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五章、法场喧喧(1/2)
【大乾康元七十一年、四月初一、卯时、长安城菜市口】
今日的菜市口,卯时不到,已经人山人海。
只因今日午时,有一场人犯的处刑,早已哄传整个长安城。
那就是韩王被杀一案的全部“凶手”
,今日都要被押到菜市口,明正典刑、尽数处死。
这其中,最让长安人挂牵的,自然就是杀死韩王的“主凶”
明月了。
按照天子的旨意,明月将被处以凌迟之刑。
长安人多半均未亲眼见过那千刀凌迟的处死之法,更何况,被万剐凌迟之人,还是名动长安城的明月姑娘。
于是,有许多长安人天不亮就已起床,呼朋唤友、携妻带子,早早地就赶来了菜市街口。
是以,此刻的菜市口,天光刚刚放亮,便已经挤满了男女老幼。
这些看热闹的人,从四面八方而来,涌满了整一座法场。
这些人一个个延颈企踵,翘首以待,无不在期盼着人犯的早些到来…… 今日菜市口的这一场行刑,大乾朝廷也格外重视。
奉命施刑的,有三个部门。
青衣卫负责搭建法场,押送人犯,并维持现场秩序。
刑部负责召集刽子手,现场行刑,其中,负责对明月进行凌迟的刽子手,乃是一对师徒,师傅今年业已五十挂零,乃是整个刑部中,年资最老、用刀最快的一位刽子手。
而禁军则出动了两百兵马,专门守卫法场。
皇帝对今日的这一场行刑也尤为看重,特命晋王李祀作为刑场监斩之人。
是以,青衣卫銮仪司又专门出动了四百名精干的卫卒,用以保卫晋王的人身安全。
于是,此刻的法场上,高台两侧,已站立着两排身形魁伟、神情凶悍的青衣卫卫卒,有两位北安平司的掌旗正奉命监管刑场的秩序。
那两名掌旗此时正与刑部赶来的两位经历低头商量着,只见刑部经历一挥手,便有数十名刑部的衙役,簇拥着五名刽子手,缓缓走入法场的中央。
衙役们将腰斩、斩刑的一应用具,搬到台前,一一放好,又担了几十桶清水放在两边,预备行刑之后,便予打扫。
刽子手则拖着手里的鬼头大砍刀,走到法场一角,有几个刽子手生怕刀口还不够锋利,又从水桶中舀了些清水,就着磨刀石接着磨刀。
禁军的两百名兵丁,在两位参将的带领下,人人手执明晃晃的刀枪,正环列法场周围,将所有看热闹的人群,尽皆阻挡在法场之外。
而在禁军之外,銮仪司的四百名卫卒,在两名校尉的率领之下,又沿着整一条菜市街逐一布防。
法场内外,人群虽众,但所有人都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所有人都在心照不宣地完成自己手头的差事。
銮仪司卫卒监视人群、禁军阻挡围观者、北安平司卫卒维持法场秩序、刑部衙役摆列刑具、刽子手磨刀……这些人各自无言,各自默默地干着活,仿佛接下来即将发生的那无比血腥的一幕,他们早已司空见惯似的。
今日的菜市街,兵丁防守如此之严密,现场气氛如此之肃杀,而围观人群又如此之涌动,均是数十年来之少有!
法场外的空地上,人挤着人,背挨着背,人群如潮水一般,已越来越多,越来越挤……每个人都在喋喋不休地谈论着韩王的案情;每个人都在津津乐道地抒发着对明月的惋惜;每个人的眼中都是兴奋又期待的眼神;每个人都在等着看一场明月被当众屠割千刀的好戏……整一条菜市街上,此时的情景竟比上元灯会还要热闹!
…… …… 而与此同时,在大明宫含元殿,随着殿中内侍尖声高唱一句:“上朝啦!”
文武百官遂在御史大夫车惠岭的带领下,分成两列,缓缓走入大殿之内,依各自的官阶高低,分别站立于大殿之下。
皇帝李重盛在内廷大总管高良士躬身引领之下,缓缓走入大殿丹陛正中央的龙椅之上。
在群臣纷纷跪倒,山呼万岁中,端然而坐。
皇帝在休息了十五日之后,终于又开始了一天的早朝。
“众卿平身!”
李重盛正襟危坐于龙椅之上,双目澹然如水,面上似毫无表情,但神色中,却隐隐透着一丝疲乏。
皇帝在壮年之时,几乎每日都要上朝。
依大乾官制,十日上值之后,方得休暇一日,皇帝也只有在旬日之休,才得免朝一 日。
然而,随着皇帝年纪的日益增长,他变得越来越懒于政事,这上朝之期,也由每日上朝改为每三到五日一次上朝,到后来,又延长为每十日一次朝会,直到今年元月之后,皇帝索性又改了规矩,定每月的初一、十五上朝两次,其余的时间,皇帝便呆在深宫之内,顾自与贵妃游玩。
朝政琐事,便大多交托给了大丞相长孙顺德与诸位皇子。
此刻,群臣山呼万岁之后,便纷纷起身。
皇帝扫视了殿下的群臣一眼,目光深沉而悠远,似略带失望,又似饱含期许。
群臣默然肃立,均不知天子此刻之所想,未几,只听李重盛抑扬顿挫的声音自丹陛之上,高高传来: “这段时日,京城有些不太平,接连有十几个男子,无端殒命,害死这些男子的,竟然是一只为祟人间的妖物!
