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至213章(2/3)
“别急,我来想办法。”
王永铭嘴里叫妻子不要急,他自己倒急的团团转。
“要不,我把儿子也转到乡下,我带着?”
见丈夫似乎束手无策,朱香霞宽慰道。
“不行,不行。
乡下啥教育质量,咱们不能误了儿子一生,还有你爸怎么办?
我怎么办?”
“我爸就靠我妈累着了,你嘛,一个大男人还不能照顾好自己。”
“我要跟着领导跑,哪有固定的作息时间,你不在家,我还能干好工作?”
“永铭,你又当领导秘书了?”
朱香霞又惊又喜,“哪位领导看中了你?”
“县委吴书记。”
“新来的县委书记?”
看到丈夫点头,朱香霞啐了一口,“哄小孩啊。”
“真的。”
王永铭走到电话机旁边,像是下定了决定一般,神情凝重的看着妻子,“我要试一试!”
“试啥?”
朱香霞被丈夫的表情搞得也紧张起来。
“我要看看吴书记是不是和宋书记一个样。”
王永铭拿起电话,按了吴越的号码,把妻子的遭遇向吴越汇报。
等丈夫放下电话,朱香霞就埋怨开了,“永铭,你和吴书记才处了几天,家里的事也去麻烦他?”
又问,“吴书记说啥了?”
“吴书记说,知道了。”
王永铭明显失魂落魄,他甚至有些后悔了,领导能让你试探吗?
王永铭不说话,朱香霞也不便开腔,夫妻俩就挨着坐在床沿,沉默了十几分钟。
“永铭,冰箱有些剩饭,我去炒了给你吃?”
“算了,没有胃口。”
王永铭摇摇头。
“叮铃铃——”
电话响了。
王永铭抬抬手,示意妻子去接。
朱香霞脸上由惊转喜,再到悲,看的王永铭一愣一愣的。
“永铭,吴书记干涉了。
刚才电话是校长打来的,他向我道歉呢。”
朱香霞没挂好电话就扑进丈夫怀里,一面捶打丈夫的胸膛,“永铭,吴书记还真够关心你的。”
下午,三点多。
王永铭把一份报告递交给吴越,他没法提感激的话,因为吴越根本就不给他机会。
报告上反映的问题,诚如王永铭所言,滨海的干部基本知道,也跟姜文清、陈勇的汇报吻合。
“老孔,在哪呢?”
吴越给孔立打电话。
“吴书记,我在办公室听取城建局的汇报。”
“老孔,我二十分钟后去你办公室。”
吴越挂了电话,他不觉得主动去找孔立就是屈尊,同一个楼层,几十米远,搞形式主义给谁看?
远远听到吴越过来,孔立早早就迎出门外。
“吴书记,我去你那才合适嘛。”
孔立把吴越让进门,请他坐下,然后挨着他坐在并排的沙发上。
“咱们两个不必搞这一套,我来找你,你去找我都是一个样。”
吴越接过秘书递来的茶,等他离开关上门,又说:“老孔,晚上常委会我有个议题,先和你通个气。”
“吴书记,你说。”
孔立作洗耳恭听状。
“这个问题长期存在,大家其实都心知肚明。”
吴越点了一支烟,又把烟盒推给孔立,“滨海经济不发达,城乡人口才六十多万,可是全县吃财政饭的人却有五万多。
机构臃肿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人浮于事,一个乡的文教办居然有工作人员七个,这岂不是笑话?
按照编制,文教办一个文教助理,那么其他那些人是怎么安插进去的,用的是什么名义?”
“老孔,这个不是特例,基本上每个部门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吴书记,这个问题县里以前也研究过。”
孔立苦笑笑,“我记得老宋刚来那会也提出过要精简机构,可都只是仅限于纸上,一次也没有落实过。
当然,我不否认清退编外人员就是个得罪人的工作。”
“老孔,尽管得罪人还是要去做。
咱们滨海的财政收入解决工资和办公经费都远远不够,谈何建设民生工程,能为老百姓办啥实事?”
吴越手臂有力的挥舞着,“开源节流,两手一起抓。
某种程度上节流的意义比开源还重要。”
“吴书记,阻力肯定不小。
方方面面都是关系,动一人牵出一大群。
砸饭碗的事是极为敏感的。”
“老孔,这个我当然知道。
可是滨海的老百姓已经不堪重负了。”
吴越站了起来,“一个人的事分给七八个,甚至十几个人去做,非但提高不了工作效率,相反百姓头上多了几个卡拿要的。
节流做不好,开源就是事倍功半,官僚拖沓的作风能适应外来投资商的要求?
开源创造的成果大半消耗在这些多出来的官老爷身上?”
“吴书记,具体怎样实施?”
“老孔,县委成立一个精简机构督查小组,我任小组长。
第一阶段各单位自查,第二阶段各单位报精简成果,对编制外的聘用人员,必须给出充足的留用理由。
第三阶段考核,没达成精简目标的,单位一把手应负领导责任。”
吴越端起了茶,喝了一口,“连这点事也做不好,那就让贤吗,县委重新指派其他同志去任职。”
“吴书记,这个督查小组我也参加。”
孔立表明了态度。
“呵呵。
欢迎。”
吴越笑了笑,“有些工作想想很困难,真去做了,也就是那么回事。”
那么回事?
谈何容易,那就是一个超级马蜂窝!
孔立等吴越离去,坐在办公桌前,阴沉了脸:他仿佛看到离退休的老同志们堵住了他的办公室,指着他鼻子破口大骂。
滨海县是典型的平原地貌,但在海岸线一带却有几座起伏的山丘。
南部军区特战旅登陆大队就驻扎在山坳靠海的一面。
营房是现成的,登陆大队进驻后,基本没用重新修整。
码头造了一个,停泊着两艘小型登陆艇。
吴越一行四人分乘两辆车,进入了登陆大队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