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22章:证据呈现,谣言被击破(1/2)

第22章:证据呈现,谣言被击破 萧景珩走出宫门时,袖子里那块羊骨还在。

他没看天,也没回头看殿门关上的动静,只把羊骨攥得死紧,指节发白。

他知道,刚才那一出“无证据不治罪”

听着硬气,其实跟在刀尖上跳舞没两样。

皇帝嘴上说“备案不查”

,心里八成还在打鼓。

流言要是再传三天,他就是跳进护城河也洗不清。

可现在不是等死的时候。

他脚步没停,直奔南陵府后巷的暗道入口。

阿箬早就候在那儿了,蹲在墙根啃烧饼,见他来了立马站起身,碎屑掉了一襟。

“咋样?”

她问得干脆。

“拖住了。”

他回得也利落,“但得手快点,不然下次上殿,他们真能搬个龙牌出来栽赃我。”

阿箬翻了个白眼:“您这身份也太难伺候了,想当个反贼都没人信——明明是被人硬塞了个反贼帽子。”

萧景珩咧嘴一笑:“所以咱们得让他们自己把帽子摘了。”

两人一前一后钻进密室,门一关,外头的喧嚣立马被隔开。

桌上摆着笔墨纸砚,还有半碗凉透的茶。

阿箬顺手把烧饼渣拍干净,从怀里掏出个小本子,封皮都磨毛了。

“昨儿夜里我去西市老茶寮转了一圈。”

她翻开本子,“那个说书的老孙头,你记得吧?

天天讲‘世子夜会废窑,前朝死士三百甲’那段子的。”

萧景珩点头:“他嘴严吗?”

“严?

呵。”

阿箬冷笑,“给他三枚银角子就能把亲爹编成谋反主使。

问题是——现在有人盯着他。”

“燕王府的人?”

“不止。”

她压低声音,“昨儿他收钱时,有个穿灰袍的小厮递的包儿,我认出来了,是燕王府典膳房的腰牌绳子。

而且……”

她顿了顿,“那小厮走之前,还冲他说了句‘七日连讲,月钱翻倍’。”

萧景珩眼睛一亮:“那就是铁证了。”

“可人家现在闭嘴了。”

阿箬撇嘴,“早上我去探路,发现茶寮里多了两个壮汉,坐那儿一壶茶喝半天,连续水都不让别人碰。

明摆着是监视。”

萧景珩摸着下巴:“那就得让他主动开口。”

阿箬眨眨眼:“我有招。”

第二天凌晨,天还没亮,老孙头揉着眼睛准备开门营业,就见门口蹲着个小姑娘,披着破布片子,脸上脏兮兮的,正抱着膝盖哭。

“哎哟,这是咋了?”

他心一软,上前问。

小姑娘抬头,泪眼汪汪:“大叔……我昨晚听你说那个南陵世子谋反的事,回家就被官差抓了!

说我散播谣言,关了一宿,差点被打断腿!

我家就剩我一个了,要是再被抓……我就只能跳河了!”

老孙头一听慌了神:“哎哟我的姑奶奶,我哪知道是真的假的啊!”

“不是真的?”

小姑娘瞪大眼。

“当然不是!”

他脱口而出,“我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燕王府那个赵五给的钱,让我天天讲这段子!

三枚银角子换七天连讲,讲完还能加钱!”

话出口才发觉说漏了,他赶紧捂嘴,可已经晚了。

阿箬——也就是那个“小姑娘”

——默默从袖子里抽出一张纸,上面写着刚才的话,还盖了手印。

“大叔,别怕。”

她轻声说,“只要你签字画押,我保证没人找你麻烦。”

老孙头哆嗦着手按了红印,嘴里念叨:“完了完了,这回真要掉脑袋了……”

“不会的。”

阿箬收起供词,“有人比你想死。”

天刚蒙蒙亮,萧景珩就在书房等到了她。

她把供词往桌上一拍:“齐了。

还有三个听众愿意作证,说是从他嘴里第一次听说这事,之前根本没人提过什么废窑、死士。”

萧景珩翻开供词,看到“银角子三枚,换七日连讲”

那行字时,嘴角扬了一下。

“可以了。”

他说,“够他们喝一壶的。”

但他不能直接闯宫。

禁令还在——非召不得入宫。

他想了想,叫来贴身太监,塞了个荷包:“帮我递个折子,就说……南陵世子病重,请辞一切职事,愿交还兵符印信。”

太监一愣:“这说得也太狠了吧?”

“越狠越真。”

萧景珩冷笑,“皇上最怕我造*反,我说我不干了,他反而得见我。”

果然,半个时辰后,内廷传来口谕:准觐见,偏殿候驾。

皇帝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晴不定。

萧景珩跪在地上,双手捧着那份供词册子,语气平静得像在汇报天气。

“陛下,臣今日冒死求见,只为一件事——自证清白。”

他把册子呈上:“此乃街头说书人亲笔供词,另有三名听众所签画押文书。

传播‘南陵世子勾结前朝’谣言之人,皆由燕王府典膳房小厮赵五出资指使,目的为制造舆论,动摇臣之地位。”

殿内一片寂静。

皇帝翻开册子,一页页看过去,手指停在“月钱翻倍”

四个字上,眉头皱了起来。

“你为何不早呈此证?”

他终于开口。

“臣被禁出入宫闱。”

萧景珩低头,“无召不得觐见。

若擅自递状,反倒坐实了‘心虚畏查’之嫌。

唯有以请辞兵权为引,方得面圣陈情。”

皇帝沉默良久,忽然问:“若朕不信呢?”

“那臣便请旨,即刻提审赵五。”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