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尘埃落定(1/2)
等大队侍卫冲进德妃的钟和宫里,全都吓傻了。
众侍卫一看,皇后娘娘愣愣地站在德妃娘娘床前,脸上鲜血直流,手里拿了一把血淋淋的匕首,手上仿佛也受了伤。
再往床上看,德妃圆睁二目,笑容狰狞,脖子上的伤口还在出血,看这个部位和出血量,肯定救不活了。
这是怎么话说的?
皇后是后宫之主,要想除掉一个嫔妃,只需要抓住对方的错处,用家法处置即可,何必脏了自己的手?
可见,肯定是出了什么事,皇后娘娘气狠了。
皇帝赶到时,也是心里惶惶,这可怎么办?
跟他一起来的史顺仪,扶住皇帝,叹口气:“陛下,快叫御医来瞧瞧,先给皇后娘娘止血,包扎伤口,再给德妃姐姐看看,还有没有救。”
皇帝点头,吩咐快请御医。
众宫人扶着皇后坐到胡床上,皇后还没惊醒过来。
德妃这女人疯了,这不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这样固然能陷害本宫,她自己也没命了啊。
欺负她这么多年了,深知她秉性软弱自私,胆小怕事,怎么敢摆出这样同归于尽的架势。
御医给皇后娘娘扎针止血,消了毒,上了药,用白棉细布裹了脸上和手上的伤处。
给德妃看诊的御医收了器械,摇头叹息:“陛下、娘娘们节哀,德妃娘娘升天了。”
皇帝瞪着皇后:“皇后,说说吧,这是怎么回事?
你无端端地杀害德妃干什么?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德妃再不好,也是正一品的四妃,还有皇子。
她有了过错,不管是国法还是家法去处置,也得有个过程,应该先告诉朕,定下她的罪名,核实证据,怎能贸然杀了?”
就有德妃跟前的大宫女走过来,跪到皇帝面前,她给皇帝行了大礼:“陛下,德妃娘娘是自求一死,她实在是受不了皇后娘娘多年的威胁逼迫。”
皇后骂道:“赵姑姑,本宫知道你是德妃乳母的女儿,从小跟她一起长大,一心为主。
可你也不能信口开河,诬赖本宫。”
赵姑姑起身,到德妃面前,把她的眼睛合上。
把她的枕头抽出来,拆开了,里面有三份文书,一份是德妃记的笔记,一份是遗书,一份却是搜罗到皇后的罪证。
皇帝先看遗书,内容不太长,第一段,写的是对儿子的嘱托,吾儿鹤飞,这么多年,不敢对你好,处处给你添麻烦,母妃胆小无能,母妃对不住你。
你能看到这封信,母妃已经不在了,人死账销,你别记恨母妃。
希望你以后,好好做人,孝敬父皇,善待儿女。
你那个王妃林氏,出身中等,品性不佳,当年母妃被皇后威胁逼迫,才选她做了儿媳。
她心胸狭窄,狠毒善嫉,又没有儿子,你要是实在容不下,可求你父皇下令赐死或选择休弃。
第二段,写的是当年的旧事。
我未入宫时,与皇后的一个族弟皇甫云曾经暗生情愫,原是要议亲的。
赵家却改变主意,安排我进宫待选,被指给当时还是皇子的陛下做侧妃。
我运气好,虽不怎么得陛下宠爱,却生下了一个好儿子。
我有子万事足,吃穿用度都是上等的,想着既不争宠,也不害人,就想顺顺当当地过日子。
可是皇甫妙上这个贱人,坏得口舌生疮,脚底流脓。
她竟然怂恿皇甫云偷入皇子府,毁我清白,还威胁我,要是敢把这事说出去,就诬陷老四是我与外男私通生下的孩子。
这种事情,百口莫辩,一旦王爷生了疑心,我跟儿子如何活得下去?
之后,皇甫妙上不断给皇甫云机会,一直欺负我。
直到王爷当了太子,进了东宫,他才没有机会作乱了。
只是,皇甫妙上当了太子妃,生了二皇子,一心想让二皇子当太子,就怕东宫再有男孩出生,做了许多坏事。
还是太后看不过眼了,出手干涉,皇宫才能有后继这许多孩子。
第三段,写得是这次事件的爆发原因。
蝼蚁尚且贪生,若不是万不得已,谁愿意死?
