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57章 吴王妃下葬西凤陵(1/2)

山上果树让人愁叹,不过,潜秀山下的番薯苗和土豆苗长势喜人,王雷很高兴,有苗就不愁长,到秋后多少会有一笔收入。

不然养这么多庄丁,雇佣这么多人,吃用工钱都不少呢。

青州凤凰峪的西凤台王妃陵墓工程接近尾声,准备择期安陵了。

凤凰峪确实是个好地方,山上泉水丰盛,到雨季还会形成大瀑布,整个山上植被茂盛,林壑优美。

西凤台是凤凰峪一个峭壁延伸出来的一个大平台,在上面往四周望,都是美景。

西凤台与大山相连之处还有个泉眼,长年细流涓涓。

西凤台上面是石头没有花草,可是西凤台的绝壁上,只要有一点土壤,就有不知名的花草顽强地生长着。

风景无可挑剔,不过,在山上修竖穴土坑墓其实并不适合。

洪先生直摇头,这山上全是石头,又不是黄土,怎么挖呢。

没办法,吴王手书上都那么写了,只好用了钢钎等工具一点一点凿开的。

一共凿了四层,每层都做了小平台方便施工,没有修墓道,而是准备到时候在最上层设置滑轮组,把王妃的棺椁安葬下去。

西凤台上做了一圈青石护栏,下面凿了深洞,放下青石笋,用鱼胶水泥粘接,青石上凿了孔洞,用铁索串连。

在平台与山体连接处做了短短的神道,神道尽头,西凤台入口处盖了牌坊,上面雕刻了隶书款的西凤陵三个字,牌坊后面修了三间享堂,享堂上有匾额,大门两边留了对联处,这是等郡主来题写。

享堂后面左右两侧各修了三大间的配殿,将来给祭陵的人歇息。

配殿的后面加了个小院子,修了几间屋舍,是给将来的守陵人居住。

墓穴后面临近悬崖的地方修了一座思亲亭,里面设了石桌石凳。

要想在西凤台上种树、种花,还是很不容易的,广平郡主在这件事上非常坚持,她加了钱,让工匠们在母妃的墓穴周围、享堂后面、配殿前后,都凿了一圈深坑。

然后让府兵们从山下取肥沃好土把深坑填满,再把山泉处人工扩大出水孔,凿一条水沟,把水引进西凤台,在享堂后面凿了一个圆形的蓄水池。

让人在享堂前面垒了一个圆形的大花坛,准备种牡丹,她觉得只有这花中之王,才配得上母妃。

又在王妃墓穴前面垒了一个长方形的大花坛,从山下取土填在花坛中,然后准备种菊花,寓意高洁傲霜。

寻了青州的一户种花人家,花高价买来几株梅花,种在配殿前面,意为凌霜傲雪。

这一举措,连洪先生与刘先生都赞叹,郡主年龄不大,倒挺有想法,也有孝心。

未婚妻有孝心,王雷肯定支持,他让人从营州买来一批两年苗的罗汉松、将军柏、圆柏之类,在享堂阶梯下对称种了两棵圆柏,把将军柏种到享堂后面,罗汉松种到墓穴周围,取意松柏常青。

此时植树季节已过,种下的树苗有些营养不良,良玉配了营养液给树慢滴。

下葬前,吴王领着全家都来了。

无论如何,生前没有和离,吴王妃始终是他的结发妻子。

于情于理,或者就是做给外人看,他也要来一趟,给妻子安陵。

吴王妃的娘家人也跟着一起来了,自从王妃离奇过世,林家人心里忐忑不安,姑娘死前回娘家说的话,此时回想,都是暗含深意呀。

当王妃不容易呀,算是个高微职业了,娘家没势力,危险,个人没儿子,危险,有势力更大的人觊觎你的位置,危险。

吴王让妻妾和儿子们在青州驿站休息,自己跟女儿女婿一起去了凤凰峪,王妃的两个哥哥和五个侄儿也跟着。

刘先生领着人把山路修得很好了,有的地方太陡,开凿了台阶,有的地方太窄,在山壁上凿开山石,加宽一些,有的地方太险,加了护栏,现在好走多了。

此时正是夏季,可这山上因为植被茂密,山势又好,并不炎热。

只不过,夏日上山人体做功,还是免不了汗流浃背,吴王手里摇着折扇,后面有人给他拿着茶壶、水杯、毛巾之类的。

林家人面色沉重,满头是汗也不敢说话,时不时用衣袖抹一下额头的汗。

到了西凤台前,见平台与山之间相连的地方凿得溜平,如同神道。

石道两边对称摆了六对石雕,半人多高,细看原来是十二生肖。

这样挺好的,起护卫作用,看着还气派,礼部来查看,也不算越制。

石兽之后就是大牌坊,盖得十分气派,上面雕刻了西凤陵三个字,用的是隶书款。

进了牌坊,才是大门,门前有一对大石雕,却是一对狮子,左边的狮子脚下踏着一个绣球,右边的狮子脚下踩着一只小狮。

大门敞开,上面也有题字,是草书凤舞九天四个字,门两侧又雕刻一副正楷对联:青山映牡丹芳容犹在,翠柏栖凤凰母恩似海,落款是广平题写的。

进去就是一个大花坛,里面种了上百棵牡丹花,不过,这时节牡丹花早开过了,到明年春天应该花团锦簇。

花坛后面,是三间享堂,庄严肃穆,正门外边种了两株圆柏,还在滴灌缓苗,匾额处还是空白。

进到左侧配殿,里面是书房布置,有柏木大书架,花梨木大书案,书案上还设了文房四宝,各种画具。

吴王叹口气,取了纸笔,写下匾额内容“西凤飞升”

