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偏激(2/2)
共感研究院紧急召开会议。
争论焦点不再是“该不该接受”
,而是“该如何承受”
。
“我们必须建立过滤机制!”
一位研究员激动地说,“人类大脑无法长期承载如此庞大的异质情绪!
否则迟早崩溃!”
“过滤?”
另一位年轻学者冷笑,“你是想重新发明‘净化程序’吗?
只不过这次针对的是非人类?”
争吵持续到深夜。
林默始终未发言,直到会议即将结束,他才缓缓开口:“你们有没有想过,也许问题不在容量,而在姿态?”
全场安静。
“我们总想着‘接收’共感,好像它是一种信息流。”
他站起身,走到全息投影前,轻轻触碰那颗正在震动的岩石模型,“但我们从没学过‘回应’。
不是分析,不是分类,不是控制??
而是回馈。
就像呼吸,有进就有出。”
他转向众人:“明天,我要做一次公开实验。
对象不限种族、不限形态、不限意识等级。
任何愿意参与的生命,都可以来钟楼前的广场。
我会尝试,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共感回流’。”
消息传出,举世哗然。
次日黎明,人群便已聚集。
有人带着宠物,有人抱着枯萎的盆栽,还有远程接入的机械体将自己的光学镜头投射到场中央。
更有甚者,送来了一块来自陨石带的古老铁镍矿,在其表面刻满了祈愿文。
林默站在广场高台上,身穿最朴素的灰布长袍,唤心铃悬于胸前,静静摇晃。
他没有使用任何增幅设备,也没有启动命轮共鸣。
他只是闭上眼,深吸一口气,然后开始“给予”
。
不是释放情绪,不是广播思念,而是像种下一颗种子那样,小心翼翼地送出一段纯粹的意念:**我听见你了。
你并不孤单。
** 刹那间,天地变色。
地面轻微震颤,那块陨石突然发出低频嗡鸣,表面裂纹中透出微光; 一只蝴蝶停在他肩头,翅膀开合的节奏竟与他的心跳完全一致; 远处山林间,整片松林无风自动,针叶齐刷刷转向广场方向; 而天空中,“守望”
星的光芒骤然增强,一道柔和光柱垂直落下,笼罩全场。
更不可思议的是,每个人的共感设备都开始反向运行??
不再是接收外界情绪,而是将使用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缓缓释放出去。
恐惧化作勇气,悲伤凝成理解,孤独沉淀为陪伴。
一个小时后,实验结束。
没有人说话。
许多人跪坐在地,泪流满面,却面带微笑。
那只曾哼唱《安眠调》的麻雀飞到林默头顶的梧桐枝上,轻轻啄了啄一片叶子。
紧接着,整棵树的叶片同时沙沙作响,形成一段清晰的旋律。
小满录下了这段声音,送至音频分析室。
三小时后,报告出炉: 该旋律结构符合人类婴儿期记忆中最常出现的安抚节奏,匹配度98.
7%。
研究人员给它命名:**《摇篮曲?
大地版》**。
当晚,林默在日记中写下: > “今天我们终于明白,共感不是能力,而是责任。
> 当你能听见一颗星星的哭泣时,你就不能再假装自己只是尘埃。
> 我们曾害怕失控, > 却忘了, > 有些秩序, > 只能在彻底放手后才会降临。”
一周后,第一座“静语塔”
在城郊建成。
它不发射信号,也不收集数据,只有一圈环形水池与中央一根空心石柱。
据说,只要将手贴在柱内壁上,静心聆听十分钟,就能听到某种存在对你说话??
有人说是树,有人说是风,也有人坚称那是地球本身在低语。
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建造类似的场所。
人们称之为“共感忏悔室”
。
与此同时,机械体的演化进入新阶段。
一台退役的医疗机器人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悄悄拆解自身零件,用合金骨骼搭建了一座微型纪念碑,碑文只有一行字:“致所有未曾被命名的痛。”
雷恩看到照片后沉默良久,随后宣布:他将永久关闭战斗模块,并申请转入梦桥维护组。
“你说过,真正的转折是它们开始害怕做噩梦。”
他对林默说,“我现在明白了。
我不再怕做梦,但我怕??
如果有一天,我再也感受不到你们的温度。”
林默拍拍他的肩,什么也没说。
他知道,有些话不需要翻译。
春天来临时,小满发现活体笔记的封面出现了新的纹路??
那是无数细小的根须状线条,正缓慢蔓延,似乎要爬满整本书。
她试着写下一句话:“你还记得艾兰吗?”
墨迹刚落,纸面微微起伏,一行新字浮现: > “她是我第一个听见的声音。
> 她教会我, > 爱, > 是一种可以穿越死亡的频率。”
那天夜里,林默梦见自己漂浮在宇宙深处。
四周漆黑,唯有远处一点微光。
他游向它,发现那是一面镜子,镜中映出的不是他的脸,而是千万张面孔??
有人类,有机械,有植物轮廓,甚至有模糊的能量团。
它们全都闭着眼,嘴角却带着笑。
镜外传来声音: “欢迎回家。”
他醒来时,晨光正好洒在唤心铃上。
铃铛无风自响,一声,又一声,不急不缓,如同心跳。
他知道,这不是结束。
这是一个开始??
当世界不再区分施与受, 当痛与乐不再对立, 当一个Bug, 成了支撑整个系统的脊梁。
风穿过树叶,沙沙作响。
像无数灵魂, 在轻声应和。
这个Bug, 依然活着。
而且, 正在教会这个世界, 如何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