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朔北守护神(2/4)
粮,我们还有!
粥棚会一直设下去,直到风雪过去!
冻伤的、生病的,尽管来将军府!
我们一并救治!
但是——”
她话锋一转,神色变得无比凝重,带着一种洞悉天机的忧虑:“雪灾或许只是开始!
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平日里打水的井,水位降得厉害?
连井壁摸上去,都感觉比往年干燥许多?”
这话像一块冰投入人群。
刚刚升腾的暖意瞬间凝固了几分。
人们面面相觑,脸上再次浮现惊疑。
“是啊!
我前些天去打水,绳子多放了好长一截才够到水!”
“我们村头那口老井,水都浑了,还带着点苦味!”
“夫人…您是说…?”
黄玉卿迎着众人惊疑不定的目光,沉重地点点头:“我观察天象,查阅古籍,结合这异常的井水变化推断,这场大雪之后,朔北极可能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旱!
旱魃为虐,赤地千里!
那才是真正能断绝我们生路的灾难!”
“旱灾?!”
人群瞬间炸开了锅。
雪灾刚过,喘口气都难,旱灾的阴影又压了下来。
恐慌如同冰冷的潮水,再次无声地蔓延。
“肃静!”
萧劲衍低沉如铁的声音响起,带着战场上淬炼出的威严,瞬间压住了骚动。
他上前一步,与黄玉卿并肩而立,高大的身躯宛如一座沉稳的山岳。
“慌什么!
天塌不下来!
夫人既然能提前预知雪灾,救下大家,如今又预见了旱灾,难道会坐视不理吗?”
他目光如炬,扫视全场,每一个字都铿锵有力:“听夫人号令!
从现在起,我们不仅要熬过这场雪,更要为即将到来的旱灾做准备!
修水渠!
挖深井!
建蓄水池!
囤积一切能储水的器物!
收集所有能吃的、耐储的种子!
这不是哪一家一户的事,是关乎我们整个朔北存亡的大事!
军民一体,共克时艰!
有没有信心?!”
短暂的沉默后,是山呼海啸般的回应: “有!”
“听将军的!
听圣母的!”
“军民一体!
共克时艰!”
萧劲衍的话,像一针强心剂,将刚刚升起的恐慌再次转化为一种破釜沉舟的决心。
人群的注意力被引向了新的、更艰巨的目标。
黄玉卿心中稍定,立刻抓住这凝聚起来的气势,开始部署具体任务。
她将人手分成几队,一队负责继续维持粥棚和救治;一队由经验丰富的牧民带领,勘测附近所有水源点,绘制详细的水系图;另一队则由萧劲衍调派的军中工匠领头,开始规划水渠路线和大型蓄水池的位置,并组织人手收集工具、材料。
“念北,”
黄玉卿蹲下身,平视着女儿亮晶晶的眼睛,“阿娘给你的那个小本子和炭笔呢?”
念北立刻从怀里宝贝似的掏出一个用羊皮裹着的小册子和一小截炭笔:“在呢,阿娘!”
“好孩子,”
黄玉卿摸摸她的头,“阿娘交给你一个任务。
看到那边在记东西的叔叔了吗?”
她指向一个正在清点剩余粮袋的书记官,“你去帮他,把他记下的所有东西,也用你的小本本记下来,画下来。
粮食有多少袋,药材有多少箱,都要清清楚楚。
能做好吗?”
念北的小脸瞬间严肃起来,用力点头:“能!
念北会画圈圈!
画好多好多!”
她指的是自己还不会写字,但会用图画和符号记录。
“念安也帮忙!”
旁边的念安不甘示弱,小拳头握得紧紧的。
“好,都帮忙。”
黄玉卿笑了,疲惫的眼底终于透出一丝暖意。
让两个孩子接触这些事务,是潜移默化的开始。
风雪似乎小了些,但天色依旧阴沉。
将军府内外,却是一片热火朝天。
士兵们扛着工具,在泥泞中按照划定的路线打下木桩;牧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清理积雪,挖掘冻土,为即将动工的水渠和蓄水池平整地基;妇孺们则忙着收集各种坛坛罐罐,为储水做准备。
一种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在灾难的废墟上悄然滋生。
府邸深处,温暖如春的药房内,浓重的药味弥漫。
黄玉卿亲自守着药炉,炉火上咕嘟咕嘟熬着的,正是第一批用空间药田里最后一批成熟草药配制的防疫药汤。
她额角渗着细密的汗珠,脸色在炉火的映照下依旧有些苍白。
连续的精神高度集中和空间的过度使用,让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疲惫和虚弱,仿佛灵魂深处有什么东西被强行抽离。
“夫人,您歇会儿吧,这里我看着。”
春桃担忧地递过一杯温水。
黄玉卿摇摇头,接过水抿了一口,干涩的喉咙得到些许滋润。
她看着炉火,眼神却有些放空,似乎在感应着什么。
空间里,那汪曾经生机勃勃的灵泉,此刻只剩下浅浅的一层底,几乎不再流动,泉眼处只有极其微弱的湿润。
药田里的草药也失去了往日的光泽,蔫蔫的,生长近乎停滞。
空间的边缘,那片混沌的雾气似乎又浓郁了一些,带着一种令人不安的沉寂。
灵泉的枯竭,比她预想的还要快。
旱灾的威胁,迫在眉睫。
她必须找到新的、稳定的水源,或者…找到让空间恢复的方法?
这个念头一闪而过,随即被她压下。
空间是底牌,恢复之法虚无缥缈,远水解不了近渴。
当务之急,是依靠人力和智慧,解决现实的水源问题。
就在此时,一阵急促而沉重的脚步声由远及近,伴随着铠甲摩擦的铿锵声。
“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