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小麻雀飞走了(1/2)
王尚书看妹妹的想法如此偏激,只剩摇头叹息,这真是,不刮春风,莫望秋雨。
这几年,王善一扶持兄长,关爱侄辈,对外祖一家也甚是挂念。
对近在咫尺的亲生父母,却很少提及,更没想着要见他们,或是给他们什么大好处,他们占点小便宜,妹妹倒不大理会。
长孙夫人没事的时候会领人来青衣君祠看看花,逗逗鸟,顺便给青衣君上一炷香。
长孙夫人领着人来的时候,王善一总是退避三舍,不愿相见。
王院长平常都在百里之外的千阳书院当职,偶尔回都城,也是忙着呼朋招友的消遣,很少来青衣君祠。
他的朋友听说青衣君祠的牡丹冠绝天下,又有许多珍禽异兽,一直闹着要来,王院长才纡尊降贵的来过一趟。
那一趟不白来,搬走了几十盆上佳牡丹,要了四只鸽子,一对翠皮小鹦鹉,却不肯给钱。
有利可图,王院长总算记起来青衣君是他的女儿了,亲爹拿姑娘点东西还给什么钱?
老院长观赏过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之后,起过霸占青衣君祠的心思。
还是同行的人中有懂事的,劝他:“王院长,这养花养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活儿,暂时别动,喜欢哪些东西只管来拿。
您手下又没有这样的能人,接手后花养残了,鸟养死了,岂不是叫人看笑话?”
后来叫王善先知道了,直接跟他娘告状,长孙夫人把王院长狠狠骂了一通。
青衣君祠还把王院长那些人列为拒绝往来户,不许入内,也不卖东西给他们。
王家内况今非昔比,王院长干不过彪悍的夫人和不善的前任儿子,只能在背后跳脚,咒骂几句。
王善先想着王院长夫妻对唯一的嫡女一直都是那种态度,难怪王善一怨恨他们。
他又无奈,时光永不会倒流,孩子年少无能之时,正是需要庇护和关爱的时候,你们对孩子自私冷漠、刻薄寡恩。
等他们不需要你们了,你便把心掏出来给孩子,人家还嫌腥呢。
不光自家是这种情况,便是光风霁月的吴王殿下,提起皇贵妃娘娘,也是一脸不耐烦。
王尚书在妹妹这里喝了茶,吃了果子点心,起身回走时。
王善一悠悠地开口:“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王尚书脚步一顿,这原是在赞扬本朝的一位宰相狄公,人皆称他博学多才,会培养人;更赞他心胸广阔,不拘一格推荐人才。
后世引喻为,师长如狄公一般有成就,培养推荐的人才众多。
妹妹的意思,莫不是在千阳山种桃李,这个确实好。
春观花,秋摘果,正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关键是寓意好,很应景,产量还高,不耽误收益。
王尚书想起来又讲了一件事:每年大年夜在宫里有大宴,群臣陪皇帝跨年,观傩戏,放焰火。
为了怀柔百姓,体现君恩,还从民间请了几个百岁老人做代表。
史贤妃借机敛财是一回事,这人确实能干,把宫里打理的井井有条。
过年的事情,由她一手安排,又热闹又不忙乱。
宫宴上,皇帝很高兴,对群臣道:“诸位爱卿,各位寿星,又是一年,这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朕的命不错,当然,这里边也有众位的功劳,还有镇守在边关的将士们,辛苦劳作的百姓们,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今晚,咱们痛快地举杯,共贺太平盛世。”
下面众臣无不奉承,齐赞陛下英明仁义。
有人还想,史贤妃在宫里挺好的,把宫务管理的很好。
也不怂恿皇帝选美,今年秋季,捡着年龄大的宫人,又放出一批来,减轻了宫里的花费。
这宫宴也办得好,菜品丰富。
有反季节的果蔬,有甜瓜、樱桃、葡萄,更有常见的水果,有林檎、水梨、柿子。
还有大量的干果蜜饯,如核桃仁、南瓜籽、松子、榛子、葡萄干、大枣、柿饼、蜜冬瓜条、雕梅、蜜果干,有四样新出炉的点心,核桃酥饼,红豆饼、豌豆黄、芝麻烤饼,大盆的清炖羊肉,搭上韭菜花酱,还有烤羊肉串,红烧排骨,一只葱油蒸鸡,一条豉油蒸鱼。
后宫武婕妤所出的十五公主站起来,捧杯给皇帝敬酒,一面笑道:“父皇,今日宫宴如此丰富,这都是贤母妃的功劳。
就说这几样肉类,羊全是西北商栈提供的,全是从安西来的当年小羊,肉质肥美,没有腥膻。
猪排是从小北山庄园买的,那边养的猪,从小动了绝育手术的,肉特别香,还不腥臊。
鸡鱼虽然寻常,可是做成菜寓意极好,这鸡叫做大吉大利,这鱼叫做年年有余,合起来又寓意全须全尾。
这些果子,天南海北的都有,是都城几个大商人提供的。
因为是办宫宴,与天同乐、共贺新春所用,这些商户颇有眼色,只要平常一半的钱。”
十五公主这么巴结史贤妃,也是因为年龄到了,该找驸马了。
贤妃娘娘在后宫里是一呼百应,又能说动皇帝,她的婚事要是能得贤妃帮忙,肯定不错。
皇帝喝的半醉,听了这话,心情更好,马上道:“明珠说得是,朕敬贤妃一杯,朕知道贤妃一向能干,事事周全,应该重赏。
就给贤妃加两个字吧,称为慈孝贤妃,年后,礼部和内侍省负责给相应待遇。”
众臣听了,心情复杂,这不是胡来吗?
