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274 清廷江北官场的一颗地雷,被自己人引燃了(2/3)

李郁果断的成立了一个“王家郁选公司”,集中经营旗下货品。等称帝后,再改名“皇家郁选公司”。

不再让各地县衙插手,直接实现了公司和经销商的对接。

当然,赋税必须留给各县。还有每卖出一斤郁酒,给当地分红1文钱。

李郁自认为,这样的分配制度就算很讲良心了。

提前为自己置办点私产,很有必要。

皇帝没钱花也很痛苦的,花点钱享受享受就要被那帮大臣叨叨,恶意的提各种建议,说那些冠冕堂皇的话。

还要被窥探隐私,实在是不爽。

打了一辈子仗,享受一下还不行吗?

李郁很清楚,想做真正的圣人是没有好下场的,口头自称是圣人就行了。

扬州府,

布政使衙门,钱峰一脸黑。

底下站着一群貌似谦卑,实则桀骜的红顶子。

淮安督粮道于运和、扬州知府胡佐佑、以及淮、徐、通、海的主官。

仍在大清治下的江苏各州府主官都来了。

“本藩台想郑重地再问你们一句,丰济仓、广运仓储粮究竟有多少?”

清代运河沿线有四大粮仓。一是江苏淮安的丰济仓,二是江苏徐州的广运仓,三是山东德州的德州仓,四是临清的临清仓。

以上,理论上单座储粮量谷值在150万石,峰值在300万石。

可谁都清楚,理论啥也不是。

钱峰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他偶然的一次微服出行,从街边百姓嘴里听说这几个月的粮价一直在涨。

若是换个人,未必会留意。

粮价15文1斤和35文一斤,有区别吗?

大人们从不算小账,眼里只有星辰大海,成千上万。

而钱峰与众不同,

他在京城时就是一个常年自己买柴米油盐的人,对于价格波动极度敏感。

不正常的波动,无非是三种情况。

遭灾了,打仗了,有人搞猫腻了。

今年年景尚可,只是北边黄河小小决堤,淮北盐场遭洪灾倒是挺严重,但主要的产粮区保住了。

江北大营虽然屯兵数万,但并没有进攻,消耗粮米固定。

军饷和军粮,都是他一手操持。

为了降低粮价的波动,他甚至派人用银子去山东购粮,宁可多花些运费。

面对上司的诘难,

众人沉默不语,眼观鼻鼻观心。

“于道台,你驻淮安。丰济仓你去过吗?”

“去过。”

“可曾查验过存粮?”

“回藩台,漕督空缺,下官不敢擅自开仓。”

这一句话,让宛如泥塑的在场所有人心生疑惑:老于家的傻儿子,好像智商在急速提高?

于运和的这句话,堪称滴水不漏。

既完美推卸了责任,也是在提醒钱峰,你没有资格对我指手画脚。

督粮道需要维持好本省布政使的关系,但是说任由驱使是不可能的。巡抚和漕督才是顶头上司,拥有考核权。

钱峰很诧异,但随即也反应了过来:

“于道台不知实情?对否?”

“是。”

“淮安府,你可知?”

“下官亦不知。”

“徐州府,伱也不知喽?”

“下官惶恐。”

问了一圈后,钱峰心里产生了一个不详的预感。

突然冒出一句:

“本官要查仓。”

一群泥塑红顶子们都骚动了起来,有抬头的直勾勾望他的,有抬头瞅同伴的。

扬州知府胡佐佑一咬牙,鲜明的表达了立场:

“藩台,您这样做不符合朝廷规制!”

“那本官现在就写请罪折子,皇上若有责怪,本官一人担负。”钱峰停顿了一下,说道,“和诸位大人无关!”

“于道台。”

“下官在。”

“市面上粮价的问题很大,情况很严重。你怎么看?”

“回藩台,下官觉得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关键的问题。情况具体是什么样的,还要看具体的情况。”

在场的红顶子都诧异的投来亲密无间的眼神。

于大人,您进步了。

您进步的太快了!

就凭这句“含金量十足的废话”,再加上您爹的照拂,日后小军机,小阁老都有希望。

钱峰则是目瞪口呆,心中冒出一个念头。

地方上就是个大酱缸,什么白萝卜扔进去,都黑乎乎的出来。

于运和,没救了!

他已经蜕变成了散发着恶臭的玩意。

想到这里,他嗓音痛惜:

“江北大营,数万兵丁枕戈待旦,随时渡江作战。丰济仓和广运仓一旦存粮不足,本官都不敢想这种后果。诸位可曾想过?”

胡佐佑小声说道:

“快了,秋收在即。粮仓数量或有出入,可很快就能接上了。”

钱峰突然尖锐:

“本官当然知道。可卯吃寅粮,九个锅八个盖,你们就不怕万一一个闪失?”

众人低头,心里默念。

京官就是棒槌,还8个锅盖?你这配置也太豪华了!

最多6个盖!

也许5个盖!

偶尔4个盖!

手速快一点,动作花哨一点,还是可以盖的住的!

咱们这些掌勺的,能保证按时出锅就行了。

但是你非要亲自数锅盖的数量,明显是不信任我们。

咱掌勺的脾气上来了,就要吐口水,掺沙子,保不齐还要砸两口铁锅!只要把多余的锅砸了,锅盖就够用了。

如果有人非要一块块数铁锅的碎片,非要拼起来。

呵呵呵,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