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511章 再临骊山(1/2)

时间来到了公元196年一月,刚过完农历新年。

史辛终于把手头上的事情搞好,准备向骊山进发。

其实他手上的事情真不多,大小事务有诸葛亮操持。

只不过圣教在新年时有一个大型的庆典活动,需要他这位圣教主和圣女蔡琰、张宁出席。

这是收买人心,将圣教的阶级观念传达下去的好机会,史辛不会耽误大事。

新年新气象,一切需要砥砺前行。

此时的他十六岁,风华正茂,地位超然。

他是五州之主,权力滔天,他的一举一动,关系着五州军民的身家性命;他是圣教之主,威仪天下,他的一言一行,对天下万民有着无无与伦比的说服力。

然而这一切是否将会继续,将取决于他是否能摆脱“于吉的诅咒”



一月的北方依旧寒冷,到处都是冰霜。

史辛和蔡琰沿着黄河一路向西,隐蔽而行。

到了长安地界,就更加谨小慎微。

其实以他们的修为,也不会轻易被发现,只是一踏入雍州以后,气氛变得相当怪异,人也变得敏感多疑起来。

站在骊山顶上,史辛隐身于一棵大树后,往山下的长安圣教望去,孤寂肃静,阴沉沉的毫无生气。

再远一些,长安城高大的城墙隐约可见,里面耸立着一座座巍峨的建筑和辉煌的皇宫。

“不知刘协那便宜老弟怎么样了?

肯定不会好过吧?”

史辛此刻想的,竟然是这世上唯一的亲人,献帝刘协。

山顶风大,蔡琰不由紧了紧领口,拉拉史辛的衣袖,“师兄,我们走吧!”

史辛回头看看小心翼翼的蔡琰,大概是担心被司马懿等人发现,变得紧张兮兮的。

这也难怪,司马懿这厮不是尸兵就是尸化人半尸化人,脉器也是招魂幡噬魂镰刀之类的,处处透露着诡异和森然,只要是个女孩子都怕了他。

史辛再回头望望皇宫,拉紧蔡琰的手,从悬崖上翻了下去。

………… 这里是长安城南门,有两名精明能干的士兵把守。

他们站得像标杆一样直,目光炯炯有神地看着前面,不敢有丝毫松懈,即使长安已经鲜有外人进入。

能保留在司马懿军里活着的士兵,军事素质都很高。

他们当中流传着一个残酷的传言,一旦表现不好被上级放弃,只有一个归宿——成为尸兵,或者成为尸兵的祭品。

想做逃兵?

只怕走不了二里地就会被抓回来,死得更惨。

一条人影从远方而至,两个守卫看得真切,连忙喝住。

“来人报上名来。

从何而来,有何目的?

不得有半句隐瞒,否则从重发落!”

其中一个守卫严阵以待,早已祭出脉器对准来人。

另外一个则站在他身后一丈之处,用身体堵住了城门,脉器也早已祭出。

此人一身干净道袍,须发皆白,身材高大却甚是瘦削,乍一看,给人一种形销骨立的感觉。

他已经很老了,眼神有点迟缓,但是行动却颇为迅捷,比一般老人灵活得多。

道士往后缩了缩,嗫嚅着嘴唇道:“两位官爷,老道路过此地,腿脚酸麻,腹中饥饿,只想进城找个地方歇息用膳。

用……用不着盘根问底吧?”

“老道士,看你也不像坏人,我奉劝你一句,赶紧离开 这里,要是进了城内,想走只怕没那么轻易了。”

守卫好意劝告,一点放行的意思都没有。

反而把手中长矛递前了一尺,差点抵在道士的咽喉上。

“有话好好讲,不要……不要动刀动枪!”

道士吃了一惊,退后三步,嘴里还在嘀咕着,“堂堂大汉国都,竟然不给人进去,这是何道理?”

伸长了脖子往里面张望,却被守卫拦住,催促道:“快走,快走!”

“哼!

走就走!”

