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过年了(1/2)
曲夫人撇嘴,有些不以为然,但是她一惯听丈夫的,在外人面前更是要给面子。
于是皮笑肉不笑地道:“大人,你多心了,我又没说什么。
我是想交待去的人,今日雪大,路面打滑,让他们小心些。”
腊月里,连着下了几场雪,从昨日傍晚起,雪又下起,没有停的意思,可遍地的冰雪也影响不了过年的喜庆。
因为皇帝理智,对后宫选美事件处理的仁义,臣子们心服口服,赐的几桩婚事也很合情合理,小夫妻过得比较和美。
这个年过得极好,都城内外,都是喜气洋洋。
达官显贵们送到皇宫的年礼,比往年厚实,好东西堆山填海的。
皇帝心情也极美,这才对嘛,君臣和和美美,你敬我一尺,我回你一丈。
王侍郎心情大好,早就安排着给所有主管、下人、庄丁发了岁终奖金,又准备了不少过年红包。
进了冬月,就让小北山在当地县城的纸坊订了一批灯笼,一批炮仗、烟花。
让府里和小北山那边都挂上灯笼,到了正日子,在村外操场上燃放烟花,大家乐呵一下。
王侍郎心情好,有三个原因,一是,皇帝英明了一回,女儿安全了,可以从青衣君祠接回家,陪在身边。
二是,小北山今年的收益,比他当二十年官的俸禄都多,而且还有持续性。
妹妹的心思他懂,就是希望自己唯一的哥哥家过得富裕,少看别人脸色。
三是,因为他家两位公子很争气,金榜题名了。
两个儿子瞒着他回来,参加了启辉二十年举办的春闱。
也不知道是运气好,还是在太外公身边长了学问,反正是都上榜了,中了进士,就是名次比较靠后。
全榜一四十一名,老大是三十六名,老二是三十九名。
东陈国能当官的途径挺多,大致有以下几种,有推举入仕,举孝廉可,大儒推荐可;也有余荫入仕,宗室成员,父、祖五品以上官员,可允许家中子弟通过祖荫入仕;也有特殊渠道入仕,如外戚、尚主、宦官等;也有外门入仕,以医术、技术、武术、献策、献宝等得朝廷录用。
不过,参加科举入仕,公认这是进入官场最好的途径。
比余荫和杂流入仕都强,谁说出来都可以挺着胸脯说,下官通过科举考上来的,是天子门生。
王侍郎一门双进士,加上他,还有王院长或子安大人,甚至连王御史,都是进士及第,这样几代人均以科举入仕,可以算作书香门第。
要是后继子弟争气,也都从科举入仕,再多几代,就能算作官僚世家。
这其中要是出几个能臣要职,对自己家门第的提升大有好处。
自己就两个儿子,现在都有着落了,王侍郎当然高兴。
要是在以前,王家还不得大摆筵席的庆贺。
只是去年呢,皇后闹着要选美进宫,都城里的豪族世家,达官显贵,家里有女儿的都是人心惶惶。
那段时间,流行婚嫁风,自然也有人家想榜下择婿。
全国数以万计的举子,进士一共也就上榜四十一人,这是全国的精英分子啊。
只要未婚,就有人来抢,甚至有婚约的,只要未娶进门的,就有人打上主意,自然也有人家盯上了他家两位公子。
东陈国里,大多数儿女亲事都是家长或宗族做主,想跟王家做亲,王院长是做不了主了,只能去找王侍郎,也有人找曲夫人,想搭亲家。
曲夫人知道自己脑容量小,怕丈夫儿子埋怨,不敢应承,全推到王侍郎那里。
王侍郎那时候知道自家姑娘被皇后盯上,想弄到宫里控制起来,正是心里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呢,哪有功夫考虑儿子们的亲事,不管是谁,一律拒绝。
现在闲了,才想起两个儿子来,一问才知道,这两个人因为进京赶考的事,就怕他父亲有空了收拾他们,早去青衣君祠躲了。
难怪两位公子心虚,他们没有事先跟父母商量,且太外祖和白先生说过,他们火候不足,恐怕成绩不理想。
他们年轻气盛,觉得要去试一试,大不了落榜嘛,正好见识一下,才知道自己差到哪里。
没想到,运气还不错,出的题目他们都读过,写文章时也顺利。
最后的结果,双双上榜,不过,成绩确实比较靠后。
王侍郎装模作样地沉着脸骂了几句,其实心里很畅快,嘴角直抽抽,恨不得笑出声来。
看了看天色,吩咐人:“长生,你去一趟青衣君祠,叫两位公子回家吧,过年了,在外面不成样子。
