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148 紫禁城鸣锣上市,还差几步?(4/4)

虽然说,春天还遥远。

但是商船,已经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出来谋生了。

胥江码头的地位,正在迅速的展现,让人震撼。

3条码头,分别用石灰粉写着数字,还划了线。

苦力们像蚂蚁一般,在工头的指挥下,忙着卸货。

卸货结束,

商船就立即驶离,到泊位休憩。

水手们上岸,吃点东西,喝点劣质酒。

掌柜的,和船老大去馆子里,小酌几杯。

不远处,还有男人的减速带,可以去花点银子,找找乐子。

货物的买卖,可以去专门的中介区域,2层小木楼。

每天都把货物的名称,数量写出来。

从楼下挂下来,让所有人都看的见。

左边的是待售货物,右边的是采购需求。

小楼里,有专门的账房先生。免费记录商人的信息,并挂出去。

有意者看到了,就进到小楼里详谈,然后等另一方来了。

一起进入单独的“包厢”内谈生意。

达成后,胥江码头抽固定份额的中介费。

需要暂时仓储的货物,登记后由苦力扛入仓库区。

按照面积,天数,收取仓储费用。

胥江码头,甚至还有配套的大车行,方便转运,集散。

还有一个承诺很值钱:货物下了船,无论发生,盗、抢、失火、走水事故,全赔。

这一点,大清的商人们很重视,因为这个是一个缺乏保障的时代。

无论遭遇了什么事,商人都是自认倒霉,官府概不负责。

破案?不存在的。

衙役会收了你的银子,然后随便找几头替罪羊,打到承认。

然后,就算破案了。

财物无法追回。

打官司?也不存在的。

即使你明确知道,是被谁抢了,偷了,坑了。有物证,有人证。

衙门也会按照他的那一套规矩来断案。

先看双方家世,再问亲戚朋友,再掂量孝敬分量,

最后给出一个“合钱合理但就是不合法”的判决。

李郁精通大清民情,

隔些天,就会发生一起不大不小的事故。

比如说杭州府某掌柜的,一箱纸受潮了,当众嚷嚷开了。

胥江码头马上出面,当众赔偿现银。

徙木立信,才会让人信服。

大清朝的商贾,都是被社会毒打过无数次的老油条,深谙社会逻辑。

他们从不看你说什么,只看做什么。

李郁刚送走一个大商号的掌柜,就嗅到了一股奇异的香味,

扭头望去,

一个蒙着面纱的女子,款款走来。

轻轻地解开两颗盘扣,露出一块雪白的弥勒佛玉像,

柔声说道: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