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26章 惜雪金玉店(1/2)

王侍郎道:“老弟最不喜欢这些装神弄鬼之人,以前的国师不是好东西,这胡僧也未必就是好人。

何况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莫不是哄骗太后,拿了钱一去不回了吧。”

马太监叹口气:“还真不好说,咱家也怕胡僧来这出。

胡僧留下的药,省着点吃,还能将就半年吧。

不过咱家私下里觉得,太后好似特别依赖那药,一日不吃,就呵欠连天,无精打采,浑身酸痛,估计那药不是什么好东西。”

王侍郎道:“太后都年过七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嘛。

到这份上,身体自然走下坡路,强行用药吊着,燃烧现在,必然透支未来。”

马太监点点头:“可不是,自古以来,甭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士农工商,没有听说有哪一个能长生不老的。

不过啊,太后生来命好,有高高在上的尊贵地位,有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当然舍不得了。

咱家的亲娘就是个命苦的,为了给男人看病,把亲生的儿子女儿都卖了。

男人病一好,反而嫌弃她无能,天天没个好脸色。

咱家后来在宫里混得不错,到了太后身边当值,给家里捎了几回钱,我爹就找了个小的,天天把我娘当佣人使唤。

我娘生了病也不给瞧,她病重时实在痛苦,就投了河。

我爹还瞒着我,继续跟咱家要钱。

我姐姐被卖到一家大户人家当丫头,后来那家的公子科举上榜做了京官,全家人搬到都城里来。

我姐也混成了管事娘子,费了挺大的事,见了我一面,把家里的事说了,咱家才知道。”

王侍郎也深为感叹,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呢。

两人喝了几杯酒,王侍郎道:“马哥,您说,胡僧秘药真得对楚王的病有效果吗?

太后要是舍不得,皇后会死心吗?

要是那胡僧一去不回,太后那边可怎么办呢?”

马太监道:“你操的那份闲心,也不嫌累。

楚王打小身体就不好,不是皇家条件好,早就没了。

能活过现在,有王位,人人都抬举;有富贵,亲王俸禄异常丰厚啊,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那储君之位那么好坐的?

皇帝那么好当的?

咱东陈国地大物博,年年事情一大堆,不是东北雪灾,就是西北报来旱灾,时不时的又有江南水灾。

咱家听说,灾区的百姓过得都不是人日子。

每每有了灾情,当皇帝的最着急,不但要安抚灾区百姓,防止他们活不下去造反,还要监督那些贪官污吏贪占挪用救灾款项,地方豪强趁机囤粮涨价。

更别说,周边几十个胡族,对中原虎视眈眈。

分封的藩国,常常有不臣之心。

就楚王那个身体,能应对得过来吗?

皇后啊,是个贪心不足的,她跟太后这样闹腾,咱家也害怕,就怕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啊。”

王侍郎道:“人家两个上位者争,怎么也不能祸及到您呢。

您这是杞人忧天,怪不得天都这么热了,您还伤风。”

马太监苦笑:“嗐,咱家这是害怕,躲出来了。

你不知道,太后身边有皇后埋下的人,要偷秘药呢。

太后放的地方隐秘,一时不好得手。

皇后着急,开始重金收买太后身边的人了。

要是找到咱家,你说咱家应是不应呢?”

两人又饮一杯,王侍郎叹道:“怪不得马哥您要借病出宫休养,真是聪明。

这种事,成与不成都是个死。

皇后找你,你不答应,得罪了她,她怕事情败露,必要杀人灭口。

你答应并且办成功,太后知道药丢了,肯定要彻查,一经查出,肯定活不成了。

而且,即使太后没有查出来,一定也能想到是皇后的手笔。

皇后为了事情有个交待,要么杀人灭口,要么把那人推出去做挡箭牌。”

马太监点点头:“所以,咱家现在躲一躲,等结果。

要么,楚王一命呜呼,皇后自然就不需要药了。

要么,胡僧按期返回,带回来秘药或药方,多配一些,双方都吃,生死由命。”

