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6 军事较量结束,正治较量才开始~(2/3)
最近刚被提拔的秘书处侍卫领班,陆舟,递上册子道:
“陛下,逆产数据又刷新了。”
最近,
逆产规模,与日俱增。
如果都折合白银的话,起初抄家只得了410万两,如今这个数字已变成了1444万两。
李郁忍不住问道:
“会不会有误伤?”
陆舟摇摇头:
“禀陛下,庄园、山头、码头、矿山、宅院、美姬、戏班子,这些都不是普通老百姓可能拥有的,就算下面的人想误伤,也没有机会。”
“但是35万亩良田,11万亩桑田当中或有瑕疵。臣想贴出告示,若有误伤,百姓可至知府衙门,凭地契拿回。”
“准了。”
李郁靠着椅背,闭眼思考。
光抄官吏士绅的家,就高达1444万两。
100多年前,
清兵屠广州把士绅和百姓一起抢了,大小通吃,尽展野蛮人嘴脸。
这么比较起来,
自己确实很文明。
李郁,更倾向于抓大放小。
以18世纪我大清的国情,小民能有几两银?
抄100家官绅,能抵50万户、100万户小民的家资。
想带这里,
他心血来潮,翻出尘封已久的日记本,
郑重写下:
“从发起方的角度来看,战争——本质上是一桩生意,符合生意的所有要素!”
“一场失败的战争,注定血本无归。一场成功的战争,必定一本万利。”
写完,合上。
广州是华南第一重镇,官绅商贾吏员无数。
李郁成立了“清查逆产工作组“,自任组长。
苗有林、陆舟、薛辰等人为副组长,分属不同系统,互相牵制。
抄家工作开始下沉。
城内的胥吏群体被一并干掉。
胥吏们见过大世面,拉拢不易,胃口很大。
趁着师出有名,
一口气把广州城打扫干净。
吴国如今羽翼渐丰,对于“不识时务者”不再过多怀柔。
旧官吏士绅阶层,要么传檄而定,可保证其家产性命。要么就连根拔起,不留情面。
总之,
留给南方官绅的时间不多了。
抓紧时间。
选边站。
随着摊子越铺越大,
李郁逐步产生了一种担忧。
前清廷相关人士在吴国朝堂内的比例太大、影响太重。
这是一股值得审视的力量 倒不是担心他们敢跳出来反对自己。
而是李郁笃定,
这些人在骨子里并不认可吴国目前的路线。
只是因为,
他们敬畏自己,不敢不忠,所以认真的执行自己的意志(哪怕内心不认可)。
就目前而言,
其实这些人能够做到这个程度,也就够了。
但是,李郁时常提醒自己要小心。
关键时刻,
要小心反噬 千万不能低估了这些人精。
以大清基数庞大的“养蛊罐”,能混出头的普通人没一个是简单的。
最近,
民间偶有建议修改文官考试,至少让儒学和新学并列的声音。
吴廷对此不置一词。
冷处理 李郁判断,
很多重臣虽未开口,但内心或许是赞成的。因为他们都是科举的重度参与者、明显受益者。
怎么可能轻易否定自己的过去呢。
随着权势与日俱增,李郁和臣下也渐行渐远。
他已经不太可能和某位心腹大臣讲过多的心里话了。
君王,
必须深藏不露。
“皇权只在十步之外,千里之内”——这句话里的距离可以是物理的,也可以是心理的。
或许有人说,
不如当初就别用他们。
或者你现在悔改也不迟,将他们赶出朝堂,换上一批更可靠的。
想法很好,但是不现实 正治不可能非黑即白,更不会惯着理想化。
封建时代,
把这帮有文化的人全部排除在外,到哪儿找识字的?
总不能,
文官学校从识字写字开始教起吧?
而且,
不为臣下,即为敌人。
今日,吴国敢摒除这些人。
明日,清廷就会大力启用这帮人。
不要指望什么仁、智、礼、义、信。
大家都是嘴上说说罢了,不会真以为朝堂诸公都是腐儒吧?
退一万步讲,
就算拉出一帮“仗义屠狗辈”接替“无良读书人”,就能海晏河清吗?
读书人靠不住!
屠狗辈一样靠不住!
说的直白点,是人性靠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