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也不知到底是自信还是自卑(1/2)
学堂里的孩童大多是城中富户或小吏的子弟,见这几个县里有名的小少爷竟对一个穿着粗布衣衫的乡下小子如此恭敬,都忍不住投来好奇的目光。
不多时,一位身穿灰色长袍,面容清瘦,留着三缕长髯的老者踱步而入。
他便是江氏族学的夫子,周老先生,一位在岳阳城颇有声望的老秀才。
周夫子目光在堂下一扫,不怒自威,原本还有些嘈杂的学堂瞬间安静下来。
他的视线在程凡身上稍作停留,并未多言,想来江行之已经提前打过招呼。
开学第一课,不讲经义,不讲文章,周夫子只在堂上提了一个问题。
“《论语》有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此句何解?
尔等可有独到见解?”
这问题看似简单,是开蒙必读之句。
立刻便有学童起身,摇头晃脑地背诵标准释义:“学了知识,而后按时温习,不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
周夫子不置可否,又点了几个学童,答案大同小异,皆是书本上的陈词滥调。
轮到林盛时,他站起身,脸上带着一丝傲气,声音也比旁人洪亮几分:“夫子,学生以为,此‘习’字,非温习之意,乃‘实践’之意。
圣人所言,乃是将所学付诸行动,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方能体会到其中乐趣,此乃知行合一之大道。”
此言一出,满堂皆静。
周夫子眼中也终于露出了一丝赞许。
“不错,林盛此解,已得其中三味。
坐吧。”
林盛得意地坐下,挑衅似的瞥了程凡一眼。
那眼神仿佛在说:乡巴佬,看到没?
这才是天才。
江渝北几人有些替程凡着急,悄悄推了推她的胳膊。
周夫子似乎也想看看江行之极力举荐的寒门子弟究竟有何过人之处,目光落在了程凡身上。
“你,来说说。”
程凡站起身,不疾不徐地行了一礼。
“夫子,学生浅见,与诸位同窗略有不同。”
她的声音清朗,在这安静的学堂里格外清晰。
“学生以为,‘学’,是认知。
‘习’,是重复。
‘说’,是反馈。”
这三个词一出来,周夫子便是一愣,堂下众学童更是听得云里雾里。
程凡继续说道:“譬如农人学种地,初次认知何时播种,何时施肥,此为‘学’。
而后年复一年,春种秋收,不断重复劳作,此为‘习’。
当他看到禾苗茁壮,五谷丰登,心中那份踏实与满足,便是‘说’,是上天对他辛勤付出的最好反馈。”
她话锋一转,看向堂上众人:“又如我等读书人,初读圣贤文章,是为‘学’。
而后日日诵读,笔耕不辍,将道理刻进骨子里,是为‘习’。
待到某日,豁然开朗,或是用这道理为人解惑,为世间解难,心中升起的那股浩然之气,那份成就感,便是‘说’。
这种‘说’,是一种源自内心的正向激励,它会驱使我们去‘学’得更多,‘习’得更勤。
这三者,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人不断精进,不断变强的闭环。
这,或许才是圣人想要传达的,学习的本质。”
一番话说完,整个学堂鸦雀无声。
周夫子怔在原地,嘴巴微张,手里的戒尺都忘了放下。
他教了一辈子书,从未听过如此新奇却又如此透彻的解读!
将圣人大道,与农人种地这等俗事联系起来,非但不显粗鄙,反而返璞归真,直指核心!
“好……好!”
半晌,周夫子才激动地一拍讲台,“好一个闭环!
好一个正向激励!
老夫今日,受教了!”
他看向程凡的眼神,已经彻底变了,从审视变成了欣赏,甚至带着几分惊喜。
这一下,全班学童看程凡的眼神也都变了。
这哪里是乡巴佬,分明是个深藏不露的高人啊!
林盛的脸一阵红一阵白,捏着笔杆的手指都快把笔给掐断了。
他引以为傲的“知行合一”
,在程凡这番“闭环理论”
面前,简直像是小孩子过家家。
一上午的课,程凡对答如流,无论周夫子提出多偏多难的问题,她总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给出令人拍案叫绝的答案。
等到下课,学堂里顿时炸开了锅。
“哎,你听说了吗?
他就是写《女子修仙录》的那个程凡!”
“真的假的?
就是那个主角叫周瑶,敢拿剑指着天问仙的故事?”
“就是他!
我哥昨天还去天香楼听书了,回来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
不知是谁先起的头,一群学童“呼啦”
一下全围了上来。
“程凡同学,我特别喜欢周瑶!
她太帅了!
你能不能给我签个名?”
一个脸圆圆的小胖子拿着本书,满眼都是崇拜。
“程兄,你那故事里说‘我命由我不由天’,我爹说这句话太反动了,不让我看。
可我偷偷看了,我觉得说得太对了!”
“程兄,你觉得女子真的能像周瑶一样厉害吗?
我阿姐说她也想去习武,被我爹打了一顿。”
一时间,程凡被围得水泄不通。
大家七嘴八舌,谈论的都是《女子修仙录》里的情节和人物。
那股不畏强权、逆天改命的精气神,显然在这些半大孩子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
程凡被这阵仗搞得有些哭笑不得,只能耐着性子一一回答。
江渝北他们四个则自动自觉地维持起了秩序,俨然成了程凡的亲卫队。
“砰!”
一声巨响,林盛猛地一拍桌子,霍然起身。
“吵什么吵!
一群没见识的东西!”
他满脸怒容,指着程凡,厉声喝道:“程凡!
你知道我爹为什么非要让我跟你进一个班吗?”
众人被他吓了一跳,纷纷安静下来。
程凡抬眼看他,神色平静地摇了摇头。
“我爹就是要让你亲眼看着,我才是真正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