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洛阳卷(上) 第九十二章 未来老丈人(1/2)

史辛和蔡琰出了太尉府,下一站应该是司空府,拜见的是蔡琰的父亲蔡邕。

蔡琰低着头看着自己的脚尖,脚步移动得极慢,她抬头看看史辛,语气吞吞吐吐,“师兄,不如我们还是先不去拜见我爹了……”

史辛却一脸轻松,饶有兴趣地东张西望。

问道:“为什么啊?”

“因为……”

蔡琰一下被他问住了,想了想又轻轻叹了口气,“唉!

毕竟他不同意我们的事,见面只会更加尴尬。”

“我们为什么要他同意?”

史辛冷笑一声,“既然他不想让你幸福,你为什么还要听他的?”

蔡琰看了看动气的史辛,虽然她也赞同史辛的话,但她受多年正统儒术教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已经深入骨髓。

虽然她有一颗追逐自由恋爱的心,但一时又哪有勇气冲破多年的思想禁锢?

今天史辛刚醒来的时候,是蔡琰这几年来最激动,最放纵的时刻。

她暂时抛却了身上的重担,只沉浸在两人这几个月以来第一次重逢的喜悦当中。

但当激动渐渐退却,她却不得不重新接受现实:我该怎么面对师兄?

又怎么面对父亲,献帝?

史辛冷笑完,侧目看向蔡琰,只见她一双大眼睛充满忧虑,长长的睫毛上沾了滴滴泪珠,我见犹怜。

史辛心中一疼,语气转软,“琰儿,你能告诉我你爹将你许配给献帝的经过吗?”

“嗯……事实上,我爹并没有将我许配给献帝。

或者说……尚未将我许配给献帝。”

史辛矍然一惊,瞪大了眼睛问道:“什么?”

“虽然我也很生我爹的气,但事情也不能全怪他。”

蔡琰幽幽叹了口气,“我嫁入皇宫,是圣教的教规。

圣教规定,圣教的领袖如果是男的就是教主,与皇帝结为结拜兄弟;如果是女的就叫圣女,那么就与皇帝结为夫妻,并成为皇后。

教例这样规定的目的,其实就是要让圣教服务于皇室。”

“圣教三长老除了我就没有其他后代,我是可以登上圣教领袖位置的唯一人选。

本来,三大长老有权力去改写教规。

私底下卢伯伯和王叔叔也曾提过,问我爹要不要那么做,毕竟现在的皇帝已经不是以前的皇帝,后宫被董卓匹夫淫‖乱。

但我爹死都不松口,只推搪以后再说。

其实我很清楚,他是不想连累两位兄弟多年得来的好名声。”

“圣教三长老,朝廷三公,他们肩上背负太多了。

就算他们顾及我,不要名声。

但一旦改教规,董卓就会引动所有舆论,从中挑事,拉几位长老下台,或者以此事要挟圣教听命于他,这不止朝廷遭殃,我们所有人都不能独善其身。”

史辛听蔡琰说着,心中思潮澎湃。

这是一件很复杂的事,糅合了宗教,政治,人性在里面,而且是一件大家时刻关注,办得不好就会引起哗变的大事。

听得出蔡琰的语气,她一方面怪她爹的不作为,另一方面也是感叹命运多舛,理解她爹的 做法。

为什么生来就是蔡琰?

为什么不是男儿身?

为什么另外两位叔伯没有后代?

“教规,教规……”

史辛喃喃自语,“琰儿,能改教规的人就只有三长老吗?

噢,对了,我到现在对圣教的组织结构都不清楚,你能给我简单介绍一下吗?”

