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集:工坊里的跨屏课堂(2/2)
“虎头的第一次熬糖尝试”
“丫丫的彩色朝阳”
。
整理完后,他提交了新的数字糖龙方案,屏幕上很快弹出系统提示:【融入“跨屏教学成果”
元素,获“云上传薪”
标签,解锁“课堂回放”
功能——藏家可观看非遗课堂实况,学习传统技法。】
看着这条提示,林舟笑了。
他想起屏幕里孩子们认真的模样,青灯翻图谱时专注的眼神,陈老讲熬糖技法时耐心的语气,还有竹阿婆手里灵活穿梭的竹篾——原来传承从来不是一件孤独的事,也不是一件受限于距离的事。
一块小小的平板电脑,像一座架在云上的桥,一头连着竹溪村的孩子们,一头连着城里的老匠人;一本旧旧的图谱,像一根纽带,一头系着过去的故事,一头系着未来的希望;一双双稚嫩的小手,像一颗颗小小的太阳,正慢慢接过老手艺的火种,让它在新时代的光里,继续燃烧。
他拿起手机,给温如霜发了条消息:“下次‘糖龙文化节’,咱们一定要把‘跨屏课堂’的成果展示出来,让更多人看到,非遗传承可以这么暖,这么有力量。”
温如霜很快回复:“已经在准备了,还有藏家问能不能加入课堂当志愿者,想给孩子们捐些画具和竹篾呢。”
林舟看着消息,转头望向窗外。
夕阳正慢慢落下,把天空染成了温暖的橘色,像极了孩子们画的朝阳纹。
他仿佛能看到,竹溪村的非遗工坊里,那盏煤油灯又亮了起来,孩子们围着竹阿婆,借着灯光继续练习编竹篾;屏幕那头的青灯,正对着图谱整理明天要讲的技法;陈老则在收拾他的铜糖勺,准备下次再去竹溪村,亲自教孩子们熬糖…… 这些画面像一串珍珠,被“传承”
这根线串在一起,闪闪发光。
林舟知道,这堂跨屏课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以后会有更多的孩子走进非遗工坊,更多的老匠人走进屏幕,更多的数字技术助力传承,而那条装满了孩子们心意的数字糖龙,也会带着这些故事,飞向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看见老手艺的美,看见传承的力量。
夜深了,林舟的工作室还亮着灯。
他对着电脑,开始设计“课堂回放”
功能的界面,他想把孩子们的笑脸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想让每一个点击进来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属于非遗传承的、最纯粹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