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602集:金纹背后的回响(1/2)

糖龙记:竹编纹里的非遗温度 林舟的指尖在手机屏幕上反复滑动,青蓝色的流云糖龙悬浮在中央,龙角那圈淡金色纹路像被阳光吻过的晨露,随着角度变换轻轻发亮。

提交改造方案已经过去三个小时,系统提示栏始终安静,他忍不住每隔五分钟就刷新一次“改造进度”

页面,连喝口水都盯着手机,生怕错过审核通知。

“叮——”

下午三点零七分,手机终于震了一下。

不是预期的系统提示,而是一条陌生私信,头像是一只裹着竹编纹路的糖龙,昵称写着“竹阿婆”



“后生仔,你是不是给糖龙画竹编鳞啦?”

私信后面跟着个歪歪扭扭的笑脸,像是用手指在屏幕上直接画的,“村里的娃子说,平台上有个藏家画了我们村的万字纹,是不是你呀?”

林舟的心猛地一跳,手指飞快敲击屏幕:“阿婆您好!

我是试着画了竹编纹,照着之前公益拍卖里竹溪村的照片画的,不知道是不是万字纹……”

消息发出去的瞬间,对方秒回,还附带了一段三十秒的语音。

点开后,一阵清脆的竹篾碰撞声先传了出来,接着是位老人带着江南乡音的软糯嗓音,像刚熬好的麦芽糖一样温甜:“是哩是哩!

就是我们村的万字纹!

你看啊,我们编簸箕、编竹篮都用这个纹,交叉的时候要往上提半寸,不然编出来的东西不结实,就像熬糖没熬到火候,会化的。”

语音背景里,隐约能听到孩子们的笑声,还有人喊“阿婆,我编错啦”

,竹阿婆笑着应了声“慢慢来,别慌”

,才又对着手机说:“后生仔,你要是不嫌弃,阿婆给你拍个编竹篾的视频,你照着改,肯定更像!”

林舟握着手机,指尖竟有点发颤。

他原本只是凭着模糊的照片印象画纹路,没想过会真的和竹溪村的人产生联结。

他赶紧回复“谢谢阿婆”

,还加了个双手合十的表情。

十分钟后,一段竖屏视频发了过来。

镜头有点晃,应该是用老年机拍的,画面里是一张旧木桌,桌上摊着几根青绿色的竹篾,竹阿婆的手出现在镜头里——指节有些变形,虎口处有层厚厚的茧,显然是常年编竹编磨出来的。

她捏起两根竹篾,指尖翻飞间,万字纹的雏形慢慢显现:“你看,起头要扎紧,第一根压第二根,第二根压第三根,就像排队似的,不能乱。

编到第五个交叉点,要把竹篾捏弯,这样纹路才圆,像糖龙的鳞片那样,滑溜溜的。”

林舟把视频保存下来,反复看了五遍。

他特意把视频调到0.

5倍速,盯着竹阿婆捏竹篾的动作,连她手指在竹篾上按压的力度都记在心里。

然后他打开“改造灵感区”

的编辑界面,对着屏幕上的糖龙鳞片一点点修改——之前画的交叉角度太直,现在按照阿婆说的“提半寸”

调整;之前忽略了竹篾的粗细变化,现在在鳞片边缘加了淡淡的阴影,模拟竹篾的厚度;甚至在鳞片间隙处,画了几根细小的“竹丝”

,就像真实竹编里没完全藏好的线头。

修改完最后一片鳞片时,窗外的夕阳已经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

林舟看着屏幕上的糖龙,青蓝色的龙身上,细密的万字纹层层叠叠,像裹了一层薄纱似的,比之前生动了太多。

他在备注里补了一段话:“感谢竹溪村竹阿婆指导,参照传统万字纹技法修改,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竹编的美。”

点击“重新提交”

的瞬间,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系统提示:【检测到藏家“林舟”

与非遗传承人“竹阿婆”

互动,获取传统技法指导,改造方案优先审核中】



林舟愣了愣,才反应过来——平台竟然能识别出他和竹阿婆的互动,还开通了优先审核通道。

他想起温如霜在《匠人指引》里写的“糖龙能记住你的心意”

,忽然觉得这只虚拟的糖龙,真的像有生命一样,在悄悄回应他的用心。

傍晚六点,审核结果终于出来了。

手机屏幕突然亮起,一道淡金色的光从糖龙身上散开,原本光滑的青蓝色鳞片,慢慢浮现出细密的竹编纹路,每一片鳞片的交叉处都泛着淡淡的光泽,像是洒了一层薄糖霜。

屏幕下方弹出绿色提示:【恭喜!

