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茶马古道紫衣女飘(一)(1/2)
林砚蹲在大理古城人民路的旧货摊前,指尖拂过一只深褐色的榆木茶箱。
箱体裂着细密的纹路,铜扣上绿锈斑驳,却在箱角刻着半朵残缺的紫菀花 —— 这朵花,和她祖母临终前塞给她的那枚银簪上的纹样,一模一样。
“姑娘,这箱子是老马家传下来的,据说祖上是走茶马古道的赶马人。”
摊主是个穿白族扎染围裙的老太太,手里摇着蒲扇,“要不是家里孙子急着凑学费,我可舍不得卖。”
林砚的心猛地一跳。
她是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正是 “茶马古道女性参与者口述史”
,可查了大半年文献,能找到的女性记录寥寥无几。
祖母生前总说 “你曾祖母是从古道上走下来的”
,却从不愿多提细节,只留下那枚刻着紫菀花的银簪,和一句没头没尾的话:“紫色影子跟着,就不会丢。”
“这箱子我要了。”
林砚掏出钱包,没还价。
老太太喜出望外,又从里屋翻出一张叠得发黄的棉纸地图:“这个也给你吧,跟箱子是一套的,上面的字我看不懂,留着也没用。”
回到客栈,林砚把地图铺在八仙桌上。
图纸边缘磨损严重,用毛笔标注的路线从大理出发,经沙溪、剑川、丽江、中甸(今香格里拉),一直延伸到德钦梅里雪山脚下,每一个驿站旁都画着小小的符号 —— 有的是马蹄,有的是茶篓,还有三个地方,画着和茶箱、银簪上一样的紫菀花。
夜里,林砚被窗外的风声惊醒。
古城的风裹着雨丝,敲得木窗棂 “吱呀”
响,恍惚间,她好像看见窗纸上映着一道紫色的影子:纤瘦的身形,梳着双环髻,手里似乎还提着一盏马灯,影子在雨雾里飘了一下,又忽然消失了。
她猛地坐起身,拉开窗帘,窗外只有湿漉漉的青石板路,和远处酒吧街隐约的歌声。
“是错觉吧。”
林砚揉了揉眼睛,转身要回床,却瞥见茶箱的铜扣开了道缝 —— 她明明傍晚就锁好了。
打开箱子,里面除了一层防潮的油纸,还多了一片晒干的紫菀花瓣。
花瓣压得平整,像是刚放进去不久,带着淡淡的草木香。
林砚攥着花瓣,忽然想起祖母的话:“紫色影子跟着,就不会丢。”
第二天一早,林砚去了大理博物馆。
负责茶马古道展区的老研究员周教授,看到茶箱和地图时,眼镜都滑到了鼻尖上:“这是‘林家帮’的标记!”
“林家帮?”
“民国初年最有名的女马帮,领头的叫林月,据说每次走货都穿紫色马褂,马队里的女人们也都带紫饰,人送外号‘紫衣帮’。”
周教授翻出一本泛黄的《滇西马帮志》,指着其中一页,“可惜啊,民国二十六年(1937 年),她们从印度驮茶回来,在梅里雪山脚下遇到雪崩,整支马队都没了消息,连尸骨都没找到。”
林砚的手顿住了 —— 林月,不就是她曾祖母的名字?
“周教授,您知道她们为什么要走梅里雪山那条线吗?
常规路线不是走怒江峡谷吗?”
周教授摇摇头:“没人知道。
那时候抗日战争刚爆发,听说她们驮的不只是茶,还有些‘要紧东西’,具体是什么,文献里没记载。”
走出博物馆,林砚站在洱海边,手里攥着那片紫菀花瓣。
风从湖面吹过来,带着茶的清香,远处的苍山云雾缭绕,像极了茶马古道上的瘴气。
她忽然下定决心:沿着地图走,找到曾祖母的故事,还有那道紫色的影子。
从大理到沙溪,要走两个小时的盘山公路。
车子钻进无量山的深处,路边的植被从青翠的茶树,变成了高大的冷杉,空气里的湿气也重了起来。
林砚望着窗外,地图上第一个画着紫菀花的驿站,就在沙溪古镇。
沙溪比大理安静得多。
古镇被黑惠河环绕,一座石拱桥横跨河面,桥栏上刻着 “玉津桥”
三个大字,桥洞下的水流潺潺,带着山间的凉意。
林砚沿着石板路往里走,路边的老房子大多是土木结构,屋檐下挂着玉米和干辣椒,偶尔能看到穿着藏蓝色围裙的妇女,坐在门口纺羊毛。
她按照地图上的标记,找到了一家叫 “马帮客栈”
的小店。
客栈的老板是个四十多岁的纳西族男人,叫阿吉,皮肤黝黑,手臂上留着一道长长的疤痕。
“你找‘紫衣帮’的线索?”
