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283章 灭倭令,车轮放平(1/2)

赵赫想了一下,道:“自古兵凶战危,谁敢言必胜?

海上又风高浪急,多有不测之事。

如果父王一定要御驾亲征的话,我建议先锋军取得初步胜利,占据了一部分地区之后,父王再率领主力登陆扶桑。”

“那是自然。”

赵朔满脸的欣慰之色。

他之所以如此欣慰,主要不是因为赵赫担心他的安危,而是赵赫能说出“自古兵凶战危,谁敢言必胜”

这句话。

自古以来,掌握绝对优势力量,却被敌军翻盘的战争不绝于史。

比如曹操的赤壁之战,苻坚的淝水之战,隋炀帝的三征高句丽。

隋炀帝就算了,但谁能说曹操和符坚不算了不得的英杰?

赵赫是赵朔从小就当继承人培养的,长大后也表现了不俗的能力,赵朔非常满意。

他唯一担心的是,赵赫这辈子太顺了,生出骄傲之心,看轻了天下英雄,以至于以后会栽大跟头。

现在看来,赵赫的头脑非常清醒。

赵赫又开口问道:“父王御驾亲征,我来监国。

那拜占庭行省、罗马尼西亚行省、埃及行省、叙利亚行省、也门行省和阿拉伯行省,该何人坐镇?

史嵩之长久坐镇,恐怕不妥。

另外,西征将士们,也的确需要回来休整。”

赵朔道:“我准备派老三、老四和老五去。

弈儿坐镇拜占庭行省和罗马尼西亚行省,聿儿坐镇埃及行省和叙利亚行省,玹儿坐镇阿拉伯行省和也门行省。”

“至于西征军嘛,除了你在当地组建的七个色目万户中的汉军千户外。

其余汉军千户,蒙古千户、色目千户全部轮换。

还是老规矩,各万户中抽调一个千户。

西征的几个蒙古千户,则和驻巴鲁湾草原的几个蒙古千户,进行对调。”

赵赫西征,获得了广大的地盘。

在埃及行省设了两个色目万户,其余行省各设了一个色目万户,总共七个色目万户,每个色目万户里面安排一个汉军千户为核心。

这七个色目万户,当然继续驻守地方。

其余的西征军,可以和后方部队进行换防。

现在其他地区有四十六个万户,也就是能抽调出四万六千换防的大军,比之前的西征军要多上不少。

但是,考虑到当初西征军都尽数选的本万户最精锐的兵马,换防后的实力应该变化不大。

这四万六千军,由赵朔的三个儿子统帅,再加上史嵩之、史天泽和即将与海日格换防的格日勒辅佐,应该也问题不大。

赵赫点头道:“父王英明。”

父子二人商议已定,又与朝廷的主要大臣们商议后,赵朔连发两道诏书。

第一道诏书,组建枢密院,以史天倪为枢密副使主管枢密院。

原本赵朔汗国的军事,一直是赵朔亲力亲为。

以后交给赵赫,似乎也不会不妥当。

但是,子孙堕落是避免不了的,还是要先把正规架子搭起来。

这次赵朔东征扶桑,赵赫监国。

政事方面是耶律楚材辅佐,军事方面就是史天倪辅佐赵赫了。

到了现在,赵朔汗国武将的晋升路线也就非常清晰了。

十户,百户,千户,万户,旗主,枢密副使,枢密使。

虽然史天倪这个枢密副使即将要干的是枢密使的活儿,但他既没有足够的功劳直升枢密使,也没这个必要,还是留下些进步空间的好。

第二道诏书,就是《灭倭诏》了。

在这份诏书里面,赵朔首先当然是叙述了灭倭的意义。

之前赵朔已经在报纸上做了足够的舆论准备,简单交代即可。

然后,就是宣布世子赵赫监国,史天倪和耶律楚材辅佐,赵朔率十二万大军御驾亲征。

其三,就是对扶桑的政策。

赵朔宣布,扶桑任何城池,胆敢在大军所至之处,七日内不归降者,一律车轮放平,只留年轻女子。

路过乡村小镇,但凡向大军发一支箭者,即为不服,立刻屠灭,同样只留年轻女子。

其四,除了十二万正规军外,全国动员十万府兵为预备队、 待主力大军在扶桑打开局面后,府兵部队再登陆,帮助野战军运输后勤,安定地方。

胜利完成任务之后,每个府兵赐倭女二人。

其五,各地百姓,现在就可以报名移民扶桑了。

第一批计划移民十万人,十年内计划移民五十万。

其六,鼓励民间船队,帮助大军运输军粮。

宋朝海运发达,民间船只的保有量相当大。

光一个泉州刺桐港,就常常有超过万艘的船只停泊。

赵朔的海军三个万户,主要是用来打仗的,跨海运输完全可以交给民间船只来做。

而且,要求运输的距离,其实并不算长。

赵朔十年前,就为征服扶桑做准备了。

时至今日,已经在高丽南部的釜山港,以及耽罗岛囤积了大量的粮草。

从这两地到扶桑九州岛的距离,不过是四百里到八百里之间。

琉球归降之后,赵朔也在琉球囤积了部分粮草,此地距离扶桑九州岛,也不到八百里。

朝廷以高出正常海运价格两成的价格支付运费。

完成重大海运任务之人,还会赐予名誉官衔,立下殊功者以军功计算,就是封爵都不是不可能。

诏书下达,四海鼎沸!

泉州城,张氏祠堂。

“王上已经下达《灭倭诏》,别的我们管不着,但是海运却是我们张家的专长,你们怎么看?”

泉州张氏的族长张德,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目光灼灼地向祠堂内族内的二十多名张家主要人物看来。

作为泉州最大的海商,张家这时候是必须出力的,只有出力多少的分别罢了。

“我认为,王上既有此旨,我张家就应该拿出两成运力来,为朝廷运粮。

如此,既满足了朝廷的需求,又不会影响我张家的生意。

毕竟,去海外寻找新的陆地,我们已经派出了不少人手。”

“两成绝对不够!

应该三成!

这种生意虽然赚头不大,但是却拉近和朝廷关系的好机会!

就算损失些许海贸利润,也不算什么。”

“四成!

别忘了,宋国是如何压榨我们的?

没有王上,我们的生意能做得这么大?

为报王上恩德,我认为我出四成运力非常合理!”

“就四成吧!

出这么多运力,说不定能让朝廷欢喜,给我们赐下官爵呢,也算光宗耀祖!”

人们纷纷发言,大部分觉得,张家出现有的四成运力,非常合理。

虽然赵朔给的价格比正常运费还高上两成,但是张家做的主要是远洋海贸。

这种相对短途的海运,相比起来,就利润不大了。

舍去大赚头的生意,去运输军粮,一来一去相当于损失不少。

不过,待人们的声音渐低,张德却是微微摇头。

他说道:“四成,还是太少。

老夫以为,我张家出七成运力为妥。”

“为什么?”

有人出声问道。

别提钱财的损失了,做生意是要讲信誉的,出七成运力,张家就只能保持和主要几个大客户的生意了,不知会损失多少商誉。

要不是张德素来德高望重,人们这时候恐怕就会纷纷质疑了。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