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新婚第二日(1/2)
第二日一早,王雷有闻鸡起舞的习惯,笑着看了一眼还在睡梦中的小丫头,也不惊扰她,自己练功去了。
王霆停下手中的秀月剑,调侃道:“哥,人都说春宵一刻值千金,才结婚第二天,你咋还这么早就起来了?
干脆别练剑了,回去陪着郡主吧。”
王雷白他一眼:“还敢笑话哥呢,你小子的好事也快了,到时候半斤八两,谁也别笑话谁。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不是病得起不了身,就得坚持锻炼,身体才是人生最大的本钱。”
两人对练,到天色大亮,两人抹一把额头的汗,各自回屋洗漱了。
广平郡主已经起来了,她的适应能力较弱,此时手脚还有些无措。
看见丈夫进屋,心情才放松一些,雀跃着起身,往他怀里扑。
王雷接着她,小声道:“等一会,响哥先去洗漱,刚出了一身汗,再薰着郡主。”
广平虽然不觉得丈夫身上的汗味难闻,不过人家说要洗漱,赶紧放行。
今天还要拜舅姑,等大朝会散了,还要进宫谢皇祖父赐婚之恩呢。
因为儿子大婚,王尚书请了几日假,也不用上朝。
上房的小客厅里,王尚书夫妇正襟危坐,等新人来见。
王尚书对夫人嘱咐:“夫人啊,咱两家订亲好几年了,总算是娶上媳妇了,挺不容易的。
广平郡主是吴王殿下的长女,有从一品的郡主封号,比我这正三品的尚书品级还高。
她不是一般的新妇,你要对她客气一些,千万不要鸡蛋里挑骨头。
她要是一恼,回头向吴王殿下告状,就麻烦了。”
曲夫人翻丈夫一个白眼:“知道了,人家娶媳妇是为了操持家务,生养孩子,没事还能摆婆母的款。
咱家娶媳妇是娶个祖宗回家供着,还鸡蛋里挑骨头呢,不反过来就不错了。”
王尚书笑道:“说得没错,这儿媳妇是皇家成员,皇帝的亲孙女,天地君亲师,君在亲上。
幸亏吴王殿下现在还没封太子,更没有登基,要不然,广平就是大公主,咱们先要给她行国礼,她也受得。
如今,咱就含糊着吧,她愿意行礼,咱们就受着,不愿意行礼,咱们就笑笑免了。”
广平在心里也合计了,父王眼下还没当上储君,吴王妃杨氏又不是自己的亲娘,自己的身份不上不下的。
头一次拜见公婆还是要客气些,就按平常人家的规矩,行大礼,敬茶。
公公是个通透的,他不会难为自己,可要是儿媳妇对他尊敬,他肯定会欣慰,尽心地帮扶父王。
婆母可能不那么通透,更是礼多人不怪,她要是真难为人了,到时见招拆招,有公公和响哥在,应该没什么问题。
双方都有意让着对方,这新婚拜舅姑特别顺利,王尚书接了媳妇茶,笑得合不拢嘴,一直说好,真好,给了新人每人一个大红包。
曲夫人看郡主对她客气,心里也舒服了,接了茶,赏下来一套上好的首饰。
王霆在鲁东常能见到广平郡主,跟嫂子很熟悉,双方笑笑互相行了平辈礼。
郡主知道小叔子喜欢看各种传奇地方志,赠了一部精刻的《山海经》,一本新版《东陈扩地志》。
王雪也跟广平互相行了平辈礼,郡主知道小姑子开惜雪金玉店的,特意找宫里将作监负责金银器和首饰制造的官员,让他们集思广益,给编了一套《东陈宫廷金银首饰图集》、《金银制造技术要领》、《镶嵌技术难点与拓展》,一套有上中下三册。
王雪双手接过,谢过嫂子,翻了翻,如获至宝,露出真心的笑容。
回赠了一条精致的项链,由三十八颗硬金群镶小珍珠的蜻蜓眼穿起来,正中是一颗硬金包镶牛血红珊瑚的大坠子,两边各配一颗硬金爪镶螺化玉的配件,真是重工打造,金碧辉煌。
王霆在一边看了眼热,故意道:“小雪,都是哥哥,可不能厚此薄彼。
二哥要是娶了媳妇,你也得照样给你二嫂打造一条这样的项链。”
王雪笑着看她二哥一眼:“礼尚往来,懂不懂?
大嫂给小雪的这本书,是汇聚了将作监那些大能的心血和技术的。
现在干哪一行,都讲究传承,父亲传儿孙,师傅收徒弟,一般不会往外传。
要不是看大嫂和吴王殿下的面子,他们怎么会写这样的书呢?
要是二嫂给小雪什么,小雪都不白要。
要是个铁公鸡一毛不拔的,又怎么好意思向小姑子要东西?”
曲夫人插嘴:“中直,阿母有些记不清楚了,与你定亲的是渤海高氏的哪一位小姐?
