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376 吴军过江,谁笑的最开心?(3/3)

数不清的船只,白帆遮天蔽日。

桅杆上悬挂着“军需”的明黄旗帜,整齐划一。

沿途,

船队每到一码头,就有无数摆摊卖水卖饭的老百姓拥来做生意。

一名杭州商人站在船舷,激动的挥舞着双手:

“盛世,3000年从未有过的盛世啊。”

其余船的商人纷纷附和。

数不清的军需单子,接不完,真的接不完。就和捡钱一样容易,只需要把货生产出来,然后送到地方,就能得到报酬。

“仁兄,你这批货价值几何?”

“不多,5000两。”

“那你这一趟,能挣个1500两。”

“差不多吧。”

如此坦率,不是因为他们真诚,而是吴国的军需单子相对透明。

经济大臣范京曾经公开说过:

“陛下有旨,保证商人3成的利润。多了不好,少了也不好。”

“你这摊子还有多少饭菜?老爷我全包了。”

“老爷,这里够20个壮汉吃的,一共算您3两可以吗?有荤腥有油水,搭上这白米饭,可香了。”摊贩很热情,揭开锅盖展示他的饭菜。

“抬上船。”

“好嘞。”

船上有碗筷,水手们各自盛满饭菜大口吃了起来。

主家挣钱了,伙食就大方。

开船前,

还把一个烤烧饼的摊贩刚出炉的烧饼全部包圆了。

码头周围,人人忙碌,眉开眼笑。

这段时间许多附近的村民挣出了种田几个月的收入。

“走嘞。”

船老大一声悠长的吆喝,水手们齐刷刷响应。

船队行驶到京口,气氛就不一样了。

岸边巡逻的骑兵,码头站岗的士兵,扼守入江口的炮台,飘扬的吴军旗帜。

无一不在告诉所有人,战争不远了 一名骑兵军官大声吆喝道:

“有没有愿意驾船渡江的,一趟来回,每人2两。”

众人面面相觑,一时间冷了场。

有几名船老大窃窃私语。

“老顾,能不能去?”

“不好说,江南是咱吴国的地界,江北还在鞑子手里。”

“一个来回也就大半天。2两,真不算少!”

几人拿不定主意,决定去询问一下见多识广的货主。

货主刚拿到了加盖了鲜红印章的收货凭证,心情大好。

听完众人的担忧,

他指着旁边停泊的船,问道:

“这一船应该都是军用干粮,有咸肉、有干菜、烤馕。你估计值多少钱?”

“至少800两。”

货主压低声音:

“你们这些人绑在一起有船上的货值钱吗?你以为当官的傻吗?拿银子打水漂?”

众人焕然大悟。

连忙主动报名,参加这一次渡江行动。

谭沐光坐镇京口,

第一批渡江物资是轻型火炮、火药枪子、工兵铲、拒马。

船队共计20艘,一半旧船,一半新船。

2艘水师战舰前后护航。

船队离开京口驶入长江后,向下游航行,顺水飘。

飘出去几十里后,调整方向,顺势进入扬州段大运河东水道。

京杭大运河的运输难点有很多,其中很关键的一项就是过江难题——南北入江口需要对齐吗?

古人是这样解决的。

大运河在扬州段分叉,分为东水道和西水道。

船舶向北航行,离开京口后,借助江水往东流的力量,顺势进入东水道。

船舶向南航行,则是走西水道进入长江,然后一样借助江水向东流的力量,顺势进入江南运河。

设计十分精妙!

作者不擅绘画,只能奉上手绘幼儿版示意图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