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熙熙攘攘皆为利(1/2)
曾晓云的一生,过得确实不错。
年轻时技术学到身上,中年时赶上改革开放,那些私营的机械厂,都肯出高薪聘请她这样的技术人才。
她还嫌私营工厂不稳定,私人老板可是让人真干活啊,没有国营工厂福利好,节假日多,还有公费医疗。
她在国营工厂干了一辈子,车间里,一群徒弟照顾着,端茶递水,打饭跑腿,一般的活儿她不用亲自上手。
就是厂里来了新图纸,她示范着做个样板,关键时指导众人几句。
她没再婚,也没受儿女的累,不过,年轻的帅小伙可没少祸害,要钱的给点钱,要技术帮扶的就帮个忙。
厌烦了一个,给点钱打发了,再换一个,日子过得潇洒着呢。
再一睁眼,她竟然在一个十四岁的小姑娘身上苏醒。
一调查才知道,这里是中原大陆东陈国,这个小姑娘叫曾秀云,是六品朝议郎曾谦家的嫡出大小姐。
上面有两个嫡亲的哥哥,下面有一个庶出的妹妹。
祖父家是乡间富户,种了百十亩良田,有闲钱让儿子们启蒙,认几个字,会看账本,不当睁眼的瞎子。
曾谦是四兄弟中的老三,读书最用功,成绩很不错。
县学里的先生十分看重,一直给家长做思想工作,希望让曾谦读下去。
家里一合计,老大老二爱种地,不爱读书就别上学了,在家经管田地。
老四愿意学做生意,家里给点本钱,闯荡去吧。
家里全力供老三读书,看能不能有出息一些,改换一下门庭。
曾谦还算争气,考秀才一考就中,考上秀才就有了身份,见县官不跪;还有优惠政策,家里的百十亩地全免了田税。
十八岁的曾谦被村里大户丁家看上,丁家不要聘礼,倒贴嫁妆。
曾家觉得划算,就娶了丁家姑娘,姑娘品貌中等,夫妻感情还不错。
三年后参加乡试,中举人也很顺利。
到考进士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考了四回,到三十三那年,孩子都三个了,才考上,名次很不错。
丁家大喜,出了一大笔钱,还钻天拱地托关系,把女婿弄进了翰林院当值。
又过几年,慢慢熬上来的品级,只是没什么实权。
曾晓云到底是重活一世的人,自然不是小姑娘那清浅的智慧可比。
她这一世的出身,比上一世强多了,总算不是个村姑了。
别看父亲曾谦只是正六品的文散官,那可是中央官员,能接触皇帝的。
要是有钱,有人脉,表现突出一点,被陛下注意到,说不定能上什么地位呢。
曾秀云,跟自己前世的名字差不多。
又暗自思量,怪不得自己的会穿到这女孩子身上,这就是一种缘分呢。
就有一样比较遗憾,曾秀云的长相随了母亲,真是一言难尽。
你说丑吧,五官端正,没有长错地方。
你说俊吧,就是不打眼,没特色,掉到人堆里找不着。
再看两个哥哥,人家就会长,长相随父亲,个子高大威武,五官端正,浓眉大眼,看上去人模人样的。
这个家日子过得很一般,乡下地主的祖父家,好容易供出个进士,就好比上一世那个年代,穷人家里举全家财力供出了博士生。
他们觉得投资够了,想要回报,老父亲每年都来要养老钱。
侄儿们想进国子监,来求告三叔父,也不想想自己是不是那块料,更不想想自家叔父有没有那个本事。
家里有事与别家闹别扭,也来信让摆平,好像曾谦当上官就一步登天了。
就是乡间大户的外祖家,也是差不多的心理。
我家姑娘嫁给曾谦时,他才是一个穷秀才,连聘礼都没要。
后来考乡试,还是姑娘用嫁妆帮补的盘缠。
姑爷子能进翰林院当值,留在都城发展,还是我家出了一大笔钱找的远亲关系。
现在,他得给咱们回报,不然,就是忘恩负义,就是没有良心。
曾秀云考查了两位哥哥,这两位没有读书的才能,读来读去,字是认识的,书法也凑合,要想组合成立意好的文章可就费事了。
倒是脑子机灵,能说会道,数学能力也还行。
培养一下,把生意做起来,这个时代商人是最末等的,可是能赚钱呀。
