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612集:竹篾纹里的温度密码(1/3)

虚拟糖坯里的匠心密码 一、老竹刀的“数字回响”

虚拟工坊测试版开启的前一天清晨,温如霜特意把陈老的竹刀装进绒布套,带到了办公区。

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桌面上投下细碎的光斑,竹刀刀柄上的包浆泛着温润的琥珀色,那是三十年里无数次掌心摩挲留下的痕迹——陈老刻糖龙时总习惯用拇指抵着刀柄,久而久之,那里磨出了一道浅凹的指印,像给这把刀刻上了专属的印章。

风痕刚调试完“材质记忆库”

的最后一组参数,见温如霜进来,立刻把平板递过去:“试试?

按陈老的手法握虚拟竹刀。”

温如霜指尖落在屏幕上的虚拟竹刀上,刚摆出“拇指抵柄”

的姿势,屏幕突然传来一阵极轻的震动——不是均匀的震颤,而是集中在虚拟刀柄的某一点,恰好对应着真实竹刀上那道指印的位置。

更奇妙的是,当她像陈老那样轻轻转动手腕,虚拟竹刀的木纹竟跟着微微偏移,仿佛刀身真的在掌心打滑,那是老竹刀因长期使用,木质变得细腻光滑才有的质感。

“这震动……”

温如霜愣了愣,低头看了看手里的真实竹刀,又抬头盯着屏幕,眼眶忽然有点发热,“和陈老握刀时的感觉一模一样。”

风痕指了指平板角落的小图标:“昨天去竹溪村,我不仅扫了竹刀的纹路,还录了陈老握刀的发力角度。

他刻糖龙时,拇指会比其他手指多用力15%,这个数据也写进代码里了。”

正说着,办公区的门被推开,小陆抱着一摞测试设备跑进来,手里还攥着块刚买的麦芽糖:“风哥,温姐,你们看!

我按陈老说的‘熬糖火候’,自己煮了块糖,能不能扫进‘材质记忆库’当新样本?”

那块麦芽糖还带着余温,表面凝着一层薄薄的糖霜,咬开的断面能看到细微的气泡——那是熬糖时火候稍欠留下的痕迹。

风痕把糖块放在扫描仪下,屏幕上立刻跳出一串数据:“湿度12%,结晶度78%,气泡密度每平方厘米3个……正好补全‘火候偏差’的样本库。”

半小时后,“材质记忆库”

里多了个新分类——“民间糖坯”



用户选择这个选项,刻痕里会自动浮现细小的气泡纹路,像把小陆煮坏的那块糖,变成了虚拟世界里的“教学标本”



温如霜看着屏幕里的气泡,忽然想起陈老说过的话:“熬糖最忌急,火大了会焦,火小了不凝,就像学手艺,慢一步才稳。”

现在,这些“不完美”

的细节,倒成了最生动的教材。

临近中午时,温如霜接到了陈老的视频电话。

镜头里,老人正坐在自家院中的老槐树下,面前摆着块温热的糖坯,手里握着那把熟悉的竹刀:“如霜丫头,虚拟工坊准备好了?

我这把老刀,在屏幕里还好用不?”

温如霜赶紧把平板对准镜头,点开虚拟竹刀:“陈老您看,连您刀柄上的指印都扫进去了。”

她试着用虚拟竹刀在糖坯上刻了道弧线,屏幕里立刻传来“沙沙”

的摩擦声——那是风痕根据真实竹刀刮过糖坯的声音,用音频合成技术做的“材质音”



陈老眯着眼睛看了半天,忽然笑了,手里的竹刀在真实糖坯上轻轻一划,发出的声音竟和屏幕里的一模一样:“好,好啊!

我还怕这老刀到了屏幕里,就没了‘刀感’,现在看来,它的魂还在。”

挂了电话,风痕突然想起什么,点开代码界面:“对了,之前加的‘手温传导’,要不要再细化一下?

陈老说他冬天刻糖时,手凉,糖坯凝固得快,夏天手汗多,糖坯容易粘刀。

我们可以加个‘环境温度’选项,让虚拟糖坯跟着变。”

温如霜立刻点头:“我下午去趟竹溪村,录陈老在不同温度下刻糖的视频,把他的手法变化也记下来。”

小陆在旁边听着,突然举起手:“那我去收集不同地区的麦芽糖!

