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县令陈宫
时间很快就到了第二天。
李管家已经准备好了一百石的粮食。
刘玉带着典韦跟一帮护卫和这些粮食往薄县而去。
护卫们大多是上次刘玉从薄县带回来的那些人,听到自己家乡受灾也是心急如焚。
刘玉决定前往薄县救灾,让护卫们十分感动,认为自己跟对了主人,更加愿意为刘玉效死命。
刘玉一帮人紧赶快赶,没用多长时间就到薄县。
一路上刘玉就发现了旱情十分严重,时不时看到一些灾民乞食。
刘玉也是心酸,仅薄县一地就有如此多的灾民,那其他地方不是还有更多的百姓受苦。
刘玉来到了薄县治所,远远就看到一帮人在门口等着刘玉他们,估计是新来的县令。
看见刘玉来之后,为首的年轻人迎了上来。
年轻人对着刘玉拱手施礼道:“下官薄县县令陈宫陈公台,参见薄侯。”
刘玉听到陈宫的名字也是震惊。
这货以后可是吕布的军师啊,又是一个名人啊。
忍不住多看了陈宫几眼,说道:“陈宫?
你就是新来的薄县县令?”
“正是下官。
下官代全县百姓叩谢侯爷大恩。”
陈宫跪拜道。
原本陈宫是要到其他县去上任,但是前任薄县县令被斩,薄县县令职位空缺,同时也留下了一个烂摊子。
大部分士子都不愿到薄县接手这样的烂摊子。
可这个县令的职位不能一直空缺着,最后大臣们就把原本要到其他地方任职的陈宫给平调到了薄县。
陈宫不知详情,欣然赴任。
到了薄县才知道自己接手了一个什么样的烂摊子。
无奈之下,陈宫派出师爷去跟刘玉商量免除赋税的事情。
其实陈宫对能不能免除赋税是不抱多大的希望。
陈宫听说刘侯爷的名声不是很好,还有洛阳第一恶人的称号,只求刘侯爷能发发善心,减免一部分。
可师爷回来汇报说,侯爷不但免除了薄县的赋税,明日还要购置一批粮食过来赈灾。
听到这个消息,陈宫喜出望外,不断感慨刘侯爷是个好侯爷。
“起来吧,薄县乃本侯封地,现在薄县受灾,救助百姓本侯责无旁贷。
你做的不错。”
刘玉说道。
“跟我说说,薄县现在情况如何,有没有需要本侯做的。”
“侯爷,由于处理得力,薄县本地的百姓都得到了安置。
只是旱情依旧,下官准备兴修水利,寻找新的水源。”
陈宫将薄县的情况简单地跟刘玉说了一下。
因为刘玉没有实际的管辖权,陈宫也不会对刘玉说太详细。
“灾民都安置好了?
可是本侯来薄县的路上,为何发现有很多受灾的百姓在乞食?
你是在欺瞒本侯?”
刘玉瞪大了眼睛,有点怀疑陈宫的话了。
“侯爷,本地百姓确实已经妥善安置。
尚有其他郡县的受灾百姓来薄县乞食。
其他郡县也受到了旱情的影响,百姓在当地活不下去了,就四处乞食。”
陈宫也知道刘玉怀疑自己说了谎话,故而解释道。
流民。
刘玉脑海里出现了这个词。
“那为什么不赈济这些灾民?
你知道任其发展下去,会饿死多少人吗?”
刘玉急问道。
“侯爷有所不知。
不是下官不赈济灾民,而是另有苦衷。
下官手中钱粮不足,薄县灾民也是庞大,根本就不足以应对。
而下官也没有收到上峰命令准许其他郡县灾民就食,若是贸然赈济其他灾民,钱粮更加不足之外,会吸引更多的灾民到薄县来乞食,到时候下官手中无粮,时日一久,恐怕会引起民变。
到时下官难逃朝廷惩处。”
陈宫说道。
“侯爷,薄县受灾至今都没有出现百姓饿死的情况,也多亏了县令大人调度,大人至今已两日没有休息好了。”
旁边的师爷陈安为陈宫解释道。
刘玉听了这话才发现陈宫脸色比较憔悴,显然是近日休息不够,心中不免点头。
移民就食是朝廷组织受灾民众到条件相对较好地区就食的一种救灾方式,这在汉魏以后比较常见。
但是如果地方官员没有收到朝廷指令就贸然赈济,会受到朝廷的惩罚。
陈宫作为数得上号的谋士人物,看待事情往往比普通人更加清晰透彻。
“虽然如此,但眼看百姓受苦,本侯心中煎熬啊。”
虽然陈宫说得很对,但是刘玉心中十分难受。
现在的刘玉根本就无权干涉此事,朝廷这边管的很严。
“侯爷仁德,此间情况下官已上报太守大人,想必朝廷会妥善处理的。”
陈宫安慰刘玉道。
“但愿朝廷可以尽快处理吧。”
刘玉可是对现在朝廷不抱太大的希望,大臣、外戚、宦官个个忙着争权夺利,哪里还会在乎百姓的死活。
“带本侯去看一下灾民安置的地方吧。”
刘玉说道。
“好的,侯爷,这边请。”
陈宫答应道。
带着刘玉往安置灾民的地方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