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边境疑云(1/2)
晨雾还没散尽,牧场的土屋就传来了争吵声。
黄玉卿刚走到院外,就听见李氏尖利的嗓音:“这破馒头怎么吃?
还有这水,一股子土腥味!
卿卿要是真有心,就该给我们送些好茶好饭来!”
黄玉卿停下脚步,指尖又开始摩挲腰间的墨玉佩。
昨夜萧劲衍巡查边境到后半夜才回,身上带着霜气,跟她说探马在北边三十里处发现了可疑马蹄印,像是游牧部落的制式马掌。
她本想今早跟黄家众人再叮嘱几句,却没料到又是这般光景。
“母亲,”
黄玉卿推门进去时,脸上没什么表情,“朔北的水和粮食,都是牧民们用血汗换来的。
你们若是觉得吃不惯,可以走,没人拦着。”
李氏见她进来,声音立刻低了下去,却还是嘟囔着:“我们也不是要挑三拣四,就是觉得…… 你如今身份不一样了,总该让家里人过得体面些。”
黄玉卿没接话,目光落在角落里的两个远房亲戚身上 —— 一个叫黄老三,一个叫黄五,是黄家父母在路上捡来的远房侄子,昨日青禾说听见他们议论北境骑兵,此刻两人正低头啃着馒头,眼神却时不时往门外瞟,像是在等什么人。
“黄老三,”
黄玉卿忽然开口,“昨日青禾说,你们看见北边有骑兵过来?
是在哪个方向看见的?
有多少人?”
黄老三身子一僵,手里的馒头差点掉在地上,他抬起头,眼神躲闪:“夫、夫人,我就是随口说说,可能是看错了,朔北的风大,说不定是牧民的马群……”
“是吗?”
黄玉卿往前走了两步,目光锐利起来,“可探马昨日在北边三十里处发现了马蹄印,是游牧部落的制式马掌,不是牧民的马。
你们再好好想想,到底看没看见?”
黄五的脸色瞬间白了,他放下馒头,手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角:“真、真没看清,天太黑了,就看见几个人影……”
黄玉卿盯着他们看了片刻,没再追问,只是道:“朔北边境不太平,若是再看见可疑的人,立刻报给王管事,别再私下议论,免得引起恐慌。”
说完,她转身离开,走到门口时,特意回头看了眼 —— 黄老三和黄五正凑在一起低声说着什么,神色慌张。
“青禾,”
黄玉卿刚出门,就对守在门外的侍女道,“你再去盯着他们,若是他们跟外人接触,立刻告诉我。”
青禾应了声 “是”
,快步跟了上去。
黄玉卿则往将军府的方向走,刚到半路,就看见萧劲衍的亲兵骑着马飞奔而来,见到她立刻翻身下马:“夫人,将军让您即刻去议事厅,有紧急军情!”
议事厅里,萧劲衍正站在沙盘前,眉头紧锁。
他穿着一身玄色劲装,肩上还沾着草屑,显然是刚从边境回来。
见黄玉卿进来,他立刻走上前,握住她的手 —— 他的手心带着寒气,却很有力。
“卿卿,”
萧劲衍的声音有些低沉,“探马在北边五十里的黑风口,截获了一个信使,身上带着密信,是给朔北内部人的。”
黄玉卿的心一沉:“密信上写了什么?
是谁的字迹?”
萧劲衍递过来一张纸,纸上的字迹潦草,还带着些血迹,显然是匆忙写就的。
黄玉卿接过来看,越看脸色越冷 —— 信上写着 “黄家已入牧场,可借其乱传消息,待时机成熟,内外夹击”
,落款是一个 “北”
字。
“黄家……”
黄玉卿握紧了信纸,指节泛白,“是黄老三和黄五?”
萧劲衍点头:“探马审了信使,他招认是北境游牧联盟的人,说早就买通了黄家的两个远房亲戚,让他们在牧场里散布谣言,扰乱人心,等联盟的大军到了,就里应外合。”
黄玉卿闭了闭眼,脑海里闪过昨日黄老三和黄五慌张的神色,还有李氏一味索要的嘴脸。
她原以为黄家只是想投机取巧,却没想到竟被北境的人利用,成了奸细的帮凶。
“我这就去牧场,把他们抓起来!”
