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6 目的不纯的包衣革命(2/3)
“还不动手?”
次日清晨,
军团马不停蹄赶到40里外的海城,却扑了个空。
海城守将听说牛庄如此之快失陷,胆寒肝惧,带着人马撤去了北边的辽阳城,临行前没忘记放火。
辽东军团也不气恼,海城周边有的是村寨,挨个扫荡一遍,粮食、布匹、盐巴、金银、衣裳、牲口 遍地弃尸,而且都被剥光。
辽东军团越穿越厚实,把见到的好衣裳都穿上身,妥妥的西海岸穿衣风。
从懦夫到魔鬼。
施令洋心生忌惮,他和众海军军官商议后决定带兵速推盛京。
再拖下去,怕生出变故。
有参谋意味深长道:
“侯爷,您这是亲手锻造了一柄没护手的利剑呐。”
施令洋笑笑:
“无妨,本侯欲拿剑砍石头,剑折石裂。”
参谋由衷的拱手:
“侯爷高明。”
这一路行军速度尚可,并没有被沉重的火炮拖累。
一来不缺骡马。
辽西旗人蓄养的大牲口很多,这和关外地多人少的格局有关系。
关内用人耕地,关外用大牲口耕地。
二来利用浮力。
将物资放在缴获的平底船内,岸上人员拉纤牵引前进,这一经验来自于攻打湘西的友军,沿河行军。
当天,施令洋就以军法为名砍了20颗首级立威,震慑豺狼们。
兵锋进入辽北。
不断有辽东包衣来投。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这些已经分不清是满是汉,抑或是其他族群的奴才们扶老携幼,个个纳头便拜,高呼吴皇万岁。
施令洋全部收下,剪辫后编入辽东军团。
旅顺包衣刘四得了个游击之衔,心中乐开了花,天天以从龙之臣自居,对辽北包衣动则打骂。
他在辽南从龙,自然比在辽北从龙的包衣要忠诚。
他只恨自己咋就生在辽南,若是生在江南,那就是股肱之臣啦。
大军沿着浑河上溯,沿途皆是被开垦的良田。人烟稠密,村寨毗邻。
以战养战,就地征粮。
队伍规模好似滚雪球,越滚越大。
走一路,抢一路。
辽东军团不止能敞开吃大米饭,隔一天还能吃上猪肉炖白菜。士气高涨,豪气冲天,人人抢着外出执行武装征粮的任务。
一名吴军参谋在日记写下:
凡我行军路线,沿途尸体盈野,可为“路标”。
投笔从戎3载,吾头一次如此坚信——人性本恶。让人向善需要30年,让人向恶只需要3天。
与辽东军团为伍,险招也。
而加入军团的包衣们却觉得特别舒坦,他们奔走相告:
“大清兵”又回来了!
虽然这些军爷们没辫子、国号也改成了吴,但他们心里坚信这支军队就是大清第二,凶狠而暴虐。
为了积极表现,包衣们带路、挖沟、搭营、烧饭、拉纤,个个争先恐后、奋勇向前。
傍晚,
与辽东军团大营相隔半里的吴军大营,迎来了一群不速之客。
哨兵端起燧发枪,厉声喝道:
“站住,干什么的?”
“军爷别开枪,自己人,自己人,我们都是喜迎王师的辽东良民,已编入军团下。”
“来这做什么?”
“车上有酒、烧鸡、卤肉、还有我的女儿,献给将军。”
哨兵瞪大眼睛,一时间不知该说些什么。
巡视营区的军法官听到喧哗,赶来一瞧也是哭笑不得。
他尽量挤出一丝笑容:
“你叫什么?哪儿人?”
“甘泉堡旗下包衣,殷东耕。”
“好,好。我会记下你的名字禀告将军,其他东西留下,这个小姑娘带回去。”
殷东耕连忙低声介绍:
“军爷,小芳是我亲生闺女,还没许配人家,漂亮、听话。将军远征辛苦,帐内没个伺候的怎么行?”
军法官忍住恶心,耐心解释道:
“马上要打盛京,将军要积蓄体力,不能把宝贵体力浪费在无谓的方面,你明白吗?”
“奴才明白。等打完盛京,奴才再送来给将军大人享用。”
“走吧。”
“是。”
刚走出两步,突然被军法官喝住。
“军爷,还有什么吩咐?”
“拿着这张纸条,回去让施侯的人给你多升两级。”
殷东耕瞬间泪奔,一边抹眼泪一边笑着离开了。他甚至没忘记郑重且严肃的遥磕南方。
殷家在辽东已是第7代。祖先混的还行,到他这落魄了,借了旗人老爷一大笔债,如今连利钱都还不上。
所以,他有足够的动机反他娘的大清。
要认主子就得认最正宗的主子。
辽东军团显然不正宗,属于“汉八旗”。吴军才是正宗“满八旗”。
中军大帐。
副舰长抬头,望着怒气冲冲突然闯入的军法官。
“怎么了?”
“没什么。老子特么就想说一句,打完盛京,这个辽东军团如果编入我吴军系列,后患无穷。”
副舰长叹了一口气:
“别急,坐。”
俩人密聊,低声交换意见。
首先,得保密。
因为目前正值用人之际,盛京还没攻下,需要大量肯卖命的兵。
其次,不能内讧,不能打破底线。
尽量在战争中合理消耗掉大部分乌合之众,但不能做的太明显。活下来的幸运儿们,待请示朝廷之后再行发落,不编入军中就是了。
军法官很认真的巡视辽东军团,询问调查了几十人后,对新附包衣群体之画像逐渐清晰。
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有仇家、犯了王法、野心大。
以上,至少满足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