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303章 强烈对比,安南占领军的幸福生活(1/2)

眨眼间,就到了一二四二年的五月。

在这半年的时间中,安南北部山区,已经被宋军肃清。

原本八十万蛮人,现在有二十三万被编户齐民。

还有三四万蛮人,逃入了深山中。

拿着《安南私掠证》的华夏冒险队,进入了原始森林中,狩猎着这些蛮人。

现在赵朔汗国的那些爵爷们,在南洋有着广大的种植园,正需要这些蛮人奴隶的补充。

一个身材高大健壮的蛮奴,能卖三十两银子。

那些卖不出价钱的,则就地斩杀,将他们的头皮卖给朝廷。

宋军实力在迅速增强,他们的三个万户,当初接受赵朔汗国整编时,总人数是两万三千人。

就算加上汉军给他们补充的三个千户,也有两个万户是不满编的。

但到了现在,加上归附宋军的蛮人勇士,经过战争洗礼的宋国出色少年,已经达到了满编。

再加上那三个汉军千户,每个宋军万户达到了一万一千人。

其他收获也非常大。

五万最恭顺的蛮人,被迁徙出了北部山区,去红河三角洲地区屯田。

这些蛮人本来就是稻耕民族,只是之前打不过安南人,才被安南人从红河三角洲地区赶到了山区。

他们在红河三角洲地区种田能贡献的粮食,可比山区多太多了。

对于能回到红河三角洲地去种田,这些蛮人当然对华夏人感恩戴德。

他们更是明白,如果华夏人能灭了安南,他们以后才能在这里长久种田。

如果安南最终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他们不仅保不住这些田地,还要身死族灭。

其次,就是耕牛了。

准确地说,是水牛。

安南气候湿热,降雨量丰沛,多山林湖泽,养水牛的成本比江南地区不知低了多少倍。

那些蛮人就用了大量的水牛耕田。

这一下子蛮人减少了近七成的人口,有大量的水牛落入了宋军的手中。

这些水牛就为宋国的老弱妇孺耕作,提供了宝贵的畜力。

当然了,种田的主力,还是那些府兵。

跟随赵赫入安南的总共有七万府兵,其中四万在安南屯田,还有三万在运输粮草、 三万人当然不太够用,但这不是还有着昌江以北归顺的那些安南人吗?

他们的男女老幼都被动员起来,为汉军服徭役,做着各种辅助工作。

在府兵的监督下运输后勤物资,只是其中之一。

最后,就是女人了。

宋国扫荡安南北部山区,总共俘获了十二万左右的蛮人女人。

自己留了两万,其中十万献给了赵朔汗国。

连同汉军在北部地区攻城略地掳掠的安南女人在内,赵赫手中的女俘达到了十六万。

为了稳定府兵的军心,干脆每人发了一个,让他们安心种田。

如果觉得不过瘾,还可以花五两银子再买一个。

有田有牛有女人,种出的粮食还按照三倍的价格出售,府兵们种田的热情非常高。

除了整编宋军的那三个汉军千户之外,赵朔汗国的大军并没有参与对安南北部的扫荡。

但他们在这半年内也没闲着,主要做了五件事。

其一,海军三个万户,除了向安南海东路运粮之外,还派出大船在白藤江口,乃至于安南南部地区的各大港口外耀武扬威,牵制着安南的兵力,让他们不敢有任何松懈。

其二,组织安南降人,在富良江支流中打造船只。

并且试探性向南岸进攻,一副随时要大举进攻,渡过富良江的架势,让对岸的安南军随时保持最高戒备,寝食难安。

其三,选择地势高、干燥、靠近干净水源的地方,修建坚固的营垒。

既防止瘟疫的滋生,又能防止安南雨季来临后,被洪水冲击。

并且修建了专门的“病营”

,以备将得了瘟疫的人,和健康士兵分开,预防瘟疫规模的扩大。

这种修建营垒的工作,照样是驱赶归顺的安南人完成。

沉重的劳役,进一步消耗着安南的人口。

对了,还有大象。

安南本身的战象并不多,全国也就一百二三十头。

但是,用于劳役的大象就有四五百头了。

汉军占领安南富良江以北的地区,得到了一百多头大象。

这些大象运输木材和石料,让汉军常营寨修建的更为顺利。

其四,下发《安南防疫手册》,并且一丝不苟地执行。

比如清除营地附近的水坑防止蚊虫孳生,比如用艾草防蚊,比如饭前便后要洗手,比如严禁喝生水必须将水煮开再饮用,比如发现病患迅速报告… 所谓瘟疫,不就是细菌和病毒吗?

汉军主要驻扎地带是富良江北岸,早就是人类开发的熟土了。

再加上严格的防疫措施,安南所谓恐怖的瘟疫又能拿汉军怎么样?

其五,积储大量的药草,用当地蛮医、安南医匠,汉地来的医生,组成一支医疗队伍,对雨季的瘟疫做充足的准备。

总而言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等着安南雨季的到来了。

当然了,雨季来临,也意味着稻田可以收割的季节。

五月十九,富良江北岸,嘉林县。

雨过天晴,天空澄澈如洗,几缕薄云如絮,炙热的阳光重新倾泻下来。

一望无际的稻田里,积水未退,映照着天光。

原本在雨季中奄奄一息的稻禾,此刻挺直了腰杆,饱含水分的稻穗愈发饱满,透出片片金黄。

“多好的稻子啊!

这一亩地怕是能产三石多的粮食啊,比我老家那些田地强太多了!”

郑五头上戴着斗笠,手中拿着镰刀,带着在安南新纳的两个小妾,和一户安南人,在稻田中发出了一声由衷地轻叹。

他是一个来自福建的府兵,今年三十二岁,正值壮年。

福建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平原面积狭小,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

之称。

即便实行了均田制,郑五全家在福建也只有五十亩薄田而已。

父母、妻子、三个孩子…他又没有门路和海贸搭上关系,日子过得并不宽裕。

这还算好的,他有一定的武艺,当上了府兵,免了全家的田地租税,比寻常农家强多了。

这次,赵朔征召府兵入安南,郑五也被征召了。

他原本以为,一直要他运输后勤物资,必要的时候上战场呢。

没想到,竟然是让他干老本行——种田。

刚开始,郑五还有些不乐意。

不过,当听说,朝廷分给他一百亩上好的水田,两头水牛,非但不用缴纳田地赋税,而且朝廷要以三倍的价格收他多余的粮食时,他的眼睛简直能放出光来!

当听说,还有一户安南的三口之家分到他的手下帮他种田,只用管饭,连人手不足的问题都解决了,他就更高兴了。

在福建,他一年根本就没有多少结余。

但是,在这里,一百亩上好的水田,还三倍卖剩粮,他能有多少结余?

恐怕相当于在本地几十年的!

还白给两头水牛,在福建他才只有一头牛。

房屋农具都是现成的,安南人坚壁清野太过匆忙,有的是留下来的房屋和农具。

同样是种田,在福建和安南种田,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

郑五觉得自己实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简直当场就要喊出“王上万岁、世子千岁”



然而,事实证明,他眼皮子太浅了。

后来,世子为了让他安心种田,还赐下了一个蛮女给他暖被窝。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