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3 助老夫拿下五福之最后一福——好死(2/3)
胆大、眼毒、敢担事。
帮办军务井井有条。
王杰确实没有看错人。
世间的人才,从来都不稀缺。
虽说庸碌之人居多。
但庞大的人口基数之中,总能攒出绝对数量可观的聪明人 大部分聪明人一辈子碌碌无为。
因为没有伯乐,没有平台!
一个处于平稳期的庞大帝国压根不需要太多的聪明人。
天下已有既定规矩,好似火车沿着铁轨隆隆前进,无需再辟新路线,
有庸人们在铁路周边镇守一方足矣。
聪明人自恃聪慧,耳朵听一套,心里想一套。他们觉得自己能够进步,7分靠脑子,3分靠贵人。
庸人就不一样了,
他知道自己的进步全赖贵人栽培。
两相对比,
贵人们会如何选择,就不难理解了。
若放在太平岁月,
王杰破格用人,必然会引起都察院和湖北各级衙署的非议。
但如今是战时,
嘴炮们都是人精,会审时度势。
王公贵胄、世家豪族、官吏富商们都巴望着能有人勇挑大梁,击退吴贼,哪怕你是个乞丐都没关系 甭管什么事,以后再说。
这叫分得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摆面摊的周家娘子走了,一家子悄悄离开了武昌,雇了条小船顺江而下。
她坐在船舱内,泪流满面。
经过此事,
她突然悟了:
赵郎不爱女色,爱权柄。所以,哪怕在他穷困潦倒之际也不愿委身自己这个略有家资略有颜色的女人。
如今,才是他想要的生活。
“娃,莫要伤心。勒个姓赵的不是好东西”
“娘,我明白。”周娘子擦干眼泪,“到了苏州府安顿好了,你们帮我物色个能过日子的。”
“哎,哎,好。”
江西长江段,
小船和吴军舰队擦肩而过。
周家娘子望着那连绵的船队 最后一次流泪,
迁居苏州府,大约是这个狗男人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对自己说真心话。
大清,怕是要完!
不过,
她仍旧有一事不解,既然赵郎更看好吴军,又为何要给巡抚老爷做事?
她的困惑,湖北巡抚王杰心知肚明,但不说,挑破了就没意思了。
人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悟!
同样,
人也无法同时拥有聪慧大脑和奴才意识。
赵庄文已过而立之年,官当不成,寇做不成,难道会甘心做个顺民吗?
步入巡抚衙门,
以5品帮办军务,看到许多的朝廷机密公文后。
他心中对于乾隆和军机处仅有的那点敬畏,荡然无存。
就这?
圣明?
原来,大清比自己想象中还要扯淡。
帮办军务,自然有资格视察新军军营。
枪声震耳,九进十连环搞的有声有色。
木靶中弹,灰尘簌簌落下。
赵庄文对于自己不懂的知识很感兴趣,甚至当场试射了5发铅弹感受火枪。
在文官当中很不容易了。
这会的读书人恨不得离丘八们越远越好,怕污了自己的清誉。
站立一侧,
认真观察了2刻钟的训练。
赵庄文对于守卫武昌的信心从0上升到了10。
依托坚城,
新军在火器充足的情况下,应该可以取得不错的战绩。
武昌的粮食、火药、枪炮刀剑都不缺,
场地更大的校场,是新军的火炮训练地。
稍微走进,
就听到了沉闷的炮声,好似闷雷。
炮击的正前方是武昌城内的蛇山一侧山体。
炮弹砸在山体,泥土飞溅。
赵庄文站在远处,见炮手们装填不说熟练,也算中规中矩。
刚想走近了询问具体事宜。
1名衙役纵马狂奔而来:
“赵老爷,抚台有请。”
“走吧。”
进入巡抚衙门之前,
赵庄文整肃红缨凉帽、官袍,言行举止、举手投足之间颇有官相。
陌生的同僚们见了都以为他是一位科举正途、宦海沉浮十年以上的老辣官僚。
实际上,
此子7天前还在街上靠情面骗女人的面吃。
只能说,
世上有一小撮人似乎生来就自带全能系统。
“拜见老师。”
“坐吧,我这不必拘谨。”
3天前,
王杰正式收赵庄文为弟子,不出意外的话,是关门弟子。
“你草拟的调整城防5条建议我都看了,很有见地,以后类似事体不必问我。”
“谢师父。”
“老夫有个大胆的想法。铁索横江,沉船封江,堵死吴贼船队进入汉水。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