阿吉听林砚说明来意,倒了杯烤茶,“我爷爷当年是沙溪的马帮向导,他说过,民国二十六年,林月的马队在这里歇过脚,还留下了一匹怀孕的母马。”
“怀孕的母马?”
“对,”
阿吉喝了口茶,眼神飘向窗外的远山,“我爷爷说,那天晚上下着雪,林月穿着紫色的马褂,站在客栈的院子里,摸着母马的肚子说‘这孩子要是能生在古道上,也算跟咱们有缘’。
第二天一早,马队就走了,往剑川的方向,谁知道再也没回来。”
林砚掏出地图,指着沙溪的位置:“您知道她们为什么要走剑川吗?
我查资料,从沙溪到中甸,走石鼓镇更近啊。”
阿吉皱了皱眉:“剑川那边有石宝山,山里有个石窟,据说藏着茶马古道的‘路引’—— 没有路引,过不了梅里雪山的垭口。
我爷爷说,林月的马队里,有个白族老阿妈,是石宝山石窟的守窟人,她们去剑川,就是为了找路引。”
当天下午,阿吉带着林砚去了石宝山。
石窟藏在石宝山的半山腰,沿着石阶往上走,路边的岩石上刻着许多佛像,有的已经风化,只剩下模糊的轮廓。
最里面的一个石窟里,供奉着一尊骑马的女性雕像,雕像的衣服上刻着紫菀花的纹样,手里握着一卷羊皮纸。
“这就是‘紫衣帮’的路引像。”
阿吉指着雕像,“我爷爷说,守窟人会把路引藏在雕像的底座里,只有‘紫衣人’才能取出来。”
林砚蹲下身,仔细观察雕像的底座。
底座上有一道细小的缝隙,她试着用银簪的尖儿往里撬,缝隙慢慢变大,里面果然藏着一卷发黄的羊皮纸。
羊皮纸上用藏文和汉文两种文字写着,过梅里雪山垭口的时间,必须是 “雪停风静,星子出齐”
,还要带着 “三样东西”
:一饼百年的普洱茶,一盏马帮的铜灯,还有一束新鲜的紫菀花。
“紫菀花……”
林砚喃喃自语,忽然想起茶箱里的那片干花瓣,还有夜里看到的紫色影子。
就在这时,石窟外传来一阵脚步声。
林砚和阿吉对视一眼,赶紧把羊皮纸收起来,躲到雕像的后面。
进来的是三个男人,穿着冲锋衣,背着登山包,手里拿着洛阳铲,看样子是来盗掘文物的。
“就是这里,我查过资料,石宝山石窟里有马帮留下的宝贝。”
一个戴墨镜的男人说,声音里带着急切。
“动作快点,天黑前要下山。”
另一个男人说着,从包里掏出锤子,就要往雕像上砸。
林砚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她刚想站起来阻止,却忽然看到一道紫色的影子,从石窟的门口飘了进来。
影子落在那三个男人的身后,像是一阵风,吹得他们手里的工具 “哐当”
一声掉在地上。
“谁?!”
戴墨镜的男人转过身,手里掏出了一把匕首。
影子没有说话,只是往石窟的深处飘去。
三个男人对视一眼,犹豫了一下,还是跟了过去。
林砚和阿吉趁机从雕像后面出来,悄悄往石窟外跑。
跑到石阶下,林砚回头看了一眼。
石窟的门口,那道紫色的影子又出现了,像是在朝她挥手。
她忽然觉得,那道影子不是鬼,而是在保护她,保护茶马古道的秘密。
回到沙溪,阿吉把林砚送到客栈门口:“明天我陪你去剑川吧,那边的山路不好走,我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