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05章 别西北(1/2)

长孙洋看了两人一眼,小心翼翼地道:“当初,因为知道曾侧妃有神仙手段,所以梁王舍弃了明珠,独宠曾秀云,只因为曾秀云能给他带来莫大的好处?”

明珠不想承认自己当初无能,可是又不得不承认,当初确实比不上人家曾侍妾。

就是现在,也未必比得上人家的心计。

要是没有芥子空间,她在曾秀云手下,走不过两个回合。

想到这里,尴尬地点点头。

长孙宇忽然豪爽大笑:“梁王那个势利之徒,只盯着眼前利益,选了曾秀云。

没想到明珠以后也有这般能耐,不比那曾秀云差啊。

怪不得咱家先祖不让纳妾,一直说:惧内三分富,欺妻一世穷。

果然高见,老二你可要长心呢,对媳妇好一点。”

明珠冷笑,她收集到一些龙州发行的铜钱,再找几枚都城用的铜钱,一并交给英英。

英英用仪器检测了,得出结论:铜是精铜,冶炼水平很高,比东陈的精铜纯度更好。

不过,这制币技术还差点火候,模具制作有点小问题,头几模还行,再往后面的钱币,刻字不够清晰,关键那个“宝”

字,好像怪了一点。

反正只要细看看,就能发现与东陈官方发行的货币不同之处。

私铸货币,在什么时候,什么国家,那都是大罪。

派几个乌鸦去盯着点,看那铜矿的位置与开发情况,收集罪证。

这么大把柄在手,就安心些,看以后的情况发展了。

要是梁王与曾秀云在封地安生度日,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各行各路;要是他们夫妻再想着害人,或者需要借力打力,必要时就是置人于死地的物证,让他们不死也脱层皮。

因为还是灾年,过年的各种庆祝活动都取消了,相反,还要为死难者祈福。

过了上元佳节,王善一就有离开陇右的意思。

问过两个小表弟,是要现在跟她上都城进国子监,还是在陇右道州学读书,等明年再去都城?

方舅母听娘家人说,国子监的监生非常厉害,中进士的比例很大,心里早就开始活动。

自家男人是景阳侯嫡长子,将来有爵位要继承,又是陇右道大都督,从三品的职官,儿子们是可以余荫进国子监的,好事啊。

她自从知道情况,就一直埋怨丈夫咋不早点说呢?

又疑心是几个继子有意隐瞒,心中有气还不敢撒,憋屈的要命。

这就罢了,又听崔先生说礼部主管科举事宜,大外甥王善先正是礼部尚书,方夫人更是心花怒放。

有这样得力的亲戚,此时不用更待何时?

马上拍板同意,给王尚书家准备了大礼,连儿子们上京用的东西和仆婢都准备好了。

长孙宇看她一眼,对两个小儿子道:“小七,小八,咱们家在都城里有景阳侯府,你们到都城就住侯府。”

两个儿子对望一眼,郑重点头称是。

方夫人着急道:“那什么,景阳侯府多年没有主家在,就是一些看宅子的老仆。

两个儿子还小,没有独立管过家,怕他们住着不自在。

要不,就住到大外甥家更好,有个什么事情,正好随时请教。”

长孙宇叹气道:“都是大小伙子了,从小习武,上过战场,怕什么?

到都城之后,先去王院长家拜望你们的姑姑,把礼物准备的厚一些。

要是事情妥了,国子监有宿舍,最好住宿舍,多交结同窗和先生,那都是以后的人脉。

不用专门去拜见你表哥,有什么事让你们姑母转达,没事不要去你表哥府上,要避嫌懂不懂?

你们后年要参加春闱,万一成绩好了,有心之人造谣你表哥漏题就不好了。”

方夫人着急道:“唉,不是亲表哥吗?

上门拜望理所当然。

不是说会涉及策论什么的,有什么问题还要请王尚书指点呢。

小姑子是内宅妇人,能转达得清楚吗?”

长孙宇道:“夫人,你懂什么?

王善先跟他父亲不对付,早过继给本族的王子安了,与妹妹表面上不算是母子关系,称一声表哥有点勉强。

再来,善先也没见过两个小表弟,他日理万机的,老去麻烦他算怎么回事?

