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354 江西决战的炮声和上游洪峰一起到来(2/3)

“文书,记录。”

一直默默跟随的贴身文书,立刻掏出本子、炭笔,开始速记。

“军需蒸馏白酒,纯度越高越好。各县酒厂以及民间酿酒师傅、商人均可报名参与此项竞标。优胜者奖励1000两白银,并可获得长期供应军中酒精的资质。”

身为君王,无需懂具体技术,只需懂管理就行了。

在18世纪,

蒸馏白酒不是什么高精尖技术,掌握的人不在少数。只不过是各家产品纯度高低不同罢了。

以利润为诱惑,让这帮商人内部卷起来。

养蛊,最终卷出最厉害的那家蒸馏技术掌握者。

大蒜素就复杂多了。

回帐后,李郁按照模糊的记忆写了一些步骤,令人在西山岛慢慢试验。

切碎、蒸馏、浸泡、加热、浓缩,大抵绕不开这些环节。

做出来的成品用病患做盲测,看效果。

在摸索中磕磕碰碰前进。抗菌效果可能一般,保质期可能短,但总比没有好。

而且,

从私心考虑,也是要上马大蒜素项目的。

自己贵为君王,可以远离枪炮箭矢的伤害,但是未必躲得掉各种传染病的攻击。

所以在任何时代,上层都很有动力推动高端医学科技。

傍晚,

太阳下山,刮起了凉风。

李郁沐浴完毕,披一件棉袍出帐,抬头望着漆黑深邃的夜空,猛然产生了一个猜测:

也许,云南广西的援兵也是被暴雨洪水所阻?

一瞬间,

他觉得后背有些发冷。

正好在此时,天际线一道蛇形闪电瞬间点亮夜空。

“来人。”

“陛下有何吩咐。”

“谭沐光回来了吗?”

“还没有。”

“他回营后,立刻召来见寡人。还有,明日一早派人寻找本地老农打听南昌城周边可有被洪水淹过?参考县志也行。”

总之,这一夜李郁没睡好。

正如薛定谔的理论,一旦你怀疑某件坏事要发生,那就真的会发生。

清晨,

满脸疲惫,浑身泥水的谭沐光回来了。

李郁注意到护卫他的骑兵也极为狼狈,看来这一夜奔波颇为辛苦。

“陛下,大事不好”

“别急,进帐再说。”

谭沐光掏出一张纸,上面记录着各种数据。

“陛下请看,前一列是水师在10天前测的赣江水文数据,后面是臣现测的数据。”

两列数据对比,李郁瞬间瞳孔都缩小了:

“差这么多?”

“对,水涨的太快了!太快了!更可怕的是河水浑浊,这是山区发洪水的先兆。”

谭沐光的语速飞快,居然忘了君臣之礼,揪着袖子说道:

“陛下,快撤吧。赣江如此,抚河肯定也是如此。鄱阳湖平原低矮,一旦大洪水来了,这几万大军”

李郁没在意他的僭越,

而是带上斗笠帽,抓起马鞭:

“亲卫营,随寡人去一趟抚河。”

快马狂奔,迎面吹风,太阳似乎也没那么毒辣了。

抵达抚河畔,

李郁倒吸了一口凉气,原先搭建的浮桥居然断成了两截,看守浮桥的士兵们手忙脚乱,正在抢修。

一名眼尖的军官迎过来,单膝跪地:

“陛下”

“免礼,这是怎么回事?”

“涨水太快,浮桥的固定绳索被硬生生拉断了,水流太急了。”

李郁大踏步走向河岸,

不久前数万大军从此过河,为避免最后几步泥泞,辎重营曾铺设石阶,拾级而上,可达河岸。

而现在石阶已经淹没在水下。

原先用来固定浮桥的粗木桩,此刻在水波中荡漾。

“千里镜。”

一名亲卫立马递上,李郁拉开观察正在河中间抢修的驾船小兵。

浮桥从中间断裂,其实就是相邻的两条船的固定绳索被冲断了。

划桨的士兵奋力挥舞,小船才勉强逆水前进。

先用绳索固定住,然后继续奋力向上游划桨,想拉着浮桥复位。

断裂处两端,各有1条船在齐心协力。

抚河的流速,让他们数次徒劳无功。

李郁站在河边,默默注视了一盏茶的功夫,

中途好几次差点成功,但还是功亏一篑。

肉眼可见的,划桨的士兵都挥舞不动胳膊了。

岸上的军官气的直跺脚:

“换人。”

如此反复换了2组人,才勉强将浮桥复位。

然后,抢修的士兵扛着木板踩着浮桥到达断裂处,继续铺设。

“陛下,危险,还是不要上桥。”

李郁接受了这个理性的建议,找了一根树枝狠狠甩进水里。

看着树枝快如奔马,飘向下游 他痛苦的闭上了眼睛,亲卫们也不敢出声,默默的在四周警戒着。

半晌,

众人听到了震惊的命令。

“传令,放弃浮桥,收拢船只。”

“陛下,这可是大军的退路”

“你们看看这流速,浮桥一旦断裂成几段,这些船就会一路飘进鄱阳湖。保船!”

李郁翻身上马:

“回营。”

而南边的三江口镇,情况更严峻。

驻守在此的3万清军,一觉醒来错愕的发现镇子里进水了!

外面有人喊:发水了,发水了!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