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610 遍地开花的村办小煤矿,拉开燃料革命~(2/3)

你村会挖,我村就不会吗?

偌大的山西处处有煤。

这钱为啥要让你小子挣了?

无数人跟着吃螃蟹。

短短半年,小安村的煤球严重滞销。

村民们下井的频率越来越低,甚至半个月才小挖一次,仅供自家需求。

物以稀为贵。

煤球泛滥,售价再低廉也卖不出去。老百姓绝对不会花钱去买一个自己费点力就能得到的商品。

赵上元突然悟到了一丝朴素的市场经济学结论:物以稀为贵。

他将村办煤矿盈余的200多两银子按人头分了,把粮长职务丢给亲弟弟接任,自己挥泪告别了乡亲们 他琢磨到了一个挣钱的模式。

去一个煤炭资源相对少的地区,和当地人合伙开个方圆百里独一无二的煤矿,就可以长长久久的把生意做下去。

山西不行。

煤多,煤贱。

他先去了黑龙江,那边有很多山西移民。

结果,

结果,大失所望。

遍地森林,随便砍随便烧。很显然煤球在这里没有市场。

于是,

他又去了河南。

这一次他找到了合适的地点,汝州府伊阳县。

这里有煤,但又不是处处有煤。且附近一眼平原,人口稠密,燃料缺口很大。

他经过反复勘查,最终盯上了汝州煤田的一处边缘地带。

煤田地表有4个村子,还有条河流流经。

在他的邀请下。

来自4个村的十几个族老坐在一起。

面面相觑。

他们派人去县城看了皇榜,证实了这个外乡人没撒谎。但是新事物往往蕴藏着极大的风险。

一老汉问道:

“大爷,开矿会不会有风险?”

“有,当然有。”赵上元打扮的像个体面人,特意穿上了在太原学徒时攒钱买下的黑绸长衫。

“那大爷你还敢”

“咳咳,我上面有人。”

“哦”

众人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这就对了嘛。

“这生意你们自己做肯定有风险。和我合作做就没什么风险。”赵上元熟练的又重复了一遍规章,然后问道,“中不中?”

众人异口同声:“中!”

随即找来纸笔,签了合同。

所有人按上鲜红的手印。

次日,赵上元悄悄去来了趟汝州府城从四海金融借贷100块银元作为启动资金。

汝州分号的经理是总经理刘金鑫带出来的山西老乡。

老乡见老乡,眼泪汪汪。

于是,

借贷过程格外顺利。

经理还利用他的私人关系花钱请了一个士兵护送赵上元回去。

稍有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一个外乡人在陌生他乡承包地头做生意这个举动当中所蕴含的风险。

轻则血本无归,重则埋尸他乡。

太原城的4年学徒生涯教会了赵上元很多。

他不会去赌人性。

时常挂在嘴边的上面关系、护送的士兵、都是他用来震慑当地人的手腕。

汉子们下井,妇人们做煤球,老人孩子出去推销。

农忙和挖矿两不误。

他本人隔三差五就去县城一趟,喝的醉醺醺。

回来就吹牛:

“去给县里老爷送礼的。”

四个村的人对他敬畏有加。

中原地区极度缺乏燃料,因而煤球推销异常顺利。

省钱,才是王道。

低成本的小煤矿生产出来的煤球售价,比同等热值的柴禾便宜许多。

仅仅半个月后,煤矿开始盈利了。

工钱从无拖欠,账册清晰明了。四个村的人气氛欢腾,干劲十足。

按照事先所约:

赵上元拿3成利润,其余7成利润在刨除各项成本之后若有盈余,则用于修缮祠堂。

所有人都很认可!

虽然说,

偶尔有年轻人嘀咕着其实不需要赵掌柜这个外乡人,大家自己也能开矿,这生意又没难度,傻子都能做起来。

但族老们严厉的压制了类似的“吃独食”的声音。

他们害怕引来赵掌柜身后“老爷”的严厉报复。

几十年的生存经历,他们总结出了两个朴素的生存道理:

没有关系,寸步难行。

看着简单的生意,背后都不简单。

村民们也知足。

出一份力,就能拿一份现钱。妇人和老人都能跟着分杯羹,简直太美好了。

干上几年,就能盖一间瓦屋了。

多好的世道啊 不过在第4个月,矿坑坍塌一处,2人死亡1人受伤。

按照规章,给予家属抚恤银25两。

此外,赵上元以个人名义各添了10两,又说服众人从盈余资金里拿出了10两。

如此,

一条人命就是45两。

家属情绪稳定。

这世上的一切皆有价码,人命也不例外。

事故没有吓倒村民们。

相反,加固后的矿坑四面开花。穷,比死亡可怕100倍。

赵上元欣喜若狂,他终于发掘了一片蓝海。为了做大做强,他在多次拜访四海金融府城分号的老乡经理之后,煤矿多了个有力合伙人。

小矿生意四处开花。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