哦,天冷,准备个车吧,能避风,车里生个大炭盆,再拿两条搭被,盖上腿,省得老了膝盖痛。
去的时候,把新出炉的点心拿上一些,还有咱家的好水果,别叫路上饿着了。”
长生连着应了几声是,心里想,大人这是高兴了吧。
嘴上骂儿子,一说去接儿子,想得可真周到,又是炭盆,又是点心、果子。
青衣君祠离都城一共就三十多里,就两位公子的身手和骑术,不到一个时辰就到了,还备什么马车。
王院长家收到年礼,一看礼单,异常丰厚。
猪肉四扇,整羊八只,牛肉二百斤,白条鸡三十只,白条鸭三十只,大鱼三十条。
水果三十筐,番薯三十筐、菌菇类五筐,萝卜白菘百十筐。
另有给长孙夫人的养老费用六百贯钱,一对黄金绞花镯子,一套新衣服。
长孙夫人得意洋洋,儿子太给面子了。
面对王家其他人,她说话也分外刻薄:“哎哟,还是我家先儿厉害,以前在这个家,被长辈压着,有能耐也使不出来。
谁知道过继出去这么好,现在单过了,这家里弄的,比那些世家贵族的府第也不差啥了。
瞧瞧,这年礼送的,真是全乎,过年都不用添补什么了。
我的两个大孙子,争气呀,双双中榜,那可是进士及第,天子门生,以后那前途,一片光明。”
王院长恨恨地瞪了她一眼,王善先争气,这女人得意过了头。
老爷子心里又后悔,当初为啥一时冲动,写了断亲书,明明想着要靠长子顶门立户的。
老娘是个糊涂的,大哥家的姑娘是个会挑事的,要不是她们,本院长跟善先也没什么大矛盾,善先能干,现在发这么大财,还不都是家里的。
想到这里,懊悔更甚又无可奈何,一甩袖子扭头就走。
长孙夫人也不去哄他,今时不同往日,老东西生气也是白生气,开弓哪有回头箭?
一面乐呵呵地显摆,一边指挥着家人,把年礼收起来。
王侍郎想着儿子们的前途,还得跟吏部的熟人打个招呼,在关键时候拉一把。
让家里备了一份大礼,得意洋洋地去找吏部侍郎魏大人,拜年去了。
魏大人让人收了礼,看王侍郎那个得意劲,心里一个劲的泛酸,可知道你有两个好儿子了。
真要有本事,考个状元、探花啥的,不就是挂车尾的成绩吗?
我家娘子的内侄,可是考了第九名,可以进翰林院,我们显摆了吗?
想归想,面上还得客气,这一冬天,没少白吃王家送来的蔬菜果子。
夫人还喜欢他们家的花鸟,前些天到青衣君祠游玩,白要了人家四盆牡丹,一对鹦鹉。
这都是人情世故,不要钱就欠了人情,有机会得还的。
这不,人家上门来,肯定是想让自己帮忙,把两个小子的前程安排得好些。
不过,这是他的职责范围,要是能帮忙,肯定会帮着说话。
魏侍郎道:“王兄,你家两个小子争气。
咱们这么多年了,没啥好说的,要是能帮忙,兄弟肯定义不容辞。
只是,吏部有四皇子协理,也不是兄弟一个人说了算,上面有杜尚书大人,下面还有不少管事。
王兄要是有数,挨家去拜望一下,这人啊,见面三分情。”
王侍郎点头:“多谢魏兄提点,这些人情世故,兄弟懂的,肯定挨家去瞧。
只是吴王殿下,一向跟下官没什么往来,不知道能不能巴结得上呢。”
魏侍郎笑笑:“咱们这关系,还是明说得好,王兄可别恼怒。
之前,令妹是六皇子妃,王兄就是梁王殿下的人,吴王殿下自然对您敬而远之。
现在不同了,大家虽不敢明说,都知道令妹可惜,两家已是仇人。
王兄人又能耐,其他皇子对您可感兴趣得紧。
王兄敢登吴王殿下的门,他怕要倒履相迎了。”
两人相视而笑,忽然,一对白鸽从门外飞进来,落在王侍郎肩头。
王侍郎一看就笑了,这是大白二白,两个家伙的记性很好,这是还认得旧相识呢。
魏侍郎兴奋地道:“大白二白记性真好,这两年,它两个给兄弟带来不少乐趣,每年都生两窝蛋,成活率有九成以上。
如今,都繁育了好几代,大白二白都当上太爷太奶了。”
三百里之外,小北山也开始准备过年。
王侍郎给的年终奖不少,那些主管和护卫给得最全乎,除了铜钱,还有鲜花、干果、水果、黄糖、食盐、肉类、大米、黄米、麦粉、豆类,十斤豆油,十斤菌菇,二十斤粉条,二十颗白菘,八十斤萝卜。
普通的庄丁和长工、短工,根据工作时长和贡献,也给发了相应份额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