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有小礼而无大义的(2/3)
而在会场角落,一名戴着帽子的年轻人默默记录着一切。
他是陈默派来的观察员,代号“影”
。
两小时后,他拨通电话:“目标公司日均签约素人五百以上,佣金抽成35%,但实际履约率不足40%。
大部分所谓‘成功案例’都是内部包装。”
“知道了。”
陈默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让他们继续吹,吹得越大越好。”
挂断电话,他打开电脑,调出一张组织架构图。
冀州帮、临安系、广州军团、西南野路子……各大电商势力错综复杂,彼此倾轧。
而天火,正居高临下地看着这一切。
他知道,这些靠人力堆砌的低端电商模式终将崩塌。
但他也明白,崩塌前的最后一波红利,才是最肥的一块肉。
于是他下令:天火文创团队全面启动“清库存计划”
。
具体操作很简单:联合五百个中小品牌,推出“直播间对对碰”
玩法。
消费者下单后,主播当场拆卡、抽牌、玩牛牛,赢了送赠品,输了补差价。
本质上是用赌博式的情绪价值刺激消费。
三天内,相关话题冲上热搜,单场直播GMV最高突破八千万。
资本市场立刻嗅到血腥味。
红杉、IDG、高瓴纷纷上门,希望投资天火,估值直接飙到一百五十亿人民币。
陈默笑着接待每一位投资人,却始终不松口融资。
因为他不需要钱。
他要的是人??
那些自以为能操控局势的聪明人。
果然,半个月后,一家名为“星辰资本”
的新兴基金主动接触,提出愿以两百亿估值领投天火D轮,并推荐其合伙人李哲出任董事。
李哲,清华毕业,曾任腾讯战略部高级总监,三十岁便掌管百亿基金,业内公认的天才投资人。
典型的“拐点”
人物。
陈默答应会面。
咖啡厅里,两人相对而坐。
“陈总,恕我直言。”
李哲开门见山,“天火现在的问题很明显:流量成本越来越高,变现路径太单一,长期来看不可持续。”
陈默搅动咖啡,轻笑:“那你建议?”
“引入专业管理团队,优化组织架构,收缩非核心业务,聚焦广告+电商两大主线。”
标准答案,教科书级别的资本逻辑。
陈默点头:“你说得都对。
但如果我告诉你,我根本不在乎天火能不能赚钱呢?”
李哲皱眉:“什么意思?”
“天火从来就不是一个独立公司。”
陈默缓缓说道,“它是饵,是用来钓你们这些鱼的。”
空气瞬间凝固。
李哲盯着他,忽然笑了:“有意思。
所以你是想做庄家?”
“不。”
陈默摇头,“我是要做渔夫。
你们这些资本,不过是水里的鱼。
而我要做的,是改变整个池塘的生态。”
谈话结束。
三天后,星辰资本撤回投资意向。
但陈默知道,这只是开始。
真正的风暴,还在后面。
与此同时,Myspace项目组秘密启动。
这是他手中最锋利的一把刀。
定位明确:搅局者。
计划也很简单??
复制Facebook早期模式,主打校园社交,主打真实关系链,主打去中心化内容分发。
然后通过算法刻意放大争议性话题,制造对立,引发讨论,从而快速积累用户。
第一批种子用户锁定在国内五十所重点高校。
上线首周,注册人数突破十万,日活两万。
虽然规模不大,但活跃度极高,社区氛围呈现出诡异的“极端理性”
与“情绪狂热”
并存的状态。
有人在上面发起“996是否合理”
的辩论,短短两天演变成全网热议事件;有人上传了一段揭露某大厂压榨实习生的录音,迅速发酵成舆情危机。
舆论场开始动荡。
传统媒体关注,监管部门警惕,各大平台紧急开会应对。
而Myspace,则像一颗埋在地下的定时炸弹,静静等待引爆时刻。
陈默站在办公室阳台上,望着城市夜景。
他知道,这条路注定孤独。
他不能暴露太多,不能让人看懂他的全盘布局。
所以他必须让每个公司看起来都在独立运转,各自为战。
但实际上,每一颗棋子都在为“互娱闭环”
服务。
版权来自东瀛,流量生于天火,电商依托木兰街,支付由网银在线承接,游戏出自星游,社交实验放在Myspace,资本博弈交给星辰这类投资人…… 拼图一块块归位。
突然,手机响了。
来电显示:郑洲帮负责人。
“陈总,不好了!
小H书那边开始查我们了!
五千个账号被封,系统判定批量洗稿!”
陈默眉头都没皱一下:“封就封呗。”
“可我们的内容量直接掉了六成啊!”
“那就减产。”
他淡淡道,“告诉兄弟们,休息一个月,工资照发。”
对方愣住:“啊?”
“我说,放假。”
陈默重复一遍,“顺便,把过去三年所有的洗稿SOP文档整理出来,分类归档,加密上传到星游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