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314章 楚王造大势,皇帝等风来(1/2)

莫先生走了。

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个废物。

留在原地的严通,失魂落魄,如丧考妣。

就在半个时辰前,他还高高在上地俯视丢了官的田有光。

而现在,他的处境,竟连田有光还不如。

毕竟田有光只是丢官,他现在还得搭配一个下狱。

当然,楚王登基之后,如果为他记他的好,他未来还是有可能官复原职,甚至有更好的前程也不一定。

但看莫先生这如同负心汉一般的绝情样,恐怕未来也不容乐观。

一片绝望之下,他转头看着宋溪山,“宋大人,你看我还有机会吗?”

宋溪山转过身,叶良秦大手一挥,“带走!”

莫先生几乎是仓惶地奔回了田府。

进了府中,将那桌上的茶端起,一饮而尽,方才稍稍压下心头慌乱。

当宋溪山拿出卫王军令的那一刻,他才终于明白,如果自己不是仗着楚王使者的身份,在这位经营山西数十年的封疆大吏面前,自己早就死了不知道多少遍了。

自己这边自以为苦心谋划的东西,早在人家的盘算之中。

人家早就有捏死严通的把柄,只不过时候未到,不想动手罢了。

田有光也好,严通也好,人家说拿下就拿下了!

既然如此,你说他们有朝自己动手的底气吗?

若是以前,他会当这是哪个得了失心疯的人讲的笑谈;

到现在,他还真不敢打包票了。

他仿佛这才记得,自己本质上只是个无官无职的普通人。

田有光看着惊魂未定的莫先生,有些迟疑地问道:“莫先生,这是发生了何事?严公达呢?”

莫先生抬头看着田有光,这一刻,他忽然觉得,田有光其实也不是那么废物。

毕竟能当面得罪卫王,而且还是在那样的情况下,最终结果竟只是丢官去职而已,已经称得上厉害了!

他语气一缓,“田大人,严大人恐怕是无了啊!”

等他将严通的情况说了,田有光心头猛地一喜。

这狗东西还真的栽了,实在是大快人心啊!

但旋即,他就反应过来,卧槽,卫王又赢了?

他怎么还能赢啊?

而且宋溪山这是彻底明牌站在卫王那头了?

难不成楚王还会输?

不能吧?

莫先生慢慢冷静下来,也同样觉得,不能吧!

楚王殿下有如此优势,卫王怎么也翻不了盘,只要殿下还强势着,他们就算拿着自己再多的把柄,也不敢动自己,没必要自己吓自己。

但三日之后,他看着眼前的战报,心头刚刚重塑的那点信心彻底崩溃了。

卫王三日下两寨,如今兵锋直指披云寨!

太行十八寨,不到一月,已下六寨!

他咽着口水,匆忙找来纸笔,亲笔给楚王写信。

这太原城,您另请高明吧,我今后坐冷板凳都行,不敢误了殿下大计。

就在严通落马的后一日,楚王府,也正在进行着一场密谈。

政事堂陈相和楚王漫步在王府的花园之中,眼前是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拂面,但二人的眉头却尽皆紧锁。

就在方才,楚王跟陈相说了自己的担忧:陛下迟迟不立太子,是不是有其他的想法。

他没有讲述方公公向他暗报的事情,那是他的绝密。

陈相也有些困扰,他本以为陛下会在正月正旦大朝会上,宣布立太子的事情。

但这都快正月二十了,还是没有动静。

既让他心头不安,也让他觉得有些打脸。

陈相走了几步,缓缓道:“殿下,老臣方才思虑一番,有一法可解此局。”

楚王拱手,“请陈相教我。”

“殿下言重了,老臣不过是为殿下建言献策。”陈相摆了摆手,“其实,我们可以逼出陛下的真实态度。”

楚王眉头一挑,“逼?”

陈相捻须点头,“对,如今殿下正位东宫,乃民心所向,朝野共望。有一两人主动建言,而后群臣齐齐响应,这很正常吧?”

楚王彻底明白了他的意思,皱了皱眉头。

如果没有之前方公公的密报,他或许会毫不犹豫地这么做。

但如今,他知道父皇并未放下对自己的芥蒂,如果施压,会不会适得其反?

陈相看着似有犹豫的楚王,解释道:“殿下,陛下年迈,储位空悬,殿下乃众望所归,有人上奏议储,这是十分正常之事,咱们仅是稍作试探,当无后患。”

楚王点头,“且容我想想。”

陈相见状也没再劝,臣子建言,说明了就好,用与不用都在上位,届时也可撇清责任。

否则古代谋士为何往往说我有上中下三策,不正是为了事后无责么。

等到了傍晚,还在犹豫的楚王,便不再犹豫了。

因为,他接到了太原城的飞鸽传书。

在黑虎寨停滞不前十余日的卫王,又赢了。

再次以极小的伤亡,打下了黑虎寨。

他立刻叫来两位幕僚,安排着明日早朝的行动。

翌日,朝会。

楚王独自站在文武百官之前。

曾经拥挤着卫王、齐王的位置,如今已经只有楚王一人,而百官似乎都已经习惯了。

尤其是在龙椅上的老人,似乎愈发苍老羸弱的情况下,许多不接受的人,也开始接受了。

唯有楚王,看着对面空空的位置,总感觉那儿应该站一个人,哪怕摆一个木偶也好,如此才算对称。

一番议事之后,一个站在队伍末尾的小官闪身出列,朝上一拜,“陛下,臣有本奏!”

“说。”

“臣闻《礼记》有云:“国无储君,天下不定。”陛下虽圣德垂拱,春秋鼎盛,然储位空悬,实乃社稷隐忧。当今边患未靖,四海有忧,若无东宫定国本,恐生祸端。昔汉文立孝景而安刘氏,唐宗择天皇而固李唐。臣等恳请慎择元良,早建储君,一以固陛下万年之基,二以安黎民苍生之心!”

此言一出,许多不知道这番安排的人,几乎都下意识地将目光看向了站在百官之上的那个身影。

他终于按捺不住了吗?

而随着这小官的开口,楚王党的许多人便像闻见血腥味的鲨鱼一样,纷纷出列附和。

一时间,群情汹涌,朝堂之上,竟有逼宫之态势。

政事堂首相杨阶错愕地看了一眼楚王,见楚王一脸平静仿如与己无关的样子,便知道看不出什么,又悄悄看向身侧的陈相。

他才刚刚移去目光,就见陈相出列,“陛下,臣也附议。自当早立储君,以安朝野人心。”

杨阶闻言,不由暗叫一声苦。

而就在这时,天德帝的声音在众人头顶响起,“杨相,你有何意见?”

杨阶心头长叹,心道自己再躲也躲不过去了。

转念一想,这何尝不是楚王对自己的逼迫呢!

于是,他出列开口,“臣觉得,列位同僚说得也有理,储位已经空悬一年,立储亦是稳固社稷之法。”

天德帝不见喜怒,缓缓道:“既如此,那便由群臣上表举荐吧,政事堂负责搜集奏折,三日之后的朝会前,呈报上来。”

“陛下圣明!”

在山呼声中,童瑞高呼退朝,扶着天德帝走了下去。

走出大殿,陈相凑到杨阶身边,面带喜色,“杨相,此番大事可成啊!”

杨阶看了他一眼,欲言又止。

他想说,如今朝野人望俱在楚王,只要卫王没有滔天之功,楚王都是唯一的选择,有什么必要如此横生枝节向陛下施压?

而且自己作为首相,虽然暗中与楚王十分要好,但表面上却可以保持心向皇帝的中立,从而多做许多事情。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