,广平含泪接过,王雷给郡主拭泪,准备安排人装裱好了收藏,再找能工巧匠按字用双钩填墨法雕刻上去。

众人再进右边配殿,是起居室和卧室,按王妃生前的喜好布置的,将她使用过的一些常用物品也摆进来了。

吴王觉得陵寝建设很完善了,定了个好日子,五月十六,给吴王妃安陵。

夏日最怕什么,就是暑热,上山那天阴沉沉的,凉风习习,体感舒适,也是难得了。

毕竟是亲王妃的入葬仪式,有礼部官员陪同,专门的司仪负责程序。

广平郡主抱了王妃的灵牌走在棺木前头,王雷扶着郡主,心疼未婚妻,怕她中暑,不时用湿帕子给她擦脸。

王霆领着八八数的六十四个壮汉,抬着沉重的棺木在后面跟着。

再后面,一众人跟着棺木上了山,山上顿时热闹起来。

小白先生领着人拿了香烛、供品、明器之类的,长长一条队伍。

请了一帮和尚和道士,念着经文,加上吴王的妻妾儿女们,还有王妃的娘家人,这些人或真心或假意的哭声,还有放炮的,吹打乐器的,闹闹哄哄的。

洪先生和刘先生负责工程,清晨太阳未升,就在腰坑里填上九十九个金币,提前设了畜力吊车和滑轮组,然后下五寸厚的椁板,得把椁室先弄好,留出正中棺材的位置。

椁室周围格出五个边箱,安置明白了,就等王妃的棺木下葬。

此时,人们的观念还是视死如视生,生前的用度,死后也要享受。

司仪在享堂把王妃的灵牌安放好,献上祭品,烧了香烛,念了祭文。

众人举哀,哭声一片。

司仪指挥着一众人,把明器和陪葬品按顺序和位置放到椁室的几个边厢里。

礼部来的官员上前看了,写了手续,证明所有东西都符合规制。

到了吉时,用滑轮吊起王妃的棺木慢慢放入椁室正中,众人纷纷把手中的灵幡、铜钱、小银珠之类的洒向棺椁的缝隙,礼官慢慢覆上荒帷。

然后,在洪先生和刘先生的指挥下,用吊绳把一块块编好号的沉重椁板,慢慢地盖上,排列整齐。

广平郡主哭得死去活来,她一幕幕回想着母妃生前的音容笑貌,知道这一别,就是永远。

吴王妃入陵之事过去,王雷宴请了吴王和林家人。

吴王妃两个兄长人才一般,学问上稀松,人情世故上还过得去。

陪着来的是吴王妃的五个侄子,都是一表人才,尤其是老大林志远,当年可是进士上榜第五名,现在在鸿胪寺做少卿了。

攀谈起来学问还不错,言之有物,连一向博学的小白先生都夸他见多识广。

众人不知道,林家下了苦功的,自从出了一个王妃,心里从来没安生过。

皇后的嫡子病弱,其他的皇子都是庶出。

皇后以下地位高的就是四妃,贵妃的三皇子残疾,德妃的四皇子身体健康,长得出众,无论是人品还是学问,都算皇子中首屈一指,最有希望夺嫡成功。

淑妃的六皇子条件也不错,不过,排行在后。

要是四皇子当了太子,自家姑娘就是太子妃,将来就是皇后。

本来是一件大喜事,可是自家水平不高就让人心里不安。

林家兄长虽然才能一般,又不是傻子,当然知道自家妹妹当不起一国之后。

他们就教育儿子女儿们,要努力学习,学文学武都行,实在不行了,也要精通一门技术。

将来,能成为吴王妃的底气最好,不能,也要互惠互利。

若是吴王有心提拔,你却啥也不会,一事无成,岂不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所以,林家下一辈中,五个嫡子,六个嫡女,还有五个庶子,两个庶女,从小都是请了严师开蒙。

无论男女嫡庶,五岁起要跟武师习学武艺,跟骑射师傅学习骑射,跟启蒙师傅习字,练习书法。

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在琴棋书画中挑选一门,重点练习。

十二岁之前都要会背古诗五百首,古文三百篇,学会常见的应用文格式。

十五岁之前必须会用算筹,会四则混合运算,能看账本。

男子到十八岁之后,还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去游历几年。

二十岁之前能考上举人的,送入国子监最好,进不去的,家里大力支持去着名的书院读书进修,争取考上进士。

女孩十五岁之后,轮流管理家中琐事和庄园土地、商铺之类。

这样做,也是想让她们具备当家主母之才,将来找个好人家,通过联姻,加强林家的社交圈子。

只是人算赶不上天算,吴家侄辈只有林志远做了四品少卿,其他还在发奋图强,没有什么建树,吴王妃却一命呜呼,死得莫名其妙。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