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633章 手机,风洞,核电站(1/2)

丹阳的市民收入都不错,虽然因为黄金价格涨价,导致楚币价值提升,看着收入好像没以前多,但购买力还是一样的。

以前丹阳的普通工人每月收入六百楚币,现在收入五百,只要一个月的工资,就能买得起。

而更多的则是年底分红。

在楚国,国营工厂始终贯彻王泽的意志,股份之中有20%至30%的全体员工分红股。

要是在收益好的单位干,年底的分红比全年工资都多也不奇怪。

但如此购买力,也让旭日集团的产量告急。

集团内的工厂生产了几个月的产品,几天就卖光了,市场上甚至出现二手比全新还要更贵的场景。

几天时间,赚了八千三百万,如果换算成美元,就是四个亿。

如此惊人的销量只是短短几天时间,在一个城市之中达成的。

这还是库存不足,要是备货足够,几个亿楚币都能卖到。

丹阳的消费能力一下子让全球商家都看在眼里。

这么贵的手机,都能够在一个地方卖这么多,这种市场那个商家会不爱呢。

一些之前对楚国不太了解的商人,深入了解之后才明白这是为什么。

楚国竟然规定了普通工人能够分享企业的股份?

在楚国开公司,必须给普通员工预留20%至30%的股份分红?

这是什么奇葩制度啊,你楚国还是君主制国家吗?

苏联都没你红!

楚国的政治体系在他们眼中就是个缝合怪,虽不理解,但他们也不准备去楚国开公司,只是送货过去卖就好。

短短几个月,在楚国的百货市场中,世界各国的产品几乎都能够买得到。

但对于王有龙来说,他的精力已经不在这款刚刚发布的移动电话上了。

首先就是安排人去内地,洽谈配件外包和组装的事情。

按照内地的物价,将生产都交给内地,能够有效降低50%以上的成本。

其次,王有龙召集了刚刚庆功结束的研发团队,安排了王泽设计的推动式键盘手机。

至于君主设计的平板手机,那显然在这个时候还做不出来。

但王有龙也没有放弃,这项技术没有国资部的支持,没办法组织起全国单位的共同攻关,但旭日集团体量也不小,独自投入相关研发也能支撑的起。

屏幕这一块,和内地的京城东方电子集团展开合作,投入两亿楚币,合资成立京城旭日东方电子有限公司。

其中东方电子集团在上级的支持下,投入资金五个亿,并且负责建立研发中心,生产中心,还要组织内地研究院,大学的人力攻关显示屏技术。

东方电子集团占股52%,旭日集团占股48%。

对于只投钱就能享受到内地的资源,王有龙觉得划得来。

而在摄像头领域,也是王泽给他讲的重点,王有龙很是重视,这一块在楚国就有专门的国有公司。

于是旭日集团便和双城子影像公司合作,双方一起投入资金人力,到精密摄像头领域。

这一块是楚国发展的核心,未来许多技术,都少不了摄像镜头的支持,所以国资部才特地成立了这个公司。

如今的成果也只是自己生产了照相机,却卖不出去。

谁让他们的技术对比日欧来说差的有点远呢。

在市场上压根竞争不过。

双城子影像公司也希望借助和旭日集团的合作,让自己的技术能有一个突破。

不然他们这些领导都不好交差啊。

对比旭日集团,人家的普通员工,年底分红能拿数千甚至上万元,但他们的员工就只能拿到每月几百块的工资,分红想都别想。

虽然在楚国,员工跳槽没那么容易,都是国资部旗下的一个人员分配机构在负责。

这明显的差距让影像集团的领导都发愁,员工收入低,看他们这些领导的眼神都带着不满,这就很难过了。

芯片领域和大屿山芯片公司合作。

通讯则是旭日集团自己投入研发,要让现在这老大一块的通讯模块尽量缩小,能够放进十几毫米厚的机体内部。

至于现在发售的旭日移动电话,王有龙也懒得增加产量。

就保持着每个月八万台的速度投入市场。

整个集团的重心,都放在了明年的新款手机上面。

和手机项目不同,另一个科研项目条件就好得多。

那便是自产航母工程。

这个项目是国资支持,组织联合了全国各厂,大学,科研所联合攻关。

就算是旭日集团,都在其中负责电子传感器这一分支研发。

米哈伊尔造船厂对海试中发现的问题,对秦级驱逐舰做了一些小改动后,便正式开始生产。

但一个海军不可能只有驱逐舰,航母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只是近海防御作战,秦级驱逐舰当然够用了。

