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强人所难(2/2)
宫宴依旧热闹,皇帝却没了前几年的兴致,敬过几杯酒之后就找了个借口,回屋歇着去了。
男席由齐王和吴王主持,大家也都规规矩矩地宴饮,说些吉利话。
女席设在坤宁宫,这是前皇后住过的地方,高大而庄严,又有几分奢华。
自皇甫氏没了,也没有再立新后,坤宁宫就空置了。
过年,有许多女眷进宫,需要宽敞温暖的大厅,这里条件比较符合。
慈孝贤妃就奏请皇帝在这里开宫宴,款待女客,皇帝也答应了。
慈孝贤妃听闻皇帝回寝宫歇着了,怕他累着了或是身体有异,就失陪一会儿,由秦贵妃坐镇,自己去看看陛下。
秦贵妃因为自己的私密事被人知晓,不知道谁在暗处威胁与她,着实消停了一阵。
但是,因为王善惜的事,她心里对王家人还是很讨厌的,虽不至于明面上跟王家人过不去,可是对他们的态度非常冷淡。
心里还暗暗盼着王家的亲朋好友倒霉,她才解气呢。
王雪也跟着母亲来了,喝的差不多,忽然有一个面生的小宫女,塞了一张纸条在她手里。
王雪一看,是清河崔氏二房嫡出的七公子崔柏写给她的,邀她到坤宁宫的墙外一叙。
王雪脸一红,她是对崔七郎有点意思。
那人长得极好,书读得明白,出身又高,是都城女子心目中的郎婿首选。
可是崔氏眼高于顶,娶媳嫁女须得门当户对的五望七姓人家。
连出身陇西李氏的公主、县主还不满意,一直挑挑拣拣的。
平常官宦人家的女子,怕是连考虑都不考虑。
王雪是个传统的女子,在思想上还不如她几个姑姑放得开。
既然家长都不同意,这婚事就成不了,私下往来没有好结果。
奈何崔七郎对她上了心,经常给她送书信,抄诗文。
崔家长辈知道了,倒认真考虑起来。
赶上这两年的旱灾,各家的家底都受影响,崔家也不例外。
他们家最爱书籍古董,又喜琴棋书画,全是烧钱的爱好。
除了当官的俸禄,就是职田和妇人的私产有出息,外面看着风光,其实经不起动荡。
经过都城旱灾,物价飞涨,除了一堆古董字画,库里基本上空了。
他们一直自视甚高,先帝让他家姑娘进四皇子后院的时候,他们搞三掂四的,把皇家得罪了。
偏自己家的人毛病一堆,让先帝抓住把柄,不得已,把家里的嫡次女送进吴王后院当了庶妃。
这件事,让其他几家有头有脸的人家笑话,崔庶妃在吴王府也不得脸。
汝南王氏的名头是差了点,可王尚书几家混得不错,王院长和王尚书上了三品,王将军上了四品,王家的两位公子也当了州官,王大公子还成了吴王殿下的女婿,前途还不错呀。
而且,王家特别实惠,这些年经营山庄和青衣君祠,赚不了少钱。
有小道消息,这次旱灾,他们家倒卖粮食,发了横财。
现在都城旱灾虽然过了,不过其他地方的天灾还在持续,粮价一直居高不下,崔氏的名头再响,也不能当饭吃啊。
崔七郎这种大家族出来的贵公子,哪有什么真情实感?
他父亲是二房长孙,妻妾三个都是能生会养的,有九个儿子,五个女儿。
他是家里第四个儿子,在本族排行第七,排在中间的孩子最不好办,既不能做继承人,又不得父母宠爱。
他就是长得好,会读书,自然想借此找个能耐的岳父,靠着大树好乘凉。
王雪决定,一动不如一静,她和崔七公子也没有真正的交往过。
不过彼此偶遇时,双眸相对,有过一丝动心。
何况这是皇宫,她是跟母亲来赴宫宴的,在宫里私会,让人知道了,还有脸在都城呆着吗?
另外,她也有点狐疑,崔七公子不是皇亲国戚,也并未入仕,还是成年的男子,怎么能入宫的呢?
过了一会儿,那个小宫女又来了,她皱着眉小声问:“王家小姐,您没看到崔家公子的纸条吗?
怎么坐着不动?”
王雪小脸一红,有些恼怒:“你不过是个小宫女,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管别人的闲事做甚?
你要是不知道自己的职责,臣女就会奏报慈孝贤妃娘娘,治你的罪。”
小宫女面色阴狠,出言挑衅:“你们这些贵女和世家公子,真是好玩,明明早就勾搭了,偏还装作冰清玉洁。
就会拿奴婢们开涮,公子没意意,给什么钱?
小姐没意思,收什么纸条?
你们这些贵妇女,就爱装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