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钟楼东堂(1/2)
第273章 钟楼东堂 今天是腊月二十六!
吴老六被枪毙的日子。
一大早,第三农场就组织所有的犯人去观刑,给他们敲敲警钟。
告诉他们,老老实实在农场改造,将来还有机会出去,‘清清白白’的做人。
如果逃跑,那就只能跟吴老六一样。
同时被枪毙的还有姚安国,也算是快刀斩乱麻。
年前给了孙红梅家属一个交代。
也让这件案子彻底画上了句话。
吴老六因为没了家人,原本按照监狱这边的规矩,像他这种,枪毙之后直接送去火化,然后埋掉就好了。
但是先前李卫东答应过他,要帮他料理后世,所以早就吩咐了情报小组的人。
免得给农场造成更大的损失。
本想着,今天上班的时候,总该见到了,可这都马上中午了,才来。
当即,李卫东便下了钟楼,兜兜转转,来到那座小院前。
不过侯魁却关押到了一号监,包括那婴孩。
底下都有门洞,四通八达。
出乎预料的,桌子上竟然很干净,而且东西也被摆放的很整齐。
抓人的肯定是行动小组的人,不过抓来以后,就得靠审讯小组来审讯了。
李卫东自顾的在自己的位置坐下。
但现在,情报小组归李卫东管辖,组长就算为了避嫌,轻易也不会过问那边的事情。
所以,向天明这话,虽然逻辑上有点不通,但也勉强说得过去。
当然,他不是不服气李卫东,而是不服气其他人。
楼上肯定是不可能藏东西。
“咱们这关系有什么好见外的?
以前情报小组归组长管,我肯定不好意思拉人给我打扫卫生,可现在归你了,我怕啥?”
此时的钟楼仍旧可以随意上去。
反正他也没有冤枉对方,这会抓了,属于提早把蛀虫给揪出来。
自己绝对没有打击报复的意思,更不是什么睚眦必报。
只是他并没有回农场,而是一路来到城里,来到钟鼓楼。
“小同志不是这附近的人吧?”
不过中间重建了好几次。
必须要‘保护’好。
对方将信将疑的接过打开,等看清楚上面的内容后,就变得热情起来。
不过李卫东不是来看钟的,也不是来对着钟祈福。
这玩意还是以前在第三农场的时候,汪振义给他的,好几张呢。
“你倒是不见外。”
但那是对熟悉的街坊邻居,对知根知底的人。
这次要不是对方,他说不定真得去挑大粪了。
向天明甚至又加了句解释。
第六农场副队长这个身份,肯定更不能拿出来。
这一路,他都在默默的观察着钟楼。
这一圈,多是这种老建筑,跟远处的住宅泾渭分明,所以很好辨认。
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整理归纳一些普通的信息,然后情报小组进行筛选,整理归档。
刚刚应该是去鼓楼那边广场晒太阳,或者看热闹了。
因为全民抓特,对于那些陌生人,尤其是有着别样目的的陌生人,则充满了警惕跟怀疑。
院门挂着锁链,看上面的锈迹,明显很久没人来过。
年前应该会给他发个奖状。
桂少宁会把东XZ在这么显眼的地方?
拿出介绍信,也是他经过考虑的。
向天明见李卫东打量自己的办公桌,便解释了一句。
可下面,却四通八达,人流往来不断。
而大队长通过向天明转述的,对他的夸奖,也照单全收。
至于赵有伦,也不打算再过问。
虽然他也有公安的证件,但那上面可是正儿八经的干事,再配上他的年龄,就有些显眼了。
李卫东从石文柏的信上看到的是东堂钟楼,所以直接来到钟楼这边。
对李卫东,他肯定是服的。
用大队长的话说,这件事情监狱这边‘无权’继续追查,所以到此为止,后续转交给上面,或者说是那一边。
“反正我的审讯小组,伱不是也随便用吗?”
一路爬上去,来到悬挂的大钟处。
“对啊,我这不是来了吗?”
“我想问一下,这里是什么地方?”
所以对李卫东来说,执掌情报小组还算轻松。
对方看了李卫东一眼,见其穿着打扮不错,便停住。
稍有不对劲,就会举报。
但看的越多,他心中越是有了怀疑,同时明白,为什么当初的搜查人员那么轻易就把这里给排除掉。
让他可以回家贴在墙上。
应该是钟楼东堂,而不是东堂钟楼?
于是,李卫东来到东边的窗口,往下眺望。
大有一个不妙,就会喊人的架势。
要不是他的小组里没有女人,他早就叫人来了。
回头抽空的时候,去给对方烧点纸钱。
这些事情,每天按部就班的做就好了。
就在这时,李卫东看到一个小老头拎着个马扎,不紧不慢的从这边经过。
这口大钟,五六米高,三四米宽,很是厚实,其重量至少也有好几十吨重。
门口也没有什么记号,或者牌匾一类的东西。
那位郑秘书指使侯魁在悄悄传递信息不说,后来更是杀人灭口,这等于是在挑衅监狱,在打大队长的脸。
此时的钟鼓楼很是显眼,高约五十米,位于南北中轴线的最北端。
上次跟杨芳芳坐公共汽车去百货大楼的时候,就经过这里,加上他也看过资料,对这里不算陌生。
中午在这边吃了饭,跟向天明打了个招呼,他便离开了。
李卫东刚进办公室,就听到向天明开始埋怨。
毕竟要是附近的人,不可能不知道这里是什么地方。
至于他说先前不好意思,更大的可能是,会挨批。
“不是说好两边轮着吗?”
要不怎么说,李卫东就是他的福星呢?
院子不算大,加起来也就一两百个平方,里面有一座山门,还有一块碑。
昨天下午,赵有伦被抓走的时候,他就知道了。
“甭看了,是你们小组的任晓娟给收拾的,我让她来的。”
只是一眼,李卫东就看到了一座别致的院子。
他相信,清者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