这么多年,皇后不断的逼迫我,压榨我,我都忍了。
不是我不肯拿出财帛补贴儿孙,而是时常被皇后勒索,实在没有什么家底。
她让我选林氏当儿媳,我听了。
她让我冷淡亲生儿子,我做了。
她让我打压老四,不准威胁她儿子当储君,我也认了。
她现在收了十一皇子当儿子,自然想让淮安王当太子,她当唯一的太后。
所以她要为新儿子扫清一切障碍,视老四、老六都是眼中钉肉中刺,除之而后快。
我孙女与王家订亲,本是一件好事,我没见过王家那孩子,想来定是好的,要不然,陛下也不能欣然赐婚,贺才人和十四公主也不会硬要抢这门亲事。
皇后本来要打击老四一家,就用前尘往事来逼我求陛下退亲,一来,进一步离间我们母子关系,二来,满足她一贯损人利己看热闹的恶毒心思。
皇帝把德妃的遗言折叠好,放进袖袋。
男人最忌讳的是,一是戴绿帽子,二是有人害他的孩子,皇后倒是都做到了。
德妃的手册是个人笔记,人死账销,不管她怎么想,皇帝也无所谓了,就不看了,直接扔给老四留个念想。
倒是那本关于皇后罪行的证据,他要好好看一看。
一页页翻过去,皇帝气得头上的青筋直蹦。
第一件,竟是给太后用禁药,加速她的死亡,原因是她恨太后,以前压着她就算了,竟然在她儿子病重时,不肯痛快地赐下仙药。
第二件,是当初,她为了保证儿子的权益,弄死了不下十几个后妃腹中的孩子。
第三件,在宫里拉帮结派,简直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因此,害死了五六个低阶的受宠后妃,连四妃也深受迫害。
证据中,有人证的口供,有几样害人的药及其出处,使用方法,实施的地点和时间。
皇帝让宗正寺出面,把皇后关押。
稍后,亲自审问皇后,宗室的几个德高望重的老王爷旁听,松年大总管亲自记录。
最后,得出结论,皇甫妙上,不止不配为一国之后,也不配为人。
必须废后,并且重处。
稍后,又有旨意下达,皇甫妙上罪大恶极,狠毒偏执,无德善妒,不仁不孝。
用禁药害死太后,还残害皇嗣,逼迫后妃。
她目光短浅,手段下流,妄想左右立嗣,证据确凿,废后位,赐毒酒。
洛川王皇甫一族心思歹毒,教女无方,在谋害太后,残害皇嗣的事件中,积极参与,提供药物、人手。
皇甫家罪大恶极,褫夺洛川王爵位,灭三族,大坑葬于都城西北二百多里的伏兽山。
皇甫云处腰斩弃市,不许入葬。
一时间,都城又是一番血雨腥风,杀得让人心直惶惶。
随后,又有旨意下达:收回楚王府,皇孙李承康得了淮南申州的封地,即刻去封地就藩,太子妃陆寿长改称楚王太妃,随儿子前去申州封地养老,无旨不得返京。
收回淮安王府,十一皇子李景显分得了远在西南姚州的封地,旨令他端午节之后,领着家人去封地就藩,无旨不得返京。
他的太子梦破灭了,还因为皇后的牵扯,再没有任何想望。
楚王是九岁的小少年,不过他属于早慧的孩子,临行前,拜谢了皇祖父,许诺一定会把楚王太妃照顾好,也希望皇祖父保重身体、长命百岁。
皇帝感动,看他们孤儿寡母的可怜,又加赐了几车钱帛。
别人如何不清楚,楚王太妃陆寿长一颗心终于放到肚子里了,在都城这个政治旋涡里,她每天都害怕。
同时,五皇子府,越王妃松了一口气,废后的下场不好,楚王与太子妃都被遣去封地。
李承康这个庶子,就是过继给太子夫妇,也不可能当上皇太孙了,威胁不到亲生孩子了。
淮安王临行前,跪见了皇帝,只说了一件事:“父皇,儿臣此去姚州,今生怕再也见不到父皇了。
临行前,儿臣有心里话说,儿臣想当太子,不过是想给亲娘平反昭雪,她是被郑淑妃陷害的。
她在冷宫里,缺吃少穿,长年忍饥挨饿,死得极惨。
她跟父皇一场,有这样的下场,还不如跟着世上的贩夫走卒,儿臣替她不值。
淑妃此人,比废后好不到那里去,甚至因为有郑家暗中支持,更加刁钻狡猾,更加手段阴狠。
若是六皇兄做了新君,父皇且看您其他后妃与孩子的下场。”
说完,磕了头,大笑几声出宫了,把皇帝气得倒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