“圣教自武帝时创立,第一代教主是董仲舒,教主下面最大的就是三护法,并不是现在的三长老。

历代圣教都是为皇室服务的,这一点谁也改变不了。

后来王莽篡政,那时朝纲崩坏,满朝文武都是王莽的人。

王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率众多高等级脉师偷袭圣教,杀害教主和三大护法……那时圣教教众庞大,他不敢贸然取缔圣教,只有退而求其次,立一无能之人为教主,改三大护法为三大长老,当然,安排的都是自己人。

后来光武复兴汉朝,就又把圣教掌握回自己的手上,但三长老这个职位就一直沿用至今。”

史辛点点头,“原来还有这等波折。

对了,我听说圣教有一部天人神书,乃圣教的传世宝典,这次角逐成功的选手将得到三位长老的传授,是不是真有这回事?”

蔡琰点头道:“我听说是有这么回事,据卢伯伯说,天人神书在王莽年代就失了踪,但后来机缘巧合下又找回来了。

这是圣教不向外传的秘密,但是三长老为了增加选拔赛的吸引力,竟然将这个秘密说出来了。”

史辛道:“那不会是个幌子吧?

如果真那么厉害,为何不让你修炼?”

“天人神书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修炼的,有许多的修炼限制,或许我还不够强,因此三位长老并未传授。”

蔡邕的司空府就在太尉府的旁边,蔡琰虽然磨蹭,但转眼就到了。

看着熟悉的大门,蔡琰抬起的脚又放下,迟迟不愿走进去。

两个门卫见是小姐,连忙把门打开,躬身相候。

见蔡琰许久都不动身,又好奇地望向她。

史辛哈哈一笑,拉了拉蔡琰的衣袖,当先踏了进去。

蔡琰进入自己家里,当然不需通报,他们在大厅转了一圈,没看到蔡邕,听下人说在花园弹琴。

蔡琰领着史辛,走向花园。

史辛跟着蔡琰,离远就听到幽幽琴声传来。

走得近时,琴声更盛。

史辛虽然不通乐理,但一下就认出了这首曲。

这首曲听蔡琰弹过太多次了,正是《阳春白雪》。

二人在花园中转了个弯,来到一个拱桥前,透过红红绿绿的小花园,可以清晰地看到了蔡邕的背影。

史辛和蔡琰停下脚步,蔡琰在他耳边低声说道:“我爹的脉器是焦尾琴,琴声比我的绿绮琴雄浑,因此他弹奏的《阳春白雪》与我是有区别的,你仔细听听。”

史辛侧耳细听。

果然,虽然两人弹的《阳春白雪》曲韵差不多,但是蔡邕的听起来会更加老练一些,男性化一些。

而蔡琰的听起来就更朝气一些,女性化一些。

前世 的历史里,蔡邕是东汉末年的儒学大师,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一句话概括就是有关文人的事情他都非常通达。

他以孝义闻名,本来不想仕官,后经太尉桥玄(不是大小乔的父亲)举荐才出仕。

后董卓器重,三日之内,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侍中、左中郎将等职,封高阳乡侯,世称“蔡中郎”



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叹董卓的死而被下狱,不久便死于狱中,年六十。

但世事就是如此让人哭笑不得,这世蔡邕和王允竟然成为了生死之交,还同为三公之一,三长老之一。

史辛在脑海里搜索蔡邕有关的资料,并细细分析。

按照目前接触过的历史人物来看,他们的性格和以前都差不多。

从蔡邕感叹董卓的知遇之恩而死这件事看来,他的文学修养是很高,但性格就太过刚直,不圆滑,并不适合搞政治。

一曲奏罢,蔡邕也不回头,背对着他们说:“过来吧!”

蔡琰一拉尚自望天出神的史辛,两人走了过去。

因为蔡琰的缘故,这是史辛第一次见蔡邕,在他内心深处,这算是第一次拜见未来老丈人。

史辛态度恭谨,行的当然也是大礼。

他一躬到底:“末学后‖进史辛,拜见司空大人,二长老好!”

“哼!

琰儿,你过来,不要跟别的男子站那么近。”

虽然史辛和蔡琰中间的距离足以再站一个人,但这位老丈人仍然觉得两人靠得太近了。

他眼珠都要突出来了,脸色自然也很难看。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