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 大小佛教,理念之争(1/2)
伽罗树和广贤二人一脸自信,一个道门中人和他们论佛,简直是班门弄斧!
实力虽然不如,但是论其佛理,他们二人不虚任何人。
“好好好,我就喜欢你们这副桀骜不驯的样子。”
林恩笑眯眯的拍了拍手,脑后的光芒一转,几人就已经消失在了天空之上。
至于现在佛教中的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之争,在林恩看来,本质上就是利益之争罢了。
在大奉世界中,儒道强调“为生民立命”
,注重世俗的道德和社会责任。
这种思想对佛门产生了影响,促使部分佛门弟子开始思考如何将佛法与世俗利益相结合。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世俗社会对于佛门的需求,才是真正推动大乘佛法发展的动力。
佛门之中,除了这些二品三品罗汉和一品菩萨之外,还有大量的比较弱的修行者。
修行也需要供养和资源,无法真正的超凡俗。
所以,他们只能不断地将自己融入到世俗王朝中,比如西域之地的七十二国,推出了所谓的大乘佛法理念,使得自身和世俗国度结合得更加紧密。
小乘佛教:强调个人解脱,以自我修行达到阿罗汉果位为最终目标。
修行者通过持戒、禅定、智慧等三学,断除烦恼,达到涅?。
大乘佛教:主张普度众生,修行者不仅要追求自身的解脱,还要帮助所有众生脱离苦海。
大乘佛教强调慈悲心和菩提心,即对众生的无私关爱。
小乘佛教注重个人的禅修和冥想,修行者通常会选择远离尘世的地方,进行长时间的禅坐,以达到内心的平静。
大乘佛教:除了禅修和冥想外,还强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波罗蜜的修行。
当然了,这些都是外在。
其实最根本的,就是在争夺领导权!
小乘佛教并不强调崇拜菩萨,而是以阿罗汉为主。
大乘佛教则将菩萨视为重要的修行目标和崇拜对象,强调学习菩萨行为。
作为佛门创始者的佛陀,道尊的人宗化身,他并不在意这些。
因为这些佛门弟子都只不过是他用来夺取天道的养料罢了。
“欢迎来到,虚幻的国度!”
林恩清朗声传出,人世间无数的欲念以及感情融会交织,形成了这么一个空间。
就像仙剑奇侠传中邪剑仙,对景天施展的那个虚幻问心阵。
在这个空间中,普通人的生老病死,可以在短短几秒钟完全展示,国家上百年的兴亡史,也可在一刻钟内完全展现。
“大乘佛法也好,小乘佛法也罢,我不管你们用什么,只要能够辩过我,都可以,如何?”
在那混沌与清明交织的灵幻之境,林恩一袭黑袍猎猎作响。
其指尖,一朵黑莲悄然绽放,墨色的花瓣层层舒展。
无数人的生老病死尽皆展现在几人眼中。
“阿弥陀佛,还请施主出题。”
广贤菩萨打了个佛谒,双腿盘坐,目露慈悲之色。
“很好,那么我们就开始吧。”
伴随着无数场景飞快的倒流,画面如被定格的老照片,停留在一位面容慈悲祥和的老僧身上。
林恩的声音在一旁适时地响起:“那我们先看看这一位,一个忠诚的佛教信徒的命运。”
画面中的老僧身着破旧僧袍,每日虔诚地抄写《地藏经》,一笔一划,满是对佛法的敬畏。
可命运的轨迹却在此处陡然转折,在一次化缘途中,他竟遭遇穷凶极恶的山贼。
被乱刀残忍砍死,鲜血在土地上蔓延,红了那一片尘埃。
“《法华经》云功不唐捐’,这和尚历经九世修行,一心向佛,为何却不得善终?”
林恩的声音仿若洪钟,叩击着虚空,震得四周的空气嗡嗡作响。
随着他的话语,金色的佛经文字从画面中老僧的残躯之中缓缓渗出,像是不甘的灵魂在倾诉。
左侧的广贤菩萨面容依旧慈悲,结着无畏印,缓缓开口: “因果通三世,当观累劫福报,莫要只看这一世的表象。”
“是吗?
那在看个明白。”
林恩手中的黑莲缓缓转动,图景如被一双无形的大手操控,瞬间倒转。
画面之中的老生前几世也展现了出来,每一世都是最为虔诚的信徒。
为求佛道自散家财,一步一叩首,只为寻求真正的佛。
但奈何每一次的结局,都是极为凄凉。
反而那些作恶多端之人,比如刚刚杀死那个老和尚的山贼,在某一日突然放下屠刀,不想杀人了。
结果却入了佛门,成了罗汉座下的比丘尼之一。
这画面,何等的讽刺?!
一心向善者,须经百世磨难,放下屠刀者,立地成佛。
这他妈不是双标吗?
两位菩萨听闻,只是默默低唱一声佛号,不再说话。
但是在其体内那颗打磨的圆润的佛心,蒙上了丝丝黑雾。
“来,我们再来。”
转瞬之间,场景突变,林恩掌心缓缓升起两盏佛灯,幽微的光芒在这天地间摇曳。
左灯之中,映出刺史夫人雍容华贵的身影,在金碧辉煌的佛堂之中,满脸虔诚地捐出一尊金像,每一个动作都尽显阔绰。
右灯里,则是一位贫苦农妇,她身着粗布麻衣,在破旧不堪的破庙之中,小心翼翼地供上一碗糙米,眼神里满是质朴的信仰。
可是其结果,就是这位刺史夫人的丈夫以及她的家族,官商勾结大发灾难财。
原本朝廷拨来赈灾的千万两白银,实际到灾民手里的不足十万两。
这金碧辉煌的佛像,实际上,是由无数灾民的命所汇成的。
但这位夫人却安详晚年,被无数人称赞;
而那位供出自己救命的食物的农村妇人,却成了他人口中的贱民,死于饥荒。
一尊佛像,对于刺史夫人来说不算什么;
半碗糙米饭,却是这位农村妇人的救命之物。
“《金刚经》言‘是法平等’,可为何功德箱分三六九等?
这平等二字,究竟体现在何处?”
林恩弹指之间,佛灯应声而碎,那些曾经被视为神圣的香火钱,此刻竟化作一道道锁链,向着菩萨的金身缠去。
右侧的伽罗树菩萨不慌不忙,捻动着手中的念珠,缓缓说道: “布施重在诚心,而非财物的多寡。”
声音依旧平和,却难掩其中的心虚。
“好个诚心!”
林恩冷笑一声,瞬间召出当地寺庙的《功德簿》。
只见那簿子之上,刺史夫人名下,赫然标注着“赐福三代”
,而农妇那一页的页脚,却写着“业障未消”
。
林恩又拍了拍手,黑色莲花喷吐出一阵光芒。
大奉世界中,西域佛国所在地,无数影像喷涌而出。
求子的妇人,眼中满是渴望;
垂死的病患,面容憔悴却又带着一丝希冀;
喊冤的囚徒,声音凄厉而绝望。
这些愿力相互交织,凝聚成一尊没有五官的佛陀虚影,散发着诡异而又强大的气息。
“《楞严经》说‘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既然如此,为何你们这些佛像,却要塑金身,戴?
珞,这般奢靡华丽?”
林恩的质问仿若利箭,直射向两位菩萨。
“方便法门,为接引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