幸得赵王挂帅,带着青衣卫、刑部、大理寺、京兆府,乃至禁军的一干人马,忙乎了一个月,终于将妖物赶走,也让长安城恢复了平静……”
顿了一顿,李重盛便道: “这件妖物作祟的案子,赵王功劳不小!”
言罢,皇帝朝大殿之下望了一望,依照规矩,这个时候,赵王李义理应出班,向皇帝躬身施礼,恳辞称谢!
侍立于丹陛之旁的高良士,忙向皇帝俯下身,小声道: “陛下,赵王殿下今儿个没来!”
“哦……”
李重盛不免有些失望,他双眼随之便望向了青衣卫众官员的队列,为首站着的,正是青衣卫都督沈环。
李重盛遂面向沈环问道:“沈卿,这件妖物作祟的案子,目下进展得如何?”
沈环忙走出班列,向皇帝俯身行礼道: “启禀陛下,这一个月来,臣等都是跟着赵王殿下,一力查案捉妖。
赵王殿下心系长安百姓的安危,为了早日捉住那只妖物,可谓废寝忘食、呕心沥血!
臣等在殿下的带领之下,已将长安城里里外外,都已彻查了一个遍,仍未发觉那妖物的半点行踪!
不过,长安城内,这一连半月,也未发觉妖物害人。
是以,微臣揣测,那妖物见赵王殿下追查得急,又忌惮殿下神功盖世,兴许已然远远地遁去了!”
“嗯……”
皇帝听得心下甚慰,他抚摸着自己颌下的一缕长须,似自言自语道:“义儿这一趟查案捉妖,委实也不容易……”
皇帝挥了挥手,沈环又退回自己的别列,垂手肃立。
李重盛又问:“京兆尹钟兴鸣?”
那京兆尹钟兴鸣心中一慌,忙走出班列,俯身道: “微臣在!”
李重盛问道:“长安城目下的状况如何?
老百姓的心里面,还慌不慌?”
钟兴鸣奏道:“回陛下,长安城内,目下一片平静,老百姓每日里照常出门,该开店的开店,该跑腿的跑腿……大街之上,到处都是人头攒动,街市上也是熙熙攘攘,各个酒楼客栈,生意都是红火得紧!
除了夜间仍是宵禁之外,白日里,京城中已和平日无丝毫之分别!
据微臣的手下查探,长安城中的老百姓,非但一点儿不慌,而且,人人均道,亏得赵王爷厉害,将那妖物骇得千里遁逃啊!”
“哦……是么?”
李重盛手捋长须,脸上不禁露出了一丝会心的微笑。
“千真万确!
陛下,还有一些百姓,为了感激殿下驱妖之功,竟而在家中供奉了赵王爷的长生牌位,日夜祷告不休呢!”
“呵呵呵!”
李重盛脸上的笑意,如春风荡漾,看得群臣也不由得心中一喜。
接下来,皇帝又询问了大理寺正卿戴舟,刑部尚书成克中,还有北安平司千户南宫不语,问的也都是轰动长安城的猫妖为祟一案。
自然,这几位大人在如实回禀皇帝所问的同时,均不忘将名动天下的赵王爷给狠狠地夸赞了一通。
随着几位大臣对赵王的交口称赞,大殿内的气氛也稍稍地活跃了一些。
有几位朝臣便已忍不住窃窃私语,暗暗地对那位一向不怎么上朝、神神秘秘又名闻天下的赵王爷,竖起大拇指,赞叹不已。
皇帝问询完了妖物作祟一案之后,接着又说起了最近大乾的国库亏空之事,同时,也提到了之前蔓延四道一十六府的大旱灾情。
皇帝的这些询问都是事关户部分内之事。
自然,户部尚书秋明礼忙走出班列,将自己心中之见解,向皇帝一一作答。
如今,灾区已然普降大雨,灾区百姓自然都在忙着春耕。
皇帝既说到了旱灾,随后也就问起了旱灾之后,那四道一十六府内,老百姓春耕播种的情形。
此时,殿中肃立的都是京官,对这些地方上发生的“小事”
,自然无从得知。
说来,青衣卫南安平司在各个道府州县都设有暗探,对此事最有发言权的,当是南安平司千户杨文渊了。
沈环回转头朝杨文渊看了一眼,可这位杨千户却满面惭色,低下了头。
这一个月来,他忙着巡城查案,以及办理沈环交代的各种事宜,对于自己辖内之事,却并不十分关注。
以至于,天子有关灾区春耕恢复生产之事,他根本无从知晓。
皇帝见整个大殿之中均无人作答,他心下不满,遂手指着殿内的群臣,又问了一句: “我大乾山东、山南、淮南、淮扬四道,灾民们春耕进展得如何?
你们就没一个人知道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