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 粘杆处细作我只说了五个字就暴露了。告诉我,为什么?(2/3)
吃喝完毕,突然有一原督标心腹说道:
“大哥,士气有点低落。打了败仗,底下人心气都没了。”
张厉勇一抹嘴:
“附近有小城吗?”
“有,往东方向再走上70里就是通城县,是个小县。”
“再小也有三尺油水!告诉弟兄们,攻下通城我让他们快活3天。”
“嗻。”
心腹们眉开眼笑,屠城好啊。
屠一次城,充分释放出人性中的恶,底下这8000兵个个都成了虎狼兵。
大哥指向哪儿,他们就打哪儿。
趁着朝廷大军没顾得上自己,赶紧杀进江西,在赣南山区重起炉灶。虽不能大富大贵,可也是逍遥自在的山大王。
张厉勇的战略眼光,还是相当不错的。
圆明园,
乾隆狂喜:
“阿桂这个奴才,真是给了朕一个惊喜啊。他这么快就把湖北局势给逆转了,好,好的很啊。”
众人立马跪地,山呼万岁。
总管太监秦驷发自内心的开心,好久没见主子这么开心了。
过了一会,乾隆冷静了下来,笑道:
“攻守易形了,一股流窜的教匪是成不了气候的。有阿桂居中调度,有各省绿营会剿,教匪覆没、匪首枭首只是时间问题。”
“嗯,马忠义这个奴才打的也不错,没有辜负朕的信任。”
乾隆将军报给众人传阅,一时间群情沸腾。
军报的多达数千字,战争过程描述的很详细。
武昌战役自然是大头,之外还有成都八旗渡川江腹心开花的过程,以及汉中总兵马忠义率2000秦兵走小道奔袭郧阳的描述。
“汉中镇标,跋涉半月如同神兵天降,杀郧阳贼眷两万余人,汉水为之变色”
众大臣自动忽略了血腥,交口称赞。
乾隆也颇为得意的回忆起了往事。
“当年,兆惠在伊犁做督粮官,从未有战场经验。征西将军也不敢给他这个机会。”
“后来,西域的军情糜烂,大小和卓来势汹汹,征西将军指挥失当。”
“朕力排众议让他尝试了一下,结果他居然打的很好。黑水营一仗,堪称是打出了八旗的骨气,硬生生的就把不利战局打成了顺风局。”
众人立马称赞:
“皇上慧眼如炬,总能发现人才。”
乾隆也笑道:
“朕御极41年明白了一个道理,咱大清不缺人才,缺的是伯乐。”
“说底下没有贤臣可用的,那是庸碌君王。”
“要给人才机会,要给他犯错的空间,才会成长成为朝廷重臣。”
“没有人一开始就是大才,都是一步步历练出来的。我大清的兆惠,何止百千?”
这一番话,说的所有大臣心服口服。
一步步走到这个程度,他们都懂这些道理,但是轻易不敢讲出来。
再望向老皇帝,更加敬畏。
这一次的山呼英明,倒是发自内心。
工部右侍郎谄媚道:
“皇上圣明,本朝武将层出不穷。虽卫霍重生,亦黯然失色。”
一语惊四座!
乾隆冷冷的看了一眼这个拍马p翻车的家伙,冷冷的说道:
“君前无状,交刑部议罪。”
于敏中冷冷的瞥去一眼,不动如山。
只能说此人还是太嫩了些,仕途走的太顺利,从翰林院庶吉士到侍郎高位,中间跳的太多。不懂这乃是高危职业。
万稳万当,不如一默!
没把握的话不要说,话出口前先在心里转三回,想清楚了再开口。
老婆可以认错,话不能说错!
事情可以搞砸,队不能站错!
否则千尺高楼的坍塌,也只在一瞬间。
湖北打成什么模样,他压根不想多问。
在军机处待了20年,多大的伤亡数字对于他来说,都微不足道。
老于心里最挂念的是在江宁城的于氏全族几百口,他推测出江宁城失陷是板上钉钉的事,对当初将全族安置在城内的事后悔不已。
早知道,直接渡江去庐州避难了。
悔不该啊!
若是贼酋拿了于氏家族几百口,会怎么泄愤?自己想都不敢想。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结局。
最可怕的,自己想都不敢想。杀人虽残酷,世上可还有比不杀残酷百倍的事。
几千里外,李郁打了一个大喷嚏。
抱歉的问道:
“刚才你说什么?”
文书恭敬的重新念了一遍:
“江宁城中,已暂关押满汉官佐士绅以及家眷2722人。其中分量最重的是军机大臣于敏中族人百余人(其余200多口在城破前后已胜利大逃亡)。”
“于敏中,籍贯何地?”
“江苏金坛县。”
李郁点点头,原来是咱江苏老乡啊。
冷知识:正宗江苏人一般不认老乡,除非想搞事挖坑。
沉默了一会,李郁问道:
“于氏家族,有年轻女人否?”
文书震惊,结巴道:
“属下待会去细细调查一下。”
“去吧。”
李郁倒是没有注意到文书的惊恐表情,而是琢磨着怎么利用一下。
全杀了太残暴,不符合自己一贯善良的本性。
留在手里,可以遥隔3000里捏一捏在军机处的那位老乡,捏的他痛不欲生。
当然了,百余口太多,浪费粮食。
不如将老迈无用的于氏族人礼送出境,送到江北去。让于敏中自己向老皇帝解释去。
“离间计”虽然不会立刻奏效,可架不住天长日久的加料。
愧疚是不可能的。
吾乃苏州府人氏,你于敏中是镇江府金坛人氏,我们之间绝对不存在老乡的情谊!
前些日子,内政部收网了。
一口气抓获了清廷细作12个,白莲细作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