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四十六章 包子管够(1/2)

朔北的雪还在断断续续地下着,天地间一片苍茫。

黄玉卿从萧劲衍的营帐出来时,肩头已落了薄薄一层雪。

寒风卷着雪沫子打在脸上,像细小的冰碴子在割人,可她心里却燃着一团火,脚步轻快得很。

“夫人,将军答应了?”

翠儿跟在后面,把怀里的暖炉往黄玉卿手里塞,说话时嘴里冒着白气。

黄玉卿握紧暖炉,指尖终于有了点暖意,她回头笑了笑:“答应了,不过也说了,军中存粮只够匀出三成,再多就怕开春时出乱子。”

三成粮食,听起来不少,可分到几百户牧民手里,每户也就能得个十来斤小米,撑死了够吃五天。

翠儿脸上的笑淡了些:“那哪够啊,这雪看样子还得下半个月呢。”

“不够,就自己想办法。”

黄玉卿拢了拢披风,往牧场的方向走,“走,先去看看那几头刚产崽的母羊,顺便跟张管事说点事。”

牧场建在背风的山坳里,用木栅栏围了个大圈,里面黑压压的全是牛羊。

萧劲衍调过来的士兵正在加固栅栏,见了黄玉卿都纷纷停下手里的活计行礼。

她笑着点头回礼,目光扫过羊群时,心里忽然有了个主意。

“张管事,”

黄玉卿叫住正在给羊添草料的老汉,“这几日产的羊奶,都留着别卖,还有库房里的面粉和腌肉,也都清点出来,我有用。”

张管事是个实诚人,搓着冻得通红的手问道:“夫人要这些做啥?

眼下粮食金贵,面粉更是稀罕物。”

“做包子。”

黄玉卿说得干脆,“你让人把最大的那口行军锅抬到营地中央,再搭个棚子,烧上柴火,从今天起,咱们给牧民们蒸包子,管够。”

这话一出,不仅张管事愣住了,连旁边的几个士兵都停下了手里的活。

翠儿也急了,拉着黄玉卿的袖子小声说:“夫人,那面粉是留着给将士们做干粮的,还有腌肉,那是过冬的储备啊!”

黄玉卿拍拍她的手,声音不大却很坚定:“将士们有军粮,可牧民们快断粮了。

眼下最重要的是让大家熬过这阵,人在,啥都有;人没了,留着面粉腌肉也没用。”

她转头看向张管事,“就按我说的做,出了事我担着。”

张管事看了看黄玉卿,又看了看远处缩在帐篷里的牧民,咬了咬牙:“成,夫人说了算!”

不到一个时辰,营地中央就热闹起来。

士兵们七手八脚地搭起了个简易棚子,那口能装下两担水的行军锅支在棚子底下,柴火噼里啪啦地烧着,锅里的水很快就冒起了白气。

张管事带着几个手脚麻利的妇人,在旁边支起案板,开始和面、剁馅。

面粉是用石磨磨的,带着点麸皮,颜色黄黄的,可凑近了闻,有股子淡淡的麦香。

腌肉是去年冬天腌的羊肉,用盐和香料腌透了,晒得半干,剁开来油汪汪的,混着切碎的萝卜干,光是闻着就让人流口水。

牧民们听见动静,都从帐篷里探出头来张望。

有几个胆大的,试探着走了过来,看见那口冒着热气的大锅,还有案板上堆得像小山似的面团,都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黄姑娘,这是…… 要做啥?”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阿妈颤巍巍地问道,她怀里还抱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孩子,孩子睁着大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案板上的肉馅。

黄玉卿走过去,摸了摸孩子冻得冰凉的脸蛋,笑着说:“阿妈,咱们蒸包子吃,管够,一会儿好了您就来拿,带回去给孩子暖暖肚子。”

老阿妈眼睛一亮,又有些不敢信:“真的?

这么好的东西,给我们吃?”

“真的。”

黄玉卿点头,声音温和却有力,“不光给您吃,给所有牧民吃,只要来,就有份,管饱。”

这话像长了翅膀似的,一下子就传遍了整个营地。

越来越多的牧民涌了过来,围着棚子站了一圈又一圈,眼睛里都闪着光。

有人小声议论着,说黄姑娘真是菩萨心肠,也有人担心,这么多包子,吃完了可咋办。

就在这时,人群里传来一阵骚动。

苏清柔穿着件藕荷色的棉袄,被几个牧民簇拥着走了过来。

她看到棚子里热火朝天的景象,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随即又恢复了那副温柔的样子。

“玉卿妹妹,你可真有办法。”

苏清柔走到黄玉卿身边,声音柔柔的,“只是这面粉和肉都是稀罕物,一下子都做成包子,怕是不太妥当吧?

