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294章 前所未有盛世,气疯江南士大夫(1/3)

浙江,绍兴府,新昌县,崔家庄。

七月十三,晨。

咚咚咚!

咚咚咚!

“崔四在家吗?

崔四在家吗?”

随着一阵敲门声,里正崔河的声音在崔四家门外响起。

“来了!”

崔四一家已经起床了,正在洗漱,听到声音,崔四紧走几步,打开了大门。

“阿叔,怎么这么早就来了!

快进屋说话!”

“不了!”

崔河摆了摆手,道:“就两句话,我交代完就走,还得通知别人呢!”

“到底什么事?”

“吃完了午饭,去祠堂领粮食。

咱们捕蝗的官府补贴下来了。

一升蝗蝻,换两升粮食。”

“真有这么多?

这朝廷也太大方了吧!”

南宋可以说是华夏历史上,蝗灾最为频发的朝代。

崔四今年都四十七岁了,大半辈子都在南宋绍兴渡过,经历的蝗灾都有七八次了。

对于蝗灾,他有着非常清晰的认知。

对付蝗灾,最重要的就是“除蝻”



也就是蝗灾刚刚开始爆发,蝗虫还是“蝗蝻”

的时候,进行处置。

这时候蝗虫还是幼虫,只能跳跃,没有飞翔的能力,最容易捕获。

人们会密切关注着田地,一旦发现爆发蝗灾,马上动员人员,用大扫帚将这些蝻虫聚集起来,给予处置。

对此,朝廷发下了赏格。

按原来南宋朝廷的律令,是一升蝗蝻,换一升粮食。

但是,南宋朝廷财政困难,实际执行的是五升蝗蝻,换一升粗粮。

价格降的如此之快,百姓们的积极性当然大打折扣。

虽然赵朔的朝廷早就下了灭蝗令,决定今年的一升“蝗蝻”

换两升粮食。

但真的发下来了,崔四还是张大了嘴巴,恍在梦中。

事实上,最近几年,他遇到的“恍在梦中”

的事情相当不少。

崔四一听这名字就知道,没什么文化。

自从他爷爷那辈起,就成了佃农。

江南富庶,但每年的田租赋税加起来来超过七成,崔四一家也是勉强维持温饱而已。

结果,七年前,北方赵官家来了,均分了田地。

崔四一家只要缴纳四成收入为田地赋税。

他家一下子就宽裕起来,不仅吃饱穿暖有余,还翻盖了房屋,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可惜,在三年前,一场小规模的蝗灾爆发了。

规模小是相对于庞大的国土而言的,对于普通农民就是灭顶之灾了。

崔四正在田里面耕作,陡然间一片蝗虫铺天盖地而来,连太阳都要遮蔽。

崔四吓傻了眼,赶紧卧倒,整个身体贴在地上。

蝗虫不吃人,只吃草木。

但是,它们才出生多久?

也不知道人不能吃啊!

仅仅一番尝试性的啃咬,崔四的背上已经血肉模糊。

待蝗虫飞走后,崔四顾不得疼痛,起身查看自己的庄稼。

原本已经长了一尺多高的青苗,已经被蝗虫啃咬一空,崔四简直欲哭无泪。

不过,官府很快就调查了这场蝗灾的情况,对他免除了秋季的赋税。

还有这种好事?

崔四经过打听知道,这场蝗灾的面积不广,往常年景,南宋朝廷是连眼皮都懒得动的。

单独为受了灾的少数农民免税,想屁吃呢!

而现在这个朝廷,小吏都是科举而来,既识文断字,又渴望着升官,把差事做得极为细致。

夏粮他已经丰收了,缴了夏税。

虽然秋粮被蝗虫祸祸了,但朝廷减免了秋税,比之前没有实行均田制的时候,减少的收入并不多。

而且,他还可以趁着这段时间,补种一些瓜豆,日子尽可以过下去。

来年普遍干旱,朝廷减了一半的田租赋税。

去年干旱更加严重,朝廷免了他全年的田租赋税、 今年上半年已经是旱灾了,朝廷不仅免了了夏季的田租赋税,还给了他两斗赈济粮。

每次朝廷对灾情采取措施,他都是“恍在梦中”



按他的想法,这灾情其实没那么严重啊,朝廷何必采取如此赈灾措施?

他都受灾三四年了,生活水准几乎没什么变化。

也就是家里没置办什么物事,少置办了几件衣裳而已。

现在,朝廷直接将灭蝗虫的奖励翻倍,给两升粮食,更是让他震惊不已。

崔河却摇头,道:“这算什么?

朝廷为了这次救灾,可是花了大本钱,全国都动员起来了。

告诉你,这次发的全是麦子,一点粗粮都没有!

咱们有福气,可算是遇到千古明君啦!

’ 这个时代和后世不同,江南实行的是“稻麦复种”

模式,百姓对吃面食已经习以为常。

“这么好?

全是麦子啊!

感谢王上,愿上苍保佑王上千秋万代”

崔四由衷说道。

崔河道:“光嘴上说不行,我们得有实际行动。

你瞅瞅,这都多少日子没下雨了,今年秋天我们这几个乡恐怕要绝收。

捕蝗蝻也用不了那么多人。

现在朝廷要征召人手,兴修水利,你去不去?”

“去啊!

朝廷这么好,我们还不服徭役,那还算是个人吗?”

“不算徭役,这次征发的人,和兴修水利的时间,都比徭役多得多。

朝廷说什么,要搞以工代赈。

不白干活,不光管饭。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