这次小酌,王侍郎掌握了宫中的一些情况,心里有了点底气。

王雪跟她父亲提议,自己对珠宝首饰设计有了心得,想在延寿坊买下一个宅子,开一家珠宝店。

王侍郎思忖良久,答应了,他受妹妹王善一的影响,觉得女孩子有点事做很好,不要成天窝在家里,只会些家长里短,养得心胸狭窄,目光短浅。

没看跟他有生意来往的韩五娘,一个女人顶门立户,偌大都城,没有人敢小瞧她。

王侍郎想得挺好,却没料到,都城里寸土寸金,又实行坊市制度管理,合适的宅子非常难弄到。

延寿坊位置很好,在西市东南角,里面全是珠宝首饰店,都是各处有权有势人家开办的。

在这里,能工巧匠云集,各种材料齐全,各家有各家的绝招,只要你能想出来的款式,就有人能画了图稿,给你照样做出来。

不过,想在这里弄个店铺可不容易,首先要有人肯出让,其次,转让费贵得吓人。

王侍郎没法子,就传信给袁家舅父问问。

袁家舅父看了信,微微一笑,他心里有个想法,让女儿袁惜时跟王雪合作,给小雪当掌柜。

袁阔娶了师姐刘南台为妻,两人情投意合,有一个女儿,四个儿子,女儿袁惜时是长姐。

凡事物以稀为贵,家里姑娘少,自然特别疼爱。

在家娇生惯养的长到十九岁,嫁人时找的西河池家长房嫡长子。

两家门当户对,夫妻才貌相当,婚后处得还好。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成婚不到二年,池大公子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医治得不及时,感染了,年纪轻轻就去了。

留下未亡人,还没孩子,袁惜时境况尴尬,在池家勉强度日。

偏偏那家的祖母是个迷信的,听了一位什么狗屁大师的谶言,非说袁惜时克夫,竟要她陪葬。

袁姑娘出身大家,母亲刘氏还是武术世家的姑娘,受母亲影响,她从小习武,性格刚烈,怎么受得了这委屈。

她嫁妆丰厚,陪嫁的人也多,身边有自己的卫队,一边把她的院子护得死死的,一边用上了飞鸽传书,顺着袁家货栈点传达西北。

袁阔是什么性子啊,当初姐姐四娘出了事,他还挺身而出,何况这是亲闺女。

袁惜时的四个弟弟性格外貌都随他们爹,比较刚硬。

且从小练武,不说骑射无双,都是以一挡百的水平。

敢动他们家唯一的女孩,就是捅了马蜂窝。

刘夫人领了四个儿子,点五百人,连夜急行军,不到两日就赶到西河,先报了官府。

让官府出人,领着他们到池家,跟池家宗族说事。

池家虽是西河大家,家里出了一些文官,在武力上明显不如袁家。

打不过,只能老实地坐下来说理。

这种事,无论从律法还是人情上,都说不过去。

人家辛辛苦苦养大的姑娘,凭啥给你家陪葬?

要是夫妻情笃,个人自愿还好说。

明明是妖人胡言,草菅人命嘛。

池家老太太还要闹腾,被袁阔的夫人刘南台上前就打了几个耳光,顿时两颊红肿,牙都打掉两颗。

池家人不服,几十个女眷上前撕扯,全都不是对手。

袁家长子还笑:“你们池家鼠目寸光,也不打听打听,我外祖是西北的武林名家,南台刘家。

家中男女人人习武,丫头能当将军,佣人能做先锋,门徒家人数千,能震慑整个西北绿林道。

我母亲更是刘氏长女,家中翘楚,武功之高,在家父之上,西北都知道南台女将军,在江湖和军中都有威名。”

官府也明确表态,人命关天,必须尊重女子个人意愿。

这种情况下,短婚无子女,按律法规定,以后女子想守节,想改嫁,都由自身做主。

要是归家,女子嫁妆归个人带走。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