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七十八章茶马古道紫衣女飘(二)(2/3)

的线索,特意见了她。

“林月是个善良的人。”

活佛说,“民国二十六年,她来寺里祈福,捐了很多钱,用来救助战乱中的孤儿。

她还说,要是她没回来,希望寺里的僧人能守护好雪莲花谷的茶窖,不让坏人拿走里面的东西。”

从松赞林寺出来,林砚站在寺前的广场上,望着远处的石卡雪山。

夕阳西下,雪山被染成了金色,空气中弥漫着酥油的香味。

她忽然看到,那道紫色的影子,站在广场的角落里,手里拿着藏银牌子,朝她挥手。

林砚走过去,影子却慢慢飘向雪山的方向,像是在指引她,雪莲花谷就在那里。

晚上,林砚住在卓玛的店里。

她把藏银牌子和照片放进茶箱里,然后打开地图,看着从独克宗到雪莲花谷的路线。

路线上画着很多小小的符号,有的是经幡,有的是玛尼堆,还有一个符号,是一朵雪莲花。

她知道,明天就要出发去梅里雪山了,那里是曾祖母故事的终点,也是她探险的最后一站。

卓玛走进来,递给林砚一件紫色的马褂:“这是我母亲当年给‘紫衣帮’缝的,一直留着。

你穿上它,就像林月一样,能得到雪山的保佑。”

林砚接过马褂,布料是粗麻布的,上面绣着紫菀花的纹样,摸起来很厚实。

她把马褂穿在身上,刚好合身。

卓玛看着她,笑了:“像,真像当年的林月。”

夜里,林砚做了个梦。

她梦见自己跟着曾祖母的马队,走在茶马古道上。

曾祖母穿着紫色的马褂,牵着她的手,身边跟着阿紫、达瓦,还有十二个 “紫衣帮”

的姐妹。

她们走在梅里雪山的秘道上,路边的雪地里开着雪莲花,天上的星星很亮,马蹄声 “嗒嗒嗒”

地响,像是在唱歌。

从独克宗到梅里雪山,要走四个小时的车程。

车子沿着金沙江上游的峡谷行驶,路边的海拔越来越高,植被也越来越稀疏,最后只剩下低矮的高山杜鹃,和覆盖着积雪的岩石。

林砚坐在车里,穿着卓玛给的紫色马褂,手里握着藏银牌子,心里既紧张又期待。

梅里雪山比林砚想象的更壮观。

雪山的主峰卡瓦格博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是一把银色的宝剑,插在蓝天的头上。

山脚下的飞来寺,挤满了朝圣的人,他们手里摇着转经筒,嘴里念着经文,脸上带着虔诚的表情。

林砚按照卓玛的指引,找到了一个叫扎西的藏族向导。

扎西是达瓦的远房侄子,熟悉梅里雪山的每一条山路。

“雪莲花谷在卡瓦格博峰的西侧,要翻过海拔四千八百米的垭口。”

扎西说,“现在是九月,垭口上的雪已经没膝了,走起来很危险。”

“我必须去。”

林砚坚定地说,“我要找到曾祖母的故事,还有‘紫衣帮’的秘密。”

扎西叹了口气,从包里拿出一双牦牛皮的靴子:“这是我爷爷当年的靴子,防水防滑,你穿上它。

还有,带上这个。”

他递给林砚一个小小的玛尼堆,“这是松赞林寺的活佛加持过的,能保佑你平安。”

第二天一早,林砚和扎西出发了。

他们沿着山间的小路往上走,路边的经幡在风里飘着,玛尼堆上的石头,刻着密密麻麻的经文。

海拔越来越高,林砚开始觉得头晕,呼吸也变得急促。

扎西停下来,给她喝了口酥油茶:“慢慢来,不要急,雪山会等我们的。”

走了三个小时,他们终于到达了垭口。

垭口上的雪很深,没到了膝盖,风很大,吹得人站不稳。

林砚望着远处的雪莲花谷,谷里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偶尔能看到几株雪莲花,开在岩石的缝隙里。

“你看,那里有马队的痕迹。”

扎西指着雪地上的脚印,“是马蹄印,还有人的脚印,应该是很多年前留下的。”

林砚蹲下身,仔细观察脚印。

脚印很深,像是驮着重物,旁边还有一些小小的脚印,像是女人的。

她忽然想起曾祖母的马队,她们当年就是沿着这条路,走进雪莲花谷的。

就在这时,风忽然变大了,雪地里卷起一阵雪雾。

林砚看到,那道紫色的影子,从雪雾里飘了出来。

影子比之前更清晰了,她穿着紫色的马褂,手里牵着一匹马,马背上驮着一个茶箱,正是林砚手里的那只。

“曾祖母?”

林砚轻声喊了一句。

紫色的影子转过头,朝她笑了笑,然后牵着马,往雪莲花谷的深处走。

林砚赶紧跟上去,扎西也跟在后面,手里拿着登山杖,小心翼翼地踩着雪。

雪莲花谷的深处,有一个山洞。

洞口被积雪覆盖着,只露出一道小小的缝隙。

紫色的影子飘到洞口,用手一挥,积雪慢慢融化,露出了洞门。

洞门上刻着一朵大大的紫菀花,和林砚银簪上的纹样一模一样。

“钥匙。”

扎西提醒道,“藏银牌子,是钥匙。”

林砚掏出藏银牌子,插进紫菀花的中心。

“咔嗒”

一声,洞门开了。

洞里黑漆漆的,弥漫着一股陈腐的茶香。

扎西打开手电筒,光线照进去,林砚看到洞里堆满了茶箱,还有一些马帮的装备 —— 铜灯、马鞍、马鞭,墙上挂着一张羊皮纸,正是 “紫衣帮”

的马帮日志。

她走到日志前,小心翼翼地翻开。

日志的第一页,写着林月的名字,还有 “紫衣帮”

的规矩:“不欺客,不丢货,不放弃姐妹。”

后面的内容,记录了她们走茶马古道的经历,从大理到印度,再到回来的路上,每一个驿站,每一次危险,都写得很详细。

日志的最后一页,是阿紫写的:“民国二十六年八月十五,望果节。

我们走进雪莲花谷,茶窖里的普洱茶还在,药品也安全。

外面下起了雪崩,我们走不出去了。

林月姐说,能为抗日做些事,值了。

要是有后人看到这篇日志,希望能把药品的消息告诉昆明的医院,还有,告诉我的家人,我没有丢‘紫衣帮’的脸。”

林砚的眼泪掉了下来。

她终于知道,曾祖母和 “紫衣帮”

的姐妹们,不是失踪了,而是为了保护药品,牺牲在了雪莲花谷里。

她们的故事,被藏在茶窖里,等待着后人的发现。

就在这时,洞里忽然亮了起来。

紫色的影子飘到日志前,手里拿着一支笔,像是在续写什么。

林砚看到,影子的身边,站着阿紫、达瓦,还有十二个 “紫衣帮”

的姐妹,她们都穿着紫色的马褂,脸上带着微笑。

“她们在跟你告别。”

扎西轻声说,“她们的心愿完成了,要走了。”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