这也有一年多了吧,她怎么从来没有拜见过阿母呢?”
王尚书看她一眼,解释:“渤海高氏自东汉末起兴,南北朝时高氏做过北齐君王,发展出渔阳、辽东、广陵、河南五六个支系。
中直定的媳妇正是渤海一支长房长子的嫡幼女,这一支一直祖居太行以东的棣州一带,离都城挺远的,故尔才没有拜见于你。”
曲夫人问:“原来如此,是谁说的大媒呢?
两家定亲时我因为刚怀了,高龄孕妇怀相不好,感觉不是很妥当,也没去参加。”
王雷道:“这个媒是礼部淳于侍郎给说的,他与户部郎中高大人熟识。
阿父天天说想找名门望族的儿媳妇,冷眼找了大半年也没戏。
淳于伯父就说,五望七姓人家不好办,他们太拿架子,只认出身,连皇家都有些瞧不上,宁嫁门当户对的七品小官。”
王雪道:“淳于伯伯还说了,如果确实想寻其他名门,就给咱家介绍渤海高氏的贵女试试。
没想到一说,高大人还很重视,让高十九娘上都城自己家住了一段时间。
期间,淳于伯父领着阿父去拜见高大人,席间,高十九娘出面献茶,见了一面。
阿父认为还行,跟二哥打了个招呼,二哥也没什么主见,这事就下了定。”
王尚书点头:“高家家主已告老还乡,长房大人高蛤因余荫入仕,如今在沧州任刺史,咱老亲家高耦大人也是余荫入仕,如今在济州成平县任县令呢。
高氏在朝中任职的是二房大人高蚑,是户部郎中,他是先帝在时,通过科举中了进士,留在中书后慢慢调任到吏部的。”
王霆道:“高大人跟淳于大人父子相熟,常有往来,所以淳于大人才敢说亲。
昨日婚宴,高蚑大人也携夫人来了。”
曲氏叹道:“这样说起来也是名门望族出身,想来肯定是知书达理,秀外慧中的。
如今实韧的大婚已过,中直的亲事也抓紧时间办了吧。”
王霆有点不好意思:“阿父,阿母,高家十九娘是高耦大人的嫡幼女,上面有四位兄长,一位长姐,都成家了。
去年棣州一带也大旱,高耦大人的夫人领着次子夫妇、三子夫妇还有十九娘到密州避灾。
可能也是想趁机见一见儿子吧,请青州府学的高夫子出面摆宴,邀我们兄弟去赴宴。”
王雷道:“没错,席间高夫子给双方做了介绍。
高十九娘身形高大丰满,五官长得明艳大气。
听谈吐,应该是读过书的,言之有物。”
王霆叹气道:“那次儿子也见过了那家人了,十九娘人才挺好的,看去是个爽快的性子。
不过,李夫人是个精明过劲的,她上下打量儿子,待价而沽的样子,那算盘珠子打的都快蹦人脸上了。
他们在密州租了一个半旧的宅子安置,三天两头就跟儿子要东要西。
吓得儿子都没敢让他们去潜秀山参观,就怕他们狮子大张口。”
王雷补充:“王家人过了中秋走的,临走跟儿子借了三百担稻子,一百担海盐。
叫儿子看,说是借,跟抢差不多,估计是肉包子打狗,没得还呢。”
王尚书皱眉道:“这么大事,怎么没听你们跟阿父说过呢?
阿父已经跟高蚑大人打过招呼了,也给渤海高氏的家主写了信,再问他们的意思?
目前还没有回信呢。
看来高耦家未必好相与呢,看看情况再说,实在不行了,这件事就搁置两年。”
一家人用了朝食,王尚书去书房处理一些事情。
王雷夫妇就进宫谢恩,皇帝下朝后就去慈孝贤妃的宫里,等着新婚小夫妻。
慈孝贤妃笑道:“这两个月,三天两头的就有新婚小夫妻来谢恩,全是大喜事。”
皇帝看新婚小夫妻恩恩爱爱的,看对方的眼神都是柔情蜜意,心里也高兴。
受了礼,赏了东西,还留小夫妻吃了一餐。
席间,慈孝贤妃看广平郡主的眼神特别慈爱,一直劝她多吃点,又再三嘱咐让王雷照顾好妻子。
最后两人要告辞的时候,慈孝贤妃忽然从腕上褪下一个金碧辉煌的手镯,招呼广平进前,给她戴在手腕上。
广平好奇地打量那只手镯,只觉得古朴而贵重。
众人不解其意,互相看了一眼,慈孝贤妃平常对人挺大方,可是一般也不会给出这样贵重之物吧?
慈孝贤妃说起这个镯子:“这个手镯大有名堂,叫做丰饶之镯,寓意丰收,富裕。
八分宽的纯黄金底条,上面用包镶法,镶了六颗大粒的宝石或半宝石。
有安西的硅化木、琼州的紫水晶、西域的红宝石、蜀地的黄玉髓,室韦的太阳石,骠国的月光石,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太阳、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