道士嘴巴不断开合,低声咒骂,终是不敢得罪守卫,心不甘情不愿地挪动脚步离开了城门。

门卫见惯不怪,也不与他一般见识,回到岗位站稳,一切又恢复平静。

道士却并未远离,离开了守卫的视线之后在远处拐了个弯,脚步突然加快了好几倍,顷刻就到了城墙之下。

闭目静听,知道城墙内外都没人,双脚在地上轻轻一点,身形暴起,转眼间已到城墙之上。

也不见他脸色有何变化,仿佛一切都是稀松平常,头一倒,大头朝下地向下摔去。

离地尚有一尺,伸出右手望地下一撑,再凌空弹起,人已在五丈开外。

要是有人看到道士的行为,必定会大吃一惊。

哪怕是史辛这种八等高手,也是自愧不如。

跳上城墙他或许可以做到,但像道士这样举重若轻,十成功力看上去只用了一两成,是万万办不到的。

要知道长安的城墙极为高大,当年七等巅峰的吕布也跃不上去,也就是说,道士的修为至少超过八等……或者更高。

大白天的,长安城内静得可怕,几乎没有行人。

就算有几个办公的官差,也是行色匆匆,生怕被什么东西缠上。

偶尔可听到婴儿的哭声,又猛然消失不见,大概是被大人掩住了嘴。

到处弥漫着血腥味,仿佛一个死城。

曾经的繁华国都风光不再,甚至还不如被一场大火烧过的洛阳旧都。

道士显然不想逗留太久,而且带有某个目的。

长安的萧条看在眼里,心中却泛不起半点涟漪。

“血腥味最浓重的地方在北方,那是皇宫的位置……血阵一定就在皇宫之内……鲁儿的气息也在其中。”

道士皱了皱眉头,有种不祥的预感。

“师弟的事我不想管,汉朝的存亡更与我无关,最好能避开他们。

但鲁儿的母亲既然来找到我,鲁儿一定要救。

哎,我尘缘未了,杂事在心,离仙道始终还是有些差距。”

“师弟明知道鲁儿是我孙儿,难道真会加害于他?

只怕未必吧?”

此人正是正一教的创教始祖张道陵。

张鲁的父亲张衡死得早,张鲁母子从小就在张道陵的道观里生活。

然而张鲁对道术一向无感,天资心思亦不在这上面,一心只想着争霸天下。

张道陵本就是得道高人,对俗事已经看得很淡。

道术讲究的是清静无为,在多番教导之下认识到张鲁并不适合修道,也就放之任之,只提供一口吃的,其余事情懒得去管。

如果不是祖孙一场,早就把他们轰下山去。

好不容易等张鲁长大成人,发现正一教内许多道士都被张鲁嘴里的一套迷惑,前前后后有一万教众愿意随他下山打江山。

人心不古,道法难移。

张道陵也不阻止,甚至把正 一教掌教之位传给张鲁,自己做那闲云野鹤,专心修道。

临下山之际,张鲁厚着脸皮问张道陵要去三千天兵的控制之术,并夸下海口,一切以天下苍生为念,尽早结束这个乱世。

既然张道陵准备隐居,留着天兵也没有意义,在母子俩的软磨硬泡之下,还是遂了他愿。

张鲁下得山来,先取得刘焉父子的信任,又反叛在后,虽一时占据了益州,却轻易被司马懿拿下。

本来张道陵也不想管,但张鲁母亲找到了他,哭得撕心裂肺,要是不救我儿就撞死在你面前云云,最终不胜其烦,答应下山救孙。

史辛猜得不错,张道陵就是南华老仙的大弟子,于吉是他最小的师弟,左慈就是老三。

两人已经多年未见,更因为某些原因结了仇怨。

虽然事隔多年,两人年纪已大,许多事情该忘的都已经忘记了,但始终有根刺横在心中,能不见面就最好不见面。

这也是张道陵当初拒绝救张鲁的最主要原因。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