北方的糖坯更硬,南方的更软,这些差异也该放进‘材质记忆库’里,不然用户刻的时候,总觉得少了点‘地方味’。”

阳光渐渐移到桌面中央,陈老的竹刀静静躺在平板旁,真实的木纹与虚拟的纹路在光影里交叠。

温如霜摸了摸竹刀的刀柄,忽然觉得这把老刀没有被“数字化”

,反而通过屏幕,把它三十年的故事,传到了更远的地方。

二、竹篾纹里的“虚实共生”

竹阿婆赶到竹溪村村委会时,陈老已经在视频电话前坐了半小时。

老人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手里攥着两根青竹篾,一根是刚从竹林里砍的,泛着新鲜的绿意;另一根是放了半年的旧篾,颜色偏黄,质地更韧。

“阿婆,您看这虚拟竹篾,能不能编出‘三压一挑’的纹路?”

温如霜把平板对准镜头,屏幕里的虚拟竹篾正随着竹阿婆的手势轻轻晃动。

竹阿婆眯着眼睛凑近屏幕,指尖在空气中跟着虚拟竹篾的轨迹比划:“丫头,你让小风把篾条的‘弹性’调大些。

真竹篾编的时候,压下去会弹回来一点,不是死死贴在糖坯上的。”

风痕在电话那头立刻调整参数。

没过几秒,虚拟竹篾压下去时,屏幕边缘泛起一道浅绿的光晕,像篾条被压弯后积蓄的弹力;松开手指的瞬间,光晕褪去,篾条轻轻回弹,还带着细微的“咔嗒”

声——那是小陆昨天去竹编作坊录的,真实竹篾咬合时的声音。

“对喽!

就是这个感觉。”

竹阿婆笑了,手里的真实竹篾在掌心转了个圈,“再试试编‘万字纹’,记得篾条交叉时,要让下面的篾条稍微拱起来,这样编出来的纹路才立体,像真竹编那样能摸到高低差。”

风痕按照竹阿婆的说法,在代码里加了“篾条起伏”

的深度参数。

当虚拟竹篾交叉时,下面的篾条会向上凸起0.

3毫米的虚拟高度,屏幕对应的位置会轻微凹陷,指尖能清晰感觉到纹路的层次感。

温如霜试着编了两圈,指尖划过凹陷处时,突然想起小时候在竹阿婆家,老人教她编竹篮,手指被篾条磨得发红,却还是坚持要她“编出起伏”

:“平的竹篮装不住东西,平的纹路留不下手艺。”

下午三点,林舟收到了虚拟工坊的测试邀请。

他是个非遗爱好者,之前在平台上捐过款,还分享过爷爷留下的老竹编样本。

点开“竹篾纹模块”

时,他特意选了“旧篾条”

选项——爷爷当年编竹筐,总爱用放了半年的旧篾,说“旧篾有韧劲,不容易断”



指尖刚碰到虚拟竹篾,屏幕就传来一阵冰凉的震动,像触摸到久置的竹制品特有的凉意。

他按照提示编“万字纹”

,刚编到第三圈,屏幕突然弹出个小窗口:“阿婆说,编到交叉处要停半秒,让篾条‘稳住劲’,不然纹路会歪哦~”

那是竹阿婆特意录的语音,带着点方言的软糯,林舟忍不住笑了——爷爷当年教他编竹编时,也总说“别急,让篾条跟你走”



他放慢速度,在交叉处停顿半秒,果然,虚拟竹篾不再打滑,编出来的纹路比之前工整多了,屏幕上还跳出个“纹路相似度”

提示:91%。

“还差9%……”

林舟盯着屏幕,想起爷爷编竹篮时,会在篾条交叉处轻轻捏一下,让纹路更紧实。

他试着用指尖在虚拟篾条交叉处按了按,屏幕突然传来一阵短促的震动,虚拟竹篾的颜色微微变深,像被捏过后留下的痕迹。

再看“纹路相似度”

,跳到了98%。

“原来还有这招!”

林舟兴奋地截图,发到了非遗社群里,配文:“跟着竹阿婆学编竹篾纹,连‘捏纹路’的小细节都有,感觉爷爷就坐在我旁边教我。”

没过几分钟,社群里就热闹起来。

有个叫“阿默”

的听障用户发了段视频:他闭着眼睛,指尖在屏幕上滑动,跟着虚拟竹篾的震动节奏编纹路,虽然速度慢,但每一步都精准。

视频下面配着文字:“震动很清楚,能摸到篾条的起伏,就像真的在编竹编。”

温如霜看到视频时,正在帮陈老整理刻糖工具。

她赶紧把视频转发给风痕,风痕立刻回复:“我们加个‘触感强化’选项吧,针对听障用户,把篾条起伏的震动幅度调大,再加上节奏提示——编到压篾时震动慢,挑篾时震动快。”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