黄玉卿说着就要往外走,却被萧劲衍拉住了。
“别急,”
萧劲衍的声音很稳,“信使还招认,说北境联盟在黑风口藏了一批粮草,准备给奸细送过去,若是我们现在动了黄家的人,恐怕会打草惊蛇,让联盟的人知道计划败露。”
黄玉卿停下脚步,深吸了口气:“那你说,该怎么办?”
萧劲衍拉着她走到沙盘前,指着黑风口的位置:“我已经派了一队士兵,伪装成牧民,去黑风口埋伏,等着接粮草的人自投罗网。
至于黄家的人,我们先不动他们,继续盯着,看看他们还跟哪些人有联系,说不定能顺藤摸瓜,找出联盟在朔北安插的其他奸细。”
黄玉卿看着沙盘上黑风口的标记,又想起牧场里黄老三和黄五的样子,心里又气又急。
气的是黄家不知好歹,被人利用;急的是北境联盟已经开始行动,朔北的处境越来越危险。
“我知道你心里不好受,”
萧劲衍轻轻拍了拍她的背,“但现在不是冲动的时候。
黄家的人虽然糊涂,但罪不至死,我们先看看情况,若是他们能及时回头,或许还能从轻发落。”
黄玉卿点了点头,指尖的寒气渐渐散去。
她知道萧劲衍说得对,现在最重要的是抓住北境的奸细,守住朔北的边境,至于黄家的人,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中午时分,青禾匆匆来报,说黄老三和黄五借口去河边打水,偷偷溜出了牧场,往黑风口的方向去了。
“果然是他们,”
黄玉卿放下手里的账本,立刻起身,“我们去黑风口,看看他们要跟谁接头。”
萧劲衍早已备好马匹,两人骑着马,带着一队亲兵,往黑风口赶去。
黑风口是朔北的一处险地,两边是陡峭的山崖,中间只有一条窄窄的小路,风很大,吹得人睁不开眼睛。
他们刚到山崖上埋伏好,就看见黄老三和黄五提着水桶,鬼鬼祟祟地走了过来。
不一会儿,远处传来了马蹄声,几个穿着游牧部落服饰的人骑着马,驮着几个大包袱,走了过来。
“东西带来了吗?”
黄老三压低声音问道。
“带来了,”
为首的游牧人扔过来一个包袱,“这里是你们要的粮草和银子,还有最新的指令,让你们在牧场里散布谣言,说汉军要征用牧民的牛羊做军粮,煽动他们闹事。”
黄老三刚要去接包袱,就听见萧劲衍大喝一声:“动手!”
埋伏在山崖上的士兵立刻冲了下去,游牧人见状,拔出刀就要反抗,却很快被制服。
黄老三和黄五吓得瘫在地上,面如死灰。
萧劲衍走到他们面前,冷冷地看着他们:“你们可知通敌叛国是死罪?”
黄老三浑身发抖,哭着道:“将军饶命!
我们也是被逼的!
北境的人抓住了我们的家人,若是不照做,他们就杀了我们的家人!”
黄五也跟着哭:“我们知道错了,求将军和夫人饶我们一命,我们再也不敢了!”
黄玉卿看着他们狼狈的样子,心里五味杂陈。
她知道他们是被胁迫的,但通敌叛国的罪名,却不是一句 “被逼的”
就能抵消的。
“把他们带下去,严加看管,”
萧劲衍对亲兵道,“等审清楚北境联盟的底细,再做处置。”
亲兵押着黄老三和黄五离开后,萧劲衍捡起地上的包袱,打开一看,里面除了粮草和银子,还有一张地图,上面标注着朔北各个牧场和水渠的位置,甚至还有将军府的布防图。
“看来北境联盟早就开始谋划了,”
萧劲衍的脸色凝重起来,“他们不仅买通了奸细,还摸清了我们的布防,这一次,怕是来者不善。”
黄玉卿接过地图,手指轻轻抚过上面的标记,心里一阵发凉。
她想起昨日黄家父母还在抱怨住得不好、吃得不好,却不知道他们带来的远房亲戚,差点把朔北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我们得尽快加强边境的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