想不到……
「他狼子野心到此种地步,竟然连这种手段都用出来了!
「这不仅仅是谋逆,也是在陷太子殿下于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真该千刀万剐,最后再五马分尸!」
隆庆皇帝听着喋喋不休的状告,手里慢慢地翻阅着弹劾兵部尚书高渤的摺子,最后统统往前一抛,洒落得满地都是。
「陛下!」
「陛下息怒啊!」
群臣重新叩首,额头紧紧贴在地面,只听得耳边传来不怒自威的悠长雄浑的声音。
「紫薇封禅,本来是我大盛朝百年来的头等喜事,怎麽就被你们搞成这副样子。」
「一会儿是朕的儿子要杀朕,一会儿又是朕的爱卿要杀朕,天底下哪里有这麽多人要杀朕?还是说,朕真的就这麽不堪?」
「陛下息怒啊,臣等绝对没有这个意思!」
严茂兴解释道:「臣等只是想铲除奸佞,还我大盛朝廷一个朗朗乾坤呐!」
「陛下。」
高渤不甘示弱地说道:「究竟谁是奸佞,只需要去家中一查便知……」
两人虽然还在争论。
但是随着皇帝的发话,声音愈来愈小,不敢再大声喧哗。
「诸位大人,不要再吵了。」
掌印太监黄鸿开口,语气中带着警告的意味:「今日之事究竟如何,陛下自有圣断,不是你们说什麽就是什麽的。」
严茂兴,高渤立即闭嘴。
只见一袭道袍的隆庆皇帝,缓缓从龙椅上站起,恰巧一阵清风刮进殿内,吹得长袍鼓荡,胡须飘飘,他没有急着给出结果,而是念诵起诗词:「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云在青天水在瓶!
「你们这些人,有些是水有些是云。
「奸佞?」
他挥动拂尘,目光在百官身上一一扫过,继续说道:
「哪里来的奸佞?
「在朕眼里,你们没有奸佞,都是忠臣,无非是所做的事情不同罢了,在朝堂之上争来争去,像个什麽样子?
「朕的儿子要杀朕,朕打死也不信。
「高渤要杀朕,朕也不信。」
「陛下,明鉴!」
高渤五体投体。
「不过你们有一点说的是对的。」
隆庆皇帝看着不断咳嗽的太子:「太子殿下监国多年,累坏了身子,朕听说现在每天喝的药比吃得粮食都要多,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从今日起,监国的担子,太子就先放一放吧。
「太子爷,你意下如何?」
「全凭父皇吩咐!」
太子没有半句反驳。
一场朝堂争锋。
到此,基本上落锤定音。
表面上看
皇帝没有直接给此次刺杀嫌疑最大的太子定罪,但还是拿掉其监国的位子,对于秦王丶齐王来说,算是大功告成。
安静看戏的陈三石,注意到到一个问题。
太子和其他几位王爷的矛盾不是一日两日,有两位王爷甚至遭遇永久圈禁,秦王和齐王也一直低着头做人,好几年都躲在封地不敢回京。
直到最近两年。
也就是云州十日之后。
秦王和齐王的势力,一夜之间变得壮大起来,能够在朝堂之上说得上话,显然是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
能够有这个能力的,怕是只有老皇帝了。
四十年前,隆庆修道,只在内阁开小会,几乎不上朝。
四十年后,隆庆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