不管在什么时代,什么国家,没钱寸步难行。
有了钱,父亲的官位就有可能往上升一升,他才四十五岁,科举入仕,正六品。
按规定最晚七十退休,还有二十五年呢,空间不小。
要是上了正五品,就有退休待遇,两个哥哥也能余荫入仕,混个小官当当。
曾秀云去都城韩氏柜坊借钱,或者是说换一笔钱,用来交换的条件是飞钱密押术,是一种微雕防伪的技术。
曾秀云为什么要去找韩氏借钱,有两个原因,一是老板韩五娘是女性,柜坊利息低。
二是韩五娘真有钱,而且眼光独到,愿意接受曾秀云提供的加密技术。
自前朝末年,那位好大喜功的武帝重开古丝绸之路,又修了大运河,从洛阳直通余杭,到余杭转沪州入海,或从余杭运广州入海,每年季风起时,有大船海运到国外,天朝商业非常繁荣。
商业发达,钱币需要流通兑换,就有奇女子杨七娘,做了不舍钱庄的生意。
到后来,改朝换代了,新建的东陈国比前朝更加开放。
丝路上,商队络绎不绝,货栈林立;都城里,东西两市店铺成千上万,货物千奇百怪;五都内,各国学者、商人云集。
因此,各路能人开办的柜坊和钱庄的生意越发好了。
不过,受世情影响,女性总是被压制。
东陈国是男人统治的国家,男尊女卑的现象比前朝好些,但也是有所体现。
男性经营柜坊,放贷年利不得过六分,女性经营柜坊,放贷年利不得过四分。
本来是为限制女性的收入,制定政策的人却不懂其中的道理,你要高利,借钱的人当然不甘心,肯定更愿意找利息少的柜坊借钱。
所以一想到贷款,首先想到女性开办的柜坊去。
曾秀云与韩五娘一拍即合,相谈甚欢。
五娘的柜坊规模不算大,女掌柜的心大,想到以后的发展,钱票的防伪技术至关重要,就同意了曾秀云的提议。
曾秀云钱到手之后,说动两个哥哥,去江南贩运茶叶和丝绸。
知道自家后台薄弱,避开京畿地和都畿道,运到岭南道和安南一带出手。
虽说辛苦些,利润比较丰厚。
一来二去,跟江南李家就搭上关系,也倾尽所有,弄了两个大船,跟着李家船队从广州出海,运气不错,生意渐渐起来了。
曾秀云手里资金充足,货源也得到保障,想起了她那时代的连锁店模式。
到牙行买了一批十四五岁的孩子,男孩二十五个,女孩二十个,集体进行培训。
教了简单的数学知识,学了阿拉伯数字,学了英文字母,学了加减乘除,又教会了算盘,学习了独家的记账方法。
之后,挑了五个州城开了百货店,什么都卖。
开连锁店赚钱,只不过算是普通买卖,养家糊口没问题,赚点小钱也方便,短期内赚大钱有些难。
曾秀云发大财并不是靠这些百货店,而是找矿。
前世那婆婆算是有经验的技术员,她掌握的找矿技术,在原来的时代都是成熟的学科,没什么稀奇。
到了这个时空,科技不发达,那就是很霸道的技术了。
她有理论知识,又肯下苦力,很快在豫南桐柏山区发现了银矿,储量可观。
可她这样的实力,肯定没有能力开发,最终经过谈判,江南李家愿意合作。
李家秘密地把桐柏河两边的山承包下来,说是要种树,其实主要是让李家可靠的团队挖矿石。
挖出的矿石,秘密运往江南李家,按曾秀云提供的冶炼方法,制成银锭。
除去成本,然后分赃,李家六成,曾家四成。
不过这种事不能长久,朝廷对矿产管控很严,没有大背景的私自挖矿就是找死。
白银可是贵重金属,可以直接当钱抵账的,一年回本,两年结余,三年大赚。
可惜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两家才干四年多,就有梁王的幕僚常久山发现异常,寻着味儿找了过来。
常久山这一年才二十八岁,这个人很是能干,投靠梁王四年,在梁王身边主管经济,是梁王的钱袋子。
李家本来是要拉梁王一起合作的,曾秀云却要收手了。
她跟李家当家人说:“五爷,您家虽巨富,却是商贾,政治资本有限。
曾家更甭提了,六品小官,在都城里啥也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