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97章 全国范围内转(2/2)

商业街与小北街的差不多,三排店铺,除了招牌上的字不一样,每家店铺形制一样。

有书肆、文具店、茶业店、饮子店、肉肆、姜笋行、果子行,丝帛店等等。

商业街外围,盖着一座座五进大宅,不似北山街的四合院。

每个宅子之间是网格状的笔直小路,说是小路,也有近一丈宽了。

洛先生曾问过王尚书原因,王尚书解释:“北山村是本官夫妇私产,住得多是部曲和技术人员,他们只图舒适方便,没那么多讲究。

再来,本官说什么,他们也得听从,不愿意跟主家争执。

可福寿村不一样,村里都是王氏族人,族老们心里虽有偏向,表面上要装作一视同仁。

王氏搬迁,主要为了以后发展,肯定会繁衍人口,宅子太小了麻烦,以后私拆乱建的,影响村容。

再加上王氏出了几个读书人,自诩为书香门第,宅子可不得如书香人家喜爱的形制,不然就有人心中满。

这种大宅,中规中矩,没什么好挑剔的,就没什么可说的。”

洛先生听恍然大悟,还是王尚书比较诡道,想得周全,很有远见。

王善一此时在哪里呢?

中秋过后,她利用空间带着小北山的果子,去了一趟蜀地,换了一大批粮草、井盐。

又去了安南,让外公和白先生夫妇帮忙,收了不少干海鲜、一批海盐、一批糯稻、大量的甘蔗、椰子。

在两广进了一大批柑桔、红稻、毛薯之类的东西。

然后回到小北山,把一大半粮食放到小北山仓库之后,去了一趟青州、密州,给侄子们留下一笔从外公那里借来的钱,跟他们要了不少水晶、玛瑙、蓝宝石的原石,放空间里,让饰品作坊的机器人给加工成一批首饰。

让两个侄子帮忙,收了一大批海盐、干海货,还有果干、蜜饯。

十月下旬,王善一带着芥子珠,让杰哥夫妇驮着她去了二舅舅的安东都护府二部,用粮食和水果换了一大批煤炭、木料。

十一月上旬,又飞去找大舅舅长孙宇,他在西北当陇右道大都督,在甘州和肃州之间有陇右大都督府和甘凉军营。

西北大旱,冬日天气又冷,王善一不放心,不怕别的,怕两件事,一是西北的吐谷浑旧部或突厥来袭,二是西北灾民攻击大都督府,伤到大舅家的人。

长孙宇这些时候确实心里闹腾,西北大旱,瓜果长得不如往年,牧草也干枯了,总体收入比往年少。

偏偏东陈全国范围内干旱,连西京都发生大旱,粮食与食盐一天一涨价。

甘州、肃州、凉州、龙州都是大旱,为了抢粮草、食盐和水源简直都疯了。

如今进入漫长的冬天,这么冷的天,军民日子都不好过呀。

相邻的大皇子宣王殿下也开口借粮,他都没敢答应。

越是大灾面前,军队不能乱,要想军队不乱,军中得有吃喝。

没看吐谷浑余部和突厥个别部落虎视眈眈的,就想着抢粮草和牛马呢。

可是军中的存粮眼见不足了,每日都是喝稀粥度日,又冷又饿直打晃。

长孙宇这天从军营回大都督府,正坐在书房唉声叹气,有人来报,门外有一娘子来访,说是将军的表外甥女。

长孙宇皱眉,想了半天也没想起是哪位,不过人家一个娘子,大老远来投亲,说什么也得见上一见。

就吩咐请进来,天色微暗,长孙宇抬眼看,一个娇滴滴的娘子在门口脱了鞋,进了大厅,身后背着个大包袱,还跟着两只半人高的海东青。

长孙宇愣住了,那女子放下包袱,曲身行了家礼,称呼一声:“拜见大舅舅,是明珠来看您了。”

王善一有个乳名,明珠,掌上明珠的意思,是过世的大舅母起的。

长孙氏不喜欢,不许家里人叫,所以没叫起来。

只有到了大舅舅家,才有人叫。

后来大舅到西北就任,没几年大舅母病逝,这个乳名就没多少人知道了。

继娶的大舅母姓方,是本地大族的独生女儿,与大舅年龄相差较大。

方氏跟王善一素未谋面,也没什么感情,从此明珠这个名字几乎被人忘却。

如今提起,长孙宇眼中蕴泪,站起身来,走近明珠,把她揽入怀里,哽咽着喊了一声明珠。

拉着外甥女的手,坐在自己的案几旁边,上下打量一番,这些年明珠过得不错,脸色白里透粉,唇色红红的,头发乌黑发亮,显见得营养很充足。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