贵、德、淑、贤四个字就是封号了,还要加两个字,这是皇后和皇贵妃才有的待遇。
而且字是白加的吗?
每加一个字,一年就要加一万贯钱呢。
不过,大多数人都是识时务的,贤妃深得皇帝偏爱,娘家是保国侯史家,外祖家是弘农杨氏的主支英王家。
四皇子也跟她形成了联盟,俨然是后宫的无冕之后。
好在她没有自己的孩子,才没有问鼎后位。
这就行了,皇帝也不可能永远不立皇后,再等等看吧。
英王也来了,老王爷喝得醉醺醺的,听着自家的外甥女得了新封号,开怀大笑。
这就是一个信号,清雅将来最少是皇贵妃的名份。
史侯爷却有些不自在,这个女儿跟他的关系很是奇妙,他想不出来自己对她的好处。
本以为她进宫得宠,可能要收拾自己和几个庶兄庶弟,可她不但没有下毒手,还给他们找好差事,让他们发财的发财,升官的升官。
但要是说慈孝贤妃对他们多在意吧,她好像也不愿意见到他们,每次见面,不是要分红,就是有事吩咐。
时常还让人给史家人捎话,让他们遵纪守法,低调行事,要是犯了大事,她不会搭救,甚至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还会建议皇帝痛下杀手以绝后患。
英王端了一杯酒,摇摇晃晃地走到皇帝案几前,向皇帝敬酒。
皇帝似笑非笑地看他一眼,轻轻抿了一口。
英王道:“不是老夫说大话,老夫这个外甥女呀,从小就是个聪明能干的,后宫有她在,陛下能省不少心呢。”
皇帝笑笑:“慈孝贤妃是个省心的,可她有些亲戚不太懂事,有点不省心呢,主要是手伸得太长了。
连朕的皇子都得受老卿家的气呢,朕也觉得闹心。
另外,都城韩五娘虽是商贾,却是个遵纪守法的,还跟老四有些合作,都说不看僧面看佛面,老卿家可要手下留情啊。
还有那青衣君祠,是朕亲口封给王家姑娘的。
好好的姑娘,因为朕指婚,死在梁王后院,朕心痛万分,众卿可不要眼红。
谁要敢动,朕是不依的。”
皇帝这番话没头没脑,众臣听得糊里糊涂,只有极少数人大致猜到是怎么回事。
至少英王、吴王夫妇、王尚书都听明白了。
慈孝贤妃眯起眼,她极了解皇帝,他这样说绝不是无的放矢,看来大舅父有什么事做的不对皇帝的心思。
皇帝专门提到四皇子、韩五娘、青衣君祠,那么大舅做的事跟这三个人有关,倒要赶紧打听清楚。
过了年有空闲,慈孝贤妃召了英王妃进宫,问英王最近做了什么事,与吴王、韩五娘、青衣君祠相关方面的。
英王妃不敢隐瞒,把事情一五一十的交待清楚。
慈孝贤妃愣了一会儿,对英王妃道:“舅母,吴王妃的父亲管你叫一声嫡母,也记在你的名下,吴王妃就是你的亲孙女,你要管教规劝她。
她孩子还小,屁股坐得也不是太稳当,当务之急,是把两个孩子保护好,教养明白。
反正已经坐上了正妃之位,只要不出格,谁也不敢动她。”
英王妃应了一声是,也不敢说别的。
慈孝贤妃又道:“本宫以前也没关注过韩五娘,最近才让人打听她的事,白手起家不稀奇,能在都城混得这么好,她是个能耐的。
她现在靠上吴王殿下,生下的女儿可能就是吴王的孩子。
反正,吴王殿下和皇帝都很维护那女人,你们暂时不要动她。
一来,本宫暂时跟四皇子是盟友,二来,以吴王的身份,有女人很正常,吴王妃不用太在意。”
英王妃道:“娘娘,您觉得吴王殿下可靠吗?
别咱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助他上位,他转头就想灭了咱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