刚才不是说了吗,要懂得避嫌。

都城里牛鬼蛇神一堆,关系十分复杂,明明凭自己本事考上的,说不得就有人无中生有呢。

咱妹夫王院长人品不好说,学问还不错,他在都城百里之外的千阳书院主持工作,手下有不少大儒和学者,还有许多出类拔萃的学生。

儿子们有什么问题,只管问国子监的先生,先生不能解答的,只须写封信,派人送去找孩子姑父,就会让大儒们解答,说不定比王尚书更专业呢。”

方夫人想了想,丈夫说得也有道理,他比自己年龄大得多,又是当大官的,肯定比自己有见识,他说的话就听着吧。

王善一笑眯眯地看着,夫妻两个在那里你来我往地说话,句句都是为儿子打算,真是母心似水,父爱如山。

两个小表弟面面相觑,互看一眼,凭自己的本事去考,哪有那么复杂。

明年考不过,三年后再考呗。

长孙宇看了一眼两个小儿子,笑着道:“是不是觉得自己本事大,一准能考上啊?

告诉你们,这里头的水深着呢。

天下之大,能人倍出,须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你们可知道人才多少年更新一代?”

两个儿子摇头,长孙宇接着道:“阿父以为,只要七八年就是一代人。

五六岁开始启蒙,识字、练字、识数、背书,读完常用的启蒙书大约十岁上下;只要不是天生蠢才,此时相差不大,考上秀才,争气的大约三五年;从生员到举人到进士,能耐的大约三四年。

三年一举,每次科举都有人上榜,人才生生不息。”

长孙洋插嘴:“七弟、八弟,你们在陇右道这种偏远的地方,免不了做井底之蛙。

要是让你们读了人家江南举子的文章,你们都得自惭形秽了。

而且,光读书、明理、明法、明算可不成,还得懂时事与朝廷政策,揣测皇帝与各部主管的想法与倾向。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学文就是个人的爱好和取向。

让你们去都城,主要是长见识,掌握一下时事动向,看看真正厉害的人写的文章,听听他们的志向,而不是在家闭门造车。”

两个弟弟听完,再次点头称是。

王善一笑笑:“表哥说得对,都城是政治中心,到那里去才能摸准中央的脉搏。

不过,你俩也得巴结巴结表姐我,别的不敢说,你们进考场之后,表姐能让杰哥杰嫂送吃喝和被服进去。

神不知鬼不觉的,一点也不遭罪。”

方夫人喜笑颜开,一连声道:“阿清、阿洁,你们两个快给表姐行大礼,有这样大本事的人罩着你们,真是烧高香了。

以后她说什么,你俩个都得听着。”

两个儿子笑笑,真走过去给表姐先了个礼,玩笑地说一声:“那就全指望表姐扶持了,以后表弟一定听您的话,你说往东绝不向西,你说打狗绝不撵鸡。”

说得在场的人都笑了。

长孙洋又交待两句:“小七、小八,到了都城,尤其进国子监,对同窗师长,要讲礼貌,礼多人不怪。

出手一定大方,不要占小便宜,便宜就那么一点,你占了就把别人得罪了。

咱们家也不差那一点,你们要学会做人情,这比读书更重要。

碰到同窗有困难,能帮的帮一把,自来锦上添花没人见,雪中送炭有人念。”

这话说得在理,在场的人都点头称是。

方夫人暗自决定,长孙洋这次可算是说到点子上了,做人比做事更要紧。

回头得多给儿子准备一些钱帛和东西,让他们大大方方的。

长孙宇说话算话,准备了好大一批黄金结算明珠的粮食费用,竟然把总督府库存的黄金用去一大半。

至于老父亲那边的欠款,阿父富可敌国,八辈子也花不着钱。

不过他也不白占便宜,让其他兄弟和侄儿们知道了看不起他,再等等吧,秋后有钱了再押送到安南去。

进都城要带的东西太多,就准备了一个车队,跟随着二百名精兵。

这些精兵隐了兵器,全作车夫搬运夫的打扮,尽量不着眼。

车队除了大量黄金,还有不少上品的青玉和白玉,这是明珠小姐要的。

方夫人准备了一些西北的特产,牛羊肉干、奶制品、维族丝织品,马奶酒,藏药,还有十几张狼皮,百十张上好羊皮,羊毛软毡,羊毛地毯,几对羚羊角,两尊黄金佛祖像,二十匹西北好马,这是准备给亲朋好友送礼用的。

长孙大舅还让准备几辆大车,装载着工具、炊具、寝具、帐篷、干粮、燃料,拉上一百只肥羊,一些调料,几十桶酸奶汤,几大罐奶皮子,这是路上吃用的。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