可楚国太平洋舰队绝对不满足近海作战这一点。

他们以前可是苏联的太平洋舰队,那是在全球横行的势力。

如今苏联没了,但太平洋舰队的内部精神,依旧想要恢复全球霸权。

在这种情况下,航母就是必不可少的舰船。

只有舰载机能够长期稳定的对陆地敌人进行长期,大范围,高精度的压制作战。

不然都靠价值几十万的雷霆导弹去炸一个房子,一个车子,这交换也太贵了。

在国资部的组织下,全国七十个公司参与其中,丹阳大学和十多个相关的工业技术学校也投入力量完成各自任务。

不光是国内,国资部还在外交部的帮助下,在世界上筛选供应商。

一些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如线缆,装饰物等等,都需要其他国家的公司供应。

被选中的单位,除了防火板材等十多个内地技术还达不到要求的选择了其他国家,其他的基本都是选的内地的单位。

尤其是这些年,在楚国的订单下,东北的工厂技术进步不小,考虑到距离和安全,大部分的供应还是在东北的产业链之中选。

在双城子钢铁厂,这座苏联解体前最后给予的扶持项目,如今已经是楚国最大的钢铁厂。

主要生产特种钢铁材料,供应的单位大部分都是军方,生产的材料也用于飞机制造,舰船用钢。

至于民用的钢材,主要是从内地进口,走海运到达楚国。

钢铁厂中,技术员根据综合技术研究院发来的生产流程紧张的忙碌着。

这座神秘的技术研究院,总能拿出先进的技术,他们钢铁厂可以说就是建立在这些技术上的。

而这一次,他们收到的是一种航母甲板特种钢材,能够承受巨大的瞬间冲击力而不会出现变形,高屈强比、高韧性、抗氧化、耐高温、不变形以及抗低温性能。

这种性能全面的钢材炼制难度也不低,哪怕有了技术,也依旧要一点点实验,确保每一步都完美做好。

“这温度传感器精度还是不够,让精密仪器制造厂想办法提升,用这个,生产的钢材合格率不会好。”

钢铁厂的工程师对设备不满意。

钢铁厂提出要求,精密仪器厂立刻组织人员,想方设法改进设备完成这个需求。

一场全国性的技术大作战在楚国展开。

这也是这种体制的好处,能够快速统御整个国家的力量。

不像是西方社会的私人企业,别说一起研发,就是前期讨论个十年可能都达不成一致意见。

偏偏这种工程根本就不是一个或者几个公司配合能完成的。

美国在苏联解体之后,再也做不出能够领先世界的技术,也是因为对国内这些集团的控制力太弱。

再加上工业转移,导致就算设计出来了,也实现不了。

在国资部的规划中,五年的前期研发准备,在2002年,就要开始建造楚国的航母。

预计2005年,投入海试,2007年交付军方。

当然在此期间,秦级驱逐舰,核潜艇,补给舰等依旧不会停下生产。

到时候只要航母服役,立刻就能组建成熟的航母战斗群。

在国资部的一个大会议室中,众人正在激烈的争论着。

“现在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已经可以模拟飞行姿态,气流计算,我反对建设超音速风洞群,这种投资完全没必要。”

“怎么没必要,计算机模拟的始终是虚假的,怎么能当真的用?”

“你在说什么,美国不就走计算机模拟吗?

人家都觉得这个可以,况且你知道楚国现在的电力压力有多大吗?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