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5章 青衣君和母亲各有心思(2/2)

人家肯把女儿许配给你,你是三生有幸,要好好珍惜。

令月只是寻常官家女子,对你的前途没什么助力。

你父母都对我表示过,不想两家结亲,这种情况下,你让老师怎么办呢?

徐晋安家庭情况简单,家中独子,父母早逝,留下一份不错的家业。

长辈只有一个家道殷实,禀性厚道的叔父。

晋安跟你同科中榜,人品也不错,我女儿嫁给他,少生多少闲气。”

孙令月在窗外,偷听了两人的谈话,她一琢磨,父亲说得有道理。

婚姻之事,不光是男女之情,最主要是两个家庭之间门当户对,互惠互利,才能长久。

眼见王御史夫妇目中无人,看不上自己家,强行嫁过去,肯定受公婆的气。

于是,给王二郎写了一封信,说齐大非偶,叫他再不要上门来,她已是徐家公子的未婚妻。

王二郎百般无奈,只得听从家里安排,娶了长孙氏为妻。

婚后,长孙明大力扶持女婿,动用了不少人脉,先让他做了当时太子的通事舍人。

太子登基为帝,他也水涨船高,进尚书省学习。

老丈人与大舅哥老打胜仗,职位提升,也不忘提携他与王大郎。

二十年下来,王大郎进左武卫当了中郎将,王二郎才四十岁就一步步做到礼部尚书,正三品。

就连徐晋安,因为是女婿的同窗,也跟着借了点光,在鸿胪寺做寺丞,虽只是正六品,却是个有油水的职位。

可俗话说得好,升米恩,斗米仇,王二郎官越大人越飘,不但不知道承情,反而更看不上长孙氏,觉得她毛病多,跟她过得不舒服。

长孙氏虽然有很多毛病,比如她脾气坏,心眼小,很自私,很任性,却有一个大大的优点,特别会审时度势,把利益最大化。

儿子和女儿虽然都是她生的,长孙氏对儿子是一心一意,对女儿就差点意思。

长孙氏不喜欢王善一,属于综合原因。

她本来就极端重男轻女,何况那个讨债女,生育时难产,差点要了长孙氏的性命,落下不孕症。

好容易生下来也不能弄死,却十分不喜欢,只想着把她榨出油才罢。

这种情况下,王善一就惨了,从小就是她的出气筒。

长孙氏最喜欢的就是站在女儿的对立面,看热闹、泼凉水、说风凉话,全套子的本事。

而且她还发现,王尚书和老夫人陈氏也不喜欢王善一,她越是对王善一不好,陈老夫人就更少找她的麻烦。

要是王善一跟别的孩子有了矛盾,她总是抱怨自己女儿不好,非打即骂。

她觉得这样,显得自己不偏袒自己孩子,有当家主母的风范。

不过,要是有人跟她儿子王善先不对付,她就开始双标,急头白脸,护得要死。

王善一被皇帝看中,赐给梁王为妃,王家还是很高兴的。

在王善一的嫁妆上面不敢亏待,准备了十里红妆,从生到死,从大到小,一应俱全。

没想到这死丫头不争气,一个男人也哄不住,两年就遭了梁王厌弃,被关到后花园的破院子里。

长孙氏不心疼姑娘,心疼赔出去的嫁妆,所以才跟王尚书闹腾,让王尚书出面去救女儿,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利益最大化。

她觉得闹一闹,大概会有两种可能性。

一种可能是,梁王想利用王尚书,想取得长孙家的帮扶,就会把女儿放出来,接茬当王妃。

那就赶紧给女儿找个好大夫,调养一下身体,尽快生下男孩,坐稳梁王妃的位置。

要是梁王夺嫡成功,梁王妃生的嫡子当不上太子,也得是位亲王。

还有一种可能是,梁王把王妃休弃或弄死。

要是王善一死了,可是太好了,皇家理亏,肯定给些好处,堵王家人的嘴。

就是休弃也不怕,女儿没有孩子,她的嫁妆就可以让王尚书出面要回。

可王尚书胆小怕事,不敢跟正得宠的淑妃和梁王掰扯,还把夫人关起来。

后来王善一用计诈死,长孙氏很满意,目的达到了。

只是她一直纳闷,女儿怎么有那么大的能耐?

怎么逃离的火场,王府那么多人,几百双眼睛,愣是没看到她吗?

这段时间,她隐藏在哪里?

衣食住行怎么解决?

她是有奇遇,还是有能人相助?

王善一喜欢母亲吗?

怎么可能。

小时候靠父母吃饭穿衣,惹不起,只能奉承。

要是能信任他们,生来能与动物沟通的能耐,怎么会处处遮掩。

出嫁后,碰上个有权有势的渣男,只能忍受。

现在她有空间了,有这个大法宝,还跟这些人渣扯什么闲篇,过自己的痛快日子去。

青衣君祠修了也好,御赐的地方,安全保险。

囤个粮,批点货啥的,有个地方存放。

古人不都迷信吗,正好利用一下子,自己也不可能永远不露面,就是谁无意间看到自己的样貌,也可造个谣,说青衣君显灵了。

估计母亲这么干,也有这种意思吧,能利用就不会直接下毒手。

要是父亲知道了,怕暴露,给多少好处都不行,说不定干脆直接弄死自己。

就父亲那种只记仇不记恩的性子,对上母亲那种骄横自私的脾气,不知道能不能过到头呢。

要是长孙氏晚年凄惨,倒可以来祠堂养老,到时候,她要还活着的话,就给她送一些银钱衣裳啥的,尽一点最后的母女之情。

她觉得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甚好,收拾了渣男贱女,又坑了一心害人的郑淑妃,仇基本上是报了。

父母生养她一场,她利用诈死,给三个哥哥换到了好处。

父母给她准备的嫁妆全部要回,不欠什么了。

想到这里,她又苦苦一笑,也是想太远了。

只希望长孙氏以后不会后悔,她对母爱的期盼,到这儿就够了。

六亲缘浅本是福,修的是两不相欠。

今生落的不欠,来生修的不见。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