你的“万字纹竹编鳞”

改造方案通过审核,原创度96%,获“非遗传承助力”

标签!

糖龙解锁“竹编触感”

特效(长按鳞片可感受竹篾纹理),同步解锁“竹溪村日常”

语音包——包含竹阿婆的竹编口诀、孩子们的糖艺歌】



林舟屏住呼吸,长按屏幕上的糖龙鳞片。

指尖传来一阵细微的震动,像是真的摸到了竹篾的纹路,粗糙却温暖。

他又点击“语音包”

,竹阿婆的口诀再次响起,这次后面多了段孩子们的歌声:“编竹编,做糖龙,竹溪村里乐融融;你一针,我一线,非遗传承不放松……”

歌声稚嫩,却唱得格外认真,林舟听着听着,眼眶竟有点发热。

他截图保存下糖龙的新模样,配了段文字发在社群里:“感谢竹阿婆指导!

万字纹竹编鳞终于成了,还解锁了孩子们的歌,太治愈了!”

不到五分钟,他的留言就被顶到了社群首页。

“牡丹瓷”

第一个回复:“天呐!

这个竹编纹也太逼真了吧!

我奶奶以前也编过这种万字纹,看到这个突然想家了……”

“青灯”

也留言:“我刚才去查了竹溪村的万字纹,原来这种纹路在古代是用来祈福的,林舟你也太用心了!”

还有人@平台官方,问能不能也学竹编纹,温如霜很快回复:“后续会联合竹溪村推出‘竹编纹样教学’,由竹阿婆直播教学,感兴趣的藏家可以关注‘非遗云工坊’板块,明天上午十点开放预约。”

林舟看着社群里的热闹讨论,忽然想起自己半年前下载“逸霄糖龙”

app的初衷——只是觉得非遗主题的糖龙好看,想收藏一枚当纪念。

可现在,这只糖龙不仅成了他生活里的牵挂,还让他认识了竹阿婆,了解了竹编文化,甚至能为非遗传承做一点小事。

他点开app里的“公益记录”

,之前那笔两百元的捐赠下面,多了张新照片:几个穿着蓝布衫的孩子,正用竹编篮子装着刚做好的实体糖龙,篮子上的万字纹清晰可见,照片配文:“你的捐赠已转化为10套竹编工具,孩子们用新工具编出了第一篮糖龙。”

林舟把照片保存下来,设成了手机壁纸。

而此刻的逸霄平台办公区,温如霜正对着屏幕上林舟的糖龙截图微笑。

她把这段截图发给风痕,附带消息:“你看,用户已经开始主动传承非遗了,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

风痕刚结束技术部的会议,手里还拿着“非遗云工坊”

的测试报告。

他点开截图,看着糖龙身上的竹编纹,想起昨天陈守义老人来平台时说的话:“好的非遗传承,不是我们推着走,是有人愿意跟着走。”

“云工坊的测试怎么样了?”

温如霜发来新消息,“明天能准时开放预约吗?”

“没问题。”

风痕回复,指尖划过屏幕上的竹编纹,“技术部加了‘实时互动’功能,直播时用户可以上传自己编的竹编照片,竹阿婆能直接在屏幕上标注修改,就像面对面教一样。

另外,我们还加了‘纹样库’,把竹溪村的万字纹、回纹、席纹都整理进去了,用户可以直接用在糖龙改造上。”

温如霜看着消息,忍不住笑了。

她想起三个月前,她和风痕第一次讨论成长系统时,风痕还说“技术只能做工具”

,可现在,他却把技术做成了传递温度的桥梁——不仅能让用户看到竹编,还能让用户摸到、学到、用到。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