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天打雷劈(1/2)
王氏兄弟一行人到了都城,家里的灵堂早布置好了,王雷夫妇先去吴王府报了丧,回来就披麻戴孝的,给母亲守灵。
王院长去了一趟福寿山,请风水先生给择了一处好地方,准备建王家祖坟。
刚好建造福寿村的工人都在,拉出一部分先修坟地。
准备新丧加迁坟,把王御史这一辈的坟都迁过来,王子安的坟也要这次迁过来。
其他的人,就由各家自己决定要不要迁过来。
王元娘住到自己的宅子里,先选一个聪明的小鼠,许给一小盆黄豆,让它脚上带个纸条给刑部大牢的王尚书。
纸条用得是长孙家的秘文,即使被人截获,也未必能看明白。
即使看明白了,也没什么出格的内容。
就几句话,大哥,老实呆在刑部大牢,不要急着出来,外面的事由妹妹处理。
王尚书住的牢房算是干净的,一个单人木板床,上边还有一个小草枕,一条薄被子。
床边有一张小方几,有水碗和水壶,还有笔墨纸砚。
这已经是慈孝贤妃授意,特别厚待了。
牢房条件就这样,牢房都是泥土夯筑,耗子是能进来的。
那只小鼠看着王善先的画像一天了,总算有点印象了。
它为了黄豆也是拼了,从地下纵横相连的鼠道中找到了王尚书的牢房,累得半死。
王尚书看着一只小鼠对他吱吱叫着,伸出前脚给他看。
王尚书自然知道妹妹的能耐,猜测可能是妹妹的手笔。
从桌上拿了一块蒸饼给小鼠,把它前脚上的纸条解下来,看了一眼。
写了一个纸条绑回原处,就回一句话:悉听尊便,哥都配合。
王善惜收到回信,心里有数,估计他哥条件尚好,还有笔墨纸砚使用,肯定是优待的。
知道皇家不是真心要杀大哥,心里暂时放心了。
王元娘模模糊糊地感觉道,青青和它的孩子或许不一般,是被天道宠爱的一族,有青蛇坐镇,福寿山才会名副其实,小北山和潜秀山才会风调雨顺。
就算是一种心理暗示,对一个家族的团结和信心,也是好的。
她让青青出空间召唤二青它们,想让二青去小北山驻守,三青去福寿山坐镇,四青将来去潜秀山驻守。
让王一和负责,在小北山选一处风水宝地,水源丰盛、背风向阳、景色优美,修一处神祠,供应蛇神,以求风调雨顺。
让王霆负责,在福寿山的水源最好处,福寿书院的旁边修神祠,供应能佑护王氏一族的蛇神。
王尚书还在刑部大牢,曲夫人尸骨未寒,王雷夫妇在家守灵。
王家的护卫和仆婢有点惶恐,只能唯元娘小姐的命令是从。
王元娘在青衣山见到二青、三青、四青时,吓了一跳。
几年不见,这三个家伙体型怎么这么大,这还是蛇吗?
说是巨蟒还差不多,要说是龙也有人相信呢。
三条蛇还认识王元娘,很亲热的用舌头舔王元娘的脸,二青还想让青衣君骑到它的背上。
它们见了青青,探头过来用头拱了一下,表示亲热,青青使劲呲它们,没看老娘还伤着吗,滚一边去。
王元娘问二青:“都去什么地方了?
你这么大身躯,吃什么为生,能吃饱吗?”
二青也叹气:“青衣山太小了,吃不饱,二青到蜀地大山里,勉强能吃饱。
不过,当地人很害怕,总想把二青赶跑或者弄死。”
三青到了江浙的山里,本来还好,有很多鱼和蛙类吃。
这两年发大水,粮食欠收,人们也抓鱼蛙吃,它有些吃不饱了,而且那些人看到它也是害怕得很。
四青在滇地的大山里,抓些鼠类和蛙类为生,也是过得艰难。
它回来的这一程,都是万分艰难,夜行昼伏,饿的够呛。
王元娘叹口气:“那你们不早点回来,空间里有的是吃的,何必在外界受罪?”