要是吃完了,后面的日子可怎么过。”

她这话正说到了一些牧民的心坎里,有人忍不住点头附和。

黄玉卿看了苏清柔一眼,心里冷笑。

这女人,昨天用几件首饰换了点粮食,博了个好名声,今天就想来挑她的错处。

“苏姐姐这话就不对了。”

黄玉卿提高了声音,让周围的牧民都能听见,“眼下大家最缺的就是能填肚子的东西,包子热乎,管饱,能让大家有力气熬过这大雪天。

至于以后的日子,我早就想好了,等雪停了,就让人去中原运粮食,咱们的酒坊和牧场也能换钱,还能饿着不成?”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人群,语气坚定:“我黄玉卿在这儿放句话,只要有我一口吃的,就绝不会让大家饿着。

今天的包子,管够!”

“好!”

人群里不知是谁喊了一声,紧接着,叫好声就像潮水似的涌了起来。

老阿妈的眼泪掉了下来,抱着孩子给黄玉卿作揖;几个年轻的牧民搓着手,眼睛里满是感激;连旁边的士兵们,看黄玉卿的眼神都多了几分敬佩。

苏清柔站在一旁,脸色白了白。

她没想到黄玉卿几句话就把人心拢了过去,心里又气又急,却又说不出什么来,只能讪讪地站在那里。

说话间,第一锅包子已经蒸好了。

锅盖一掀,一股浓郁的肉香混着麦香直冲鼻子,白茫茫的热气里,一个个圆滚滚的包子泛着油光,看着就好吃。

“大家排好队,一个个来,都有份。”

张管事拿着个大勺子,给大家分包子。

牧民们自觉地排起了长队,每个人手里都拿着碗或者布,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锅里的包子。

轮到老阿妈时,张管事给她舀了四个大包子,还特意多浇了点肉汤。

老阿妈颤巍巍地接过,给孩子塞了一个,自己也咬了一大口,眼泪又掉了下来,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好吃,真好吃,谢谢黄姑娘,谢谢黄姑娘……”

孩子们吃得最开心,手里拿着包子,小脸吃得鼓鼓的,嘴角还沾着油,跑着跳着,笑声在营地里回荡。

大人们也都狼吞虎咽地吃着,有人吃着吃着,就红了眼眶。

他们在朔北住了一辈子,还从没见过哪个贵人像黄玉卿这样,肯把这么好的东西拿出来,给他们这些牧民随便吃。

黄玉卿站在棚子边,看着眼前这一幕,心里暖暖的。

她知道,自己做的这点事不算什么,但至少能让这些受苦的人暂时忘记饥饿和寒冷。

她转头看向苏清柔,发现她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走了,心里不禁冷笑了一声。

就在这时,翠儿悄悄走到黄玉卿身边,低声说:“夫人,刚才我看见苏姑娘的贴身丫鬟,鬼鬼祟祟地往牧场那边去了,手里还拿着个小布包,不知道装的啥。”

黄玉卿眉头一挑。

牧场那边除了牛羊,就是储存的草料和饲料,苏清柔派人去那儿做什么?

她心里隐隐觉得不对劲,却不动声色地说:“知道了,你让人悄悄跟着,别打草惊蛇。”

翠儿点头应下,转身去安排了。

黄玉卿看着远处白茫茫的牧场,心里忽然升起一丝不安。

苏清柔这个人,心思深沉,绝不会就这么善罢甘休。

她到底想做什么?

包子还在一笼笼地蒸着,香气飘满了整个营地。

牧民们吃着包子,脸上渐渐有了笑容,谈论着开春后的打算,营地里的气氛渐渐活泛起来。

有人说要跟着黄姑娘种耐寒作物,有人说要去酒坊帮忙,还有人说要去牧场放羊,大家都觉得,只要跟着黄玉卿,日子就一定能好起来。

黄玉卿看着这一切,心里踏实了不少。

她知道,解决了眼前的粮食危机,还有更多的事情等着她去做。

牧场的牛羊需要照料,酒坊的烈酒需要运出去销售,来年的耕种需要提前规划,还有苏清柔那边,也得时刻提防着。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