二青沉默了,它不能告诉王元娘,青青是女娲后人,它可以住在女娲幻化的芥子珠里。
而扶摇身上有伏羲的血脉,只是血脉传到现在,已经很稀少了。
就是这样,也只有青青能生下扶摇的后代。
只是这些后代,雌性能长期活在娲皇的怀抱里受庇护,雄性却要自己讨生活,这是娲皇当年的指令。
王元娘是凡人,寿命有限,说给她也未必相信,也没有必要知道。
王元娘说了自己的打算,三条蛇沉默一会儿,同意了。
有人奉养,当然好过自己讨生活。
它们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风调雨顺的本事,应该是没有吧,要不然,江南怎么发大水了呢?
王元娘也不清楚,反正就是直觉上让它们安置在王氏的地盘,互相帮扶吧。
小北山的神祠最先修好,就一个大四合房,前面是一个大殿,弄了蛇神的雕像。
当初为了这个雕像,让王一和看了一眼二青的样子,把王一和吓得头皮发麻,一直以为是龙呢。
拿了王元娘给的二青画像,请巧手匠人雕好了像,设了香案,上了供品。
殿后是一口深井,水不深,侧面有一个地道直通后面山上,二青闷了可以从这里去后山转转。
井里面竖了一根上好的石化阴沉木,二青平日可以盘踞在上面休息。
井上盖了一个小亭子,一为了掩人耳目,二为井里搭阴凉。
塔边种植了一圈蛇桑,是为了防蚊虫来骚扰。
神祠院里种满各种兰草、绿萝,布置成蛇类喜欢的环境。
约好平均十五天左右,投一只上好的羊喂养二青。
说也奇怪,神祠开光的那天晚上,二青进入深井。
天空就闪过雷电,隐约有雷声传来。
众人吃了一惊,还没过青龙节呢,哪来的雷声啊?
后半夜,下了一场雨加雪,众人更是深信不疑,这是蛇神带来的天象。
之后,福寿山的神祠也修好了,三青入驻之后,也有电闪雷鸣,大雨纷飞,众人皆惊。
因为曲夫人的丧事没办完呢,潜秀山暂时没人修神祠,四青也只能暂时呆在空间里,天天缠着青青。
把青青烦的,见了小儿子就呲牙吐气的发脾气。
过了上元节,皇帝赶紧把高平王遣去封地,这个惹祸的东西,看着心烦得很。
各部恢复了正常,该上朝上朝,该上衙上衙。
只是人们都背后在议论礼部王尚书家的事,一大半人还是蛮同情王尚书的。
同情归同情,还是要离王家人远一点,观望一下皇帝的态度再说。
渤海高氏本来来犹豫要不要退亲,现在看王家落难,他们可不想跟王家有牵扯,就同意了退亲。
王家给的那部分聘礼也不愿意退还,只退还了婚约和信物,说王家违抗圣意犯罪,耽误了他们家姑娘,要赔她家姑娘的损失。
渤海高氏这种行径很让人看不起,两个媒人也觉得面上无光,淳于大人只骂不要脸。
搞得高蚑大人捂着脸,先告辞了,发誓以后再不管本家的破事。
王霆苦笑:“淳于伯父,无所谓了,婚前能认清一家子的嘴脸,比过门后再闹强多了。
也没有正式纳征,不过一两万贯的财物。
王家虽不富裕,也没放到眼里。”
慈宁宫里,皇帝按着太阳穴,问道:“王善先还是没有吐口?
他犟个什么劲呢?
胳膊还能拧过大腿去?
难不成还指望着朕跟他低头。”
说完了咳嗽几声,让人把太医配的药丸拿过来,这几年天灾不断,儿女们还不省心,他时常有眩晕与头痛的症状,太医认为肝阳上亢,痰湿内阻,气血不足。
配了些丸药,还得增强锻炼多活动,让全身气血运行。
偏偏几个旱灾严重的灾区发生了民变,几个刺史郡守纷纷上书,要求朝廷拨救济款和粮草赈灾。
滇东北又发生了冲突,南诏段辉部扣留了吐蕃运过来的牛羊,却没有发茶叶过去,两族干起来了。
吐蕃搂草打兔子,把路过的东陈国土也洗劫了,蜀南的驻军与陇右的部分驻军都上书要开战。
